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楊煥明:像爭奪國土一樣爭奪基因資源 我國科學家10月在深圳宣布,世界上第一個黃種人全基因組標準圖繪制完成。承擔該項目的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稱,這是我國在承擔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任務、國際人類單體基因10%任務后,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獨立完成的100%黃種人基因組圖譜。 從承接1%到實現100%的跨越,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負責人,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華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楊煥明的心中,有說不清的酸甜苦辣。 “生物資源成為繼國土資源之后的又一可供再爭奪、再占有的戰略資源。”楊煥明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很明確地表示,“人類基因組計劃所發展起的戰略與技術,使生物資源由原先的群體種質資源轉變為序列化與信息化。”生物產業的特點是資源依賴性與資源信息化。 “不認識到這一點就有可能使我們的生物資源流失,使生物產業失去源頭與上游,建立的生物技術也會成為無米之炊。”這是楊煥明他們的一致看法。 ......閱讀全文
發現致病基因的競賽日趨白熱化,然而,我國基因組學研究隊伍卻在萎縮 2007年,基因組學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有國際媒體將之稱為繼1905年之后的又一個“奇跡之年”。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4篇文章,和他的同事共同締造了輝煌的“物理世紀”,奠定了一個世紀以來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基礎。 “在發現
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組“霰彈法”策略對大型植物基因組進行測序,獨立完成超級雜交水稻父本秈稻“9311”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圖”;在抗擊非典行動中研制了SARS的診斷用抗原、抗體和相關標記物,并在全球首個公布SARS診斷試劑……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員楊煥明,一名從砍柴
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組“霰彈法”策略對大型植物基因組進行測序,獨立完成超級雜交水稻父本秈稻“9311”基因組的“工作框架圖”;在抗擊非典行動中研制了SARS的診斷用抗原、抗體和相關標記物,并在全球首個公布SARS診斷試劑……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員楊煥明,一名從砍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是對科學家在本領域研究的重要肯定,在美國國家科學院中就有不少華人科學家,近期美國科學院公布了2014年新增院士的名單,其中新當選院士中有多位華人科學家,如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分子生物學家陳志堅(Chen, Zhijian)等,還有著名科
自1999年中國作為唯一的一個發展中國家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到目前為止,已經獨立完成了水稻和家蠶等大型基因組研究,并參與了家雞、家豬、木瓜等多個重要動植物基因組圖譜制作,在2007年還首次向世界公布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個體化基因組序列。 中國雖然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 在深圳
11月24日,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等主辦的“基因科學讓生活更美好”科學報告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作了題為“基因組學和人類的未來”的主旨報告。 楊煥明指出,“人類基因組計劃(HGP)”不僅是一項科學研究項目,更是巨大的商機。目
基因檢測行業研究報告:推廣策略影響基因公司未來發展 中國基因產業發展迅速,幾乎進入了世界頂尖水平的陣營。尤其在近三年,基因測序從科研走向臨床,產業鏈逐步完整,不僅壯大了公司實力,更為普通消費者帶來多種選擇。華大基因旗下的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也將登陸資本市場。 進入2014年,隨
今天在此間開幕的“二00七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透露,新近問世的DNA測序法已經在基因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基因表達的精確度達到數字化,揭示了染色質組蛋白的新功能。 全世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在為期四天的會上將交流新近問世的DNA測序技術的最新進展,探討基因組學和基因測
□對大自然愛恨交織的感悟,讓楊煥明產生了探索生命的動力,走上了科學之路 □直到現在,楊煥明還能清晰流利地背出英語書里幾乎所有的課文及后面的補充閱讀和英文詩歌 □至今,楊煥明仍每天讀30篇以上的文獻資料,他把這看作“戲讀”,如游戲一般 有人說水鄉的孩子愛水,山里的孩子愛山,海邊的孩
近幾年,由于CRISPR等工具的不斷問世,基因組編輯技術迎來了新的浪潮。然而,“CRISPR能完成90%的工作,但核心的專利仍掌握在西方人手中”,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王皓毅直言,一定要開發新的工具,尋找比CRISPR效率更高的酶。 在近日舉行的主題為“基因組編輯新技術的興起將帶來的沖擊”的中國
10日,世界首個驢基因組測序項目在北京啟動,圖為山東省農科院,華大基因有限公司和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簽署“驢基因組研究協議”。 北京11月10日,驢是世界各國傳說和故事中運用頗多的一種動物形象,現代社會中,驢逐漸從農用轉為食用和藥用。如何繁育出更加“聰明”“實用”的驢?數十名基因學、畜牧學專家
生物通報道:來自霍德華休斯醫學院,Ludwig癌癥遺傳與治療中心(the Ludwig Center for Cancer Genetics and Therapeutics)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凱門綜合癌癥中心(Johns Hopkins Kimmel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
2012年9月27日至28日,為期兩天的首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美洲分會(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omics in the Americas,ICG Americas 2012)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CHOP)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與費城兒童
生物通報道:2006年,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的楊煥明教授等人首先完成了所承擔的3號染色體短臂末端“北京區域”(短臂由標志D3S3610至端粒區段約3千萬個bp)的測序和分析,在Nature雜志公布了人類3號染色體的DNA測序結果和分析說明,時隔11年,包括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
2006年,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的楊煥明教授等人首先完成了所承擔的3號染色體短臂末端“北京區域”(短臂由標志D3S3610至端粒區段約3千萬個bp)的測序和分析,在Nature雜志公布了人類3號染色體的DNA測序結果和分析說明,時隔11年,包括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美國等國家
第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11月16日在深圳大梅沙拉開帷幕。這次大會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特拉華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美國康乃爾大學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舉辦。來自各國的400多位基因組學專家和學者出席會議。 當日(11月16日)上午9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教授
于軍,紐約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博士,師從臺灣中研院院士孫同天教授;博士后研究追隨美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領導者和設計者之一,著名基因組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aynard V.Olson。 1993年,于軍參與“
為了交流人類與醫學遺傳學領域的新成果、新進展,中國“遺傳學進步與人口健康高峰論壇”于2007年11月14—17日在昆明召開,近400名醫學遺傳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包括曾溢滔、張亞平、賀林、楊煥明等。開幕式上還進行了“昆明-北京-哈爾濱‘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揭牌儀式”。 這次大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9月14日,第五屆中國生物樣本庫及精準醫療國際研討會(Annual Biobank China)暨第四屆北京重大疾病臨床資源庫標準化建設國際會議暨第一屆中國細胞資源儲存與應用論壇在上海美蘭湖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本次會議的合作媒體,將進行全程跟蹤報道。
日前,中國科學院經研究,決定:楊衛平同志任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法定代表人,任期至本屆班子屆滿);免去楊煥明同志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職務。在其官方網頁上顯示,于軍仍為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 姓 名 楊衛平 性 別 男 出生日期
對深圳華大基因,騰訊馬化騰有一段評價:用大數據的算法,與以前的醫學理論不一樣。看一個人的疾病,只是看他得病的特征與哪種病吻合,推導出具體對哪個部 位對癥下藥。到時,藥可能是治基因的某一段。基因哪一段出問題,就拿相應的藥去治。這個思路很開放,用了大數據,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帶領華大基因建
日前公布的2012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擬獎名單上,獎金高達100萬元的“市長獎”擬頒給一個37歲的年輕人;去年底,英國《自然》雜志評選出2012年科學界年度十大人物,他又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這個年輕人,就是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王俊。 他所在的深圳華大基因,沒有享受到任何財政撥款,卻坐上了《自
6月3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的“綠螺講堂·新問題沙龍”上,中科院院士、華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長楊煥明表示,“發酵農業”未來或將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 楊煥明說,所謂“發酵農業”,即利用合成基因組學技術,在發酵罐里合成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以及各種蔬菜,使農業不再靠天吃飯,給酵母喂
大姑娘出嫁——頭一回!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 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
我國世界最大的“基因工廠”目前的技術可一次性檢測508個腫瘤相關基因,解讀88種腫瘤藥物,全面、精準地解讀腫瘤藥物和基因的關系,根據患者的基因信息,協助醫生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國際:已公布超過1萬個癌癥基因組數據 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案例——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
25日,中科院院士、華大基因主席、華大基因學院院長楊煥明率隊來如考察。市領導陳曉東、劉向陽、高峰陪同考察。楊煥明一行實地考察了顧莊生態園、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李昌鈺刑偵科學博物館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亮點。作為世界著名的基因學專家,楊煥明院士和他的團隊為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單體型圖計劃千人基因組計劃等國際
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科學家正在攜手繪制一組特殊的圖卷,它們中的每一張都由23對染色體,約30億個DNA堿基對組成,卻各有異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 通過解讀這一圖譜,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類自身生老病死的奧秘,為未來解決艾滋病、癌癥等不治之癥和其他疑難雜癥找到理論基
今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發起抗癌“登月計劃”,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兩年內再為抗癌研究注入1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是讓癌癥研究的相關進展速度翻一番,在5年內取得原本10年才能取得的成果。 本月早些時候,由癌癥專家組成的美國“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建議,抗癌“登月計劃”應在免疫療法、數據共享和建
3月10日,《科學》雜志在封面推介中國科學家的4篇論文,介紹了天津大學、清華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在合成生物學方面的重大突破:完成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人工合成。這意味著人類在設計并合成復雜人工生命的過程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繼
基因產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今年,精準醫學不僅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作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基因組學也被納入“十三五”百大項目名單,要“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對著名基因組學專家、中國基因組學奠基人于軍教授來說,基因組學引領的技術應用得到如此重視,既讓他感到欣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