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修復領域的大牛們近年來做了哪些貢獻?
隨著化工,醫藥,農藥等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廢水中有害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迅猛增加。傳統生物處理技術難以使含有有毒有機污染物的工業廢水達到排放,對環境以及人體健康都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環境修復迫在眉睫。國內外的科學家們一直在環境修復研究中不斷尋求突破。以下盤點在環境修復中國內外的大牛們的研究進展。 國內 1、同濟大學-張偉賢 人物簡介: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濟大學環境高等研究院院長。張偉賢教授長期致力于環境納米材料,特別是納米零價鐵材料在土壤和水體污染控制以及資源化方面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是環境納米技術的先驅之一,納米零價鐵技術的創世研究者。1997年,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首篇納米材料應用于環境污染控制研究論文,被公認最早將納米技術應用于環境治理的報道;2000年,率先將納米技術應用于氯代有機物污染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復實踐,成功實現納米技......閱讀全文
天津加快修復溢油受損環境
近日天津2013年“蓬萊溢油”生物資源養護實施方案通過天津市水產專家組論證。按照方案,天津將向受到2011年渤海“蓬萊溢油”影響的海域投放10億尾生物苗種,以加快修復受損的漁業生物資源。 據天津市水產局介紹,2011年發生的“蓬萊溢油”事件,對渤海漁業資源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亟須進行生物資源
環境修復材料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15.shtm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授楊卓鴻團隊聯合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李永濤團隊在環境修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
環境修復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授楊卓鴻團隊聯合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李永濤團隊在環境修復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近年來,盡管可再生能源產業取得了進展,但全球石油開采、銷售和消費仍在持續增長。然而,溢油和含油廢水排放的風險將
湖泊水環境修復基本方法
湖泊水環境修復基本方法:1控制外源污染 控制外源性負荷是改善湖泊富營養化狀態的根本途徑。在工業方面,主要途徑是;在農業方面,主要途徑是退耕還林還草,精準施肥等;在消費方面,是改變消費習慣等。例如,一個成年人每天產生大約11g的氮和2g的磷,因使用肥皂和洗滌劑而產生的磷就可能打到1.4g。因此,禁止
環境修復,污染責任方不能缺位
土壤地下水污染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威脅飲用水、食品、居住和生態安全,以及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等。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污染對健康、環境危害要通過長期積累才能顯現,對土壤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和修復也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 與大氣、水、固廢相比,土壤地下水污染有隱蔽性,屬于“看不見的污
福建用司法手段修復受損環境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創新生態司法保護機制,探索提出司法修復機制,從打擊懲治逐步向修復培元延伸。”在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的大力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專家座談會上,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王成全這樣告訴記者。 自2001年福建省實施生態省戰略以來,全省法院先行先試,生態司法保護工作不斷創新發展和深
高新生物技術助力環境修復
前些日子幾位朋友邀我到北京周邊考察河道污染情況也看了垃圾堆積的場地,還到一些園區采集土壤樣品,開始多種微生物的分析……這讓我思考良多。 對于河道生態修復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我想就是模擬地球濕地的生態系統。 人口劇增,資源匱乏,人類已經感受到我們生存的空間是有限的,可是人類的活動還是
寧夏將全面修復土地生態環境
寧夏回族自治區計劃到2017年使生態移民遷出區350萬畝土地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林草植被覆蓋率顯著提高,生態體系逐步完善。為此,自治區林業局日前出臺了《加強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措施》。 據自治區林業局介紹,從今年起,寧夏計劃將生態移民遷出區土地納入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建設范圍,鼓勵當地政府
海洋科技助力渤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
渤海是我國最大的半封閉型內海,曾是“漁業搖籃”,而多年來迅猛發展的社會經濟使渤海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生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2008年,國務院批準實施《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08-2020年)》,明確提出“著力攻克關鍵技術,建立渤海環境保護科技支撐系統”。為此,科技部快速部署,積極應對渤海環境保
水污染受到公眾關注-水環境修復行業炙手可熱
目前,中國面臨嚴重的環境修復問題,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等越來越受到公眾關注,而外資也越來越關注由此而帶來的商機。 “未來中國水處理的商機很大,北京現在也在做很多水項目。”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認為,雖然現在市場規模有多大還說不清楚,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的環境亟待治理。 中國
南京地理所在湖泊環境修復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十年來,大力控制廢水污染物排放等措施相繼出臺,我國河流水質得到普遍改善。與此同時,湖泊生態環境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甚至許多湖泊出現水質持續惡化和生態退化現象。 針對生態恢復投入與水生態持續惡化的矛盾,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團隊以長江流域湖泊環境修復實踐為例開展研究,發現2
安徽:把修復長江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近日實地調研、現場督導安慶市江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立行立改情況。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大力加強長江江豚等瀕危物種棲息地保護和恢復,堅定不移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快建設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
修復環境重金屬污染新策略獲揭示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余小芳團隊在《生態毒理學與環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發表研究論文,揭示鎘和鋅相互作用可對黃菖蒲生理生化和富集特性產生影響。鎘和鋅的復合污染在自然界很常見,會通過污染水源和食物威脅人類健康。黃菖蒲是一種多金屬
云南全面排查震區環境隱患-盡快修復受損治污設施
云南景谷地震發生后,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密切配合,全面排查環境隱患,加強環境監測,指導企業盡快修復受損治污設施。 據景谷縣環保局局長羅恒壽介紹,10月7日地震發生后,應急人員通宵達旦進行實地檢查,認真排查環境隱患;通知企業停止生產進行自查,待隱患排除并經環保部門檢查確保安全后恢復生產;對企業
紹興建首個生態環境損害替代性修復地
供游人休憩的涼亭、草木掩映的林蔭小道、彩色塑膠健身場……新年伊始,浙江省紹興諸暨市店口鎮的市民路過龍山路與山前路交匯處時,驚喜地發現幾個月前還是堆滿建筑垃圾的廢墟,如今儼然變成了滿目皆景的大公園。 “這是鎮里8家被查處的污染企業自愿共同出資建設的生態警示園,也是全省首個生態環境損害替代性修復場
山東因地制宜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為全面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逐步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山東省環保廳、省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編制的《山東省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日前正式發布,為全省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劃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明確任務,細化指標 據了解,《規劃》明確
微重力環境有助神經干細胞修復脊髓損傷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及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馬旭團隊利用微重力反應器模擬太空微重力環境,發現這一環境有助提升三維(3D)培養神經干細胞修復脊髓損傷的效果。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生物材料科學》期刊。如何利用微重力環境開展組織工程研究是目前空間生物學研究的前沿和熱
常州民事公益訴訟探索新路-環境修復引入公眾參與
最高人民法院近期發布的環境侵權十大典型案例中,江蘇省常州市環境公益協會訴儲衛清、常州市博世爾物資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等土壤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位列其中。 最高人民法院給出的入選理由是,受案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很好地發揮了技術專家和專業機構的輔助與支持作用。 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這起案件過程中,邀
偷排企業被判承擔環境修復費百萬余元
4月11日,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并宣判了徐州市檢察院起訴徐州市鴻順造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順公司”)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據悉,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后,法院開庭審理的首例由檢察機關直接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法院當庭作出一審判決,鴻順公司被判賠償生態
“農業生物環境控制及修復技術”主題到期課題完成驗收
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興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農業生產力,就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生態環境面臨面源污染等諸多問題,農業生物環境控制與修復是農業科技領域的重要關注點。“十二五”以來,國家863
環境修復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好棲息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42.shtm 央視網消息:旗艦物種,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保護水平和生物多樣性的標桿。近年來,我國加大環保力度,旗艦物種頻頻現身。 東寧境內同一地點發現兩只異性東北虎 最近,東
這些土壤環境監測與修復技術你得知道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人們觸手可及的常見物質,也是構成世界的重要自然要素之一。隨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土壤的開發和利用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時對土壤的破壞、對環境的污染也日趨嚴重。 國家發改委日前著手啟動實施環保領域創新能力建設專項。針對我國農田土壤污染日趨嚴重、威脅農產品安全的問題
養殖環境污染修復生物質材料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29.shtm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生態環境研究室開展的養殖水污染修復生物質炭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水飛薊素改性磁性水熱炭在水環境污染控制中表現出良好的吸附和催化性能,
養殖環境污染修復生物質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漁業生態環境研究室開展的養殖水污染修復生物質炭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水飛薊素改性磁性水熱炭在水環境污染控制中表現出良好的吸附和催化性能,吸附性能明顯優于單純水熱炭和Fe3O4改性水熱炭。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Powder Technology。 研究示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啟動會召開
5月16日,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啟動會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生態環境部部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領導小組組長李干杰出席會議并講話。 李干杰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長江保護修復工作,親
環境修復領域的大牛們近年來做了哪些貢獻?
隨著化工,醫藥,農藥等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廢水中有害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迅猛增加。傳統生物處理技術難以使含有有毒有機污染物的工業廢水達到排放,對環境以及人體健康都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環境修復迫在眉睫。國內外的科學家們一直在環境修復研究中不斷尋求突破。以下盤點在環境修復中國內外的大牛們的研究進展。
加拿大礦山環境生態修復專家訪問地化所
加拿大礦山環境生態修復專家Margarete Kalin教授在做學術報告 4月14至25日,加拿大礦山環境生態修復知名學者、多倫多大學、渥太華大學以及女王大學兼職教授Margarete Kalin及其助手Carlos Paulo先生,應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肖唐付研究員邀請,對
北京市生態環境賠償制度實施方案損害生態環境無法修復
《北京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方案》提出,今年起在全市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力爭到2020年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方案》明確了“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的原則,促使賠償義務人對受損
中國土壤環境污染嚴重環境修復總投入預測1.52.5萬億元
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污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
徐州偷排企業被判承擔環境修復費百萬余元
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由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圖為原告、被告雙方聘請的技術專家就生態環境損害問題出庭論證。 庭審現場,公益訴訟人出示證據,說明鴻順公司在兩度受到環保部門行政處罰后,設置直徑20厘米的鐵質排放管,將未經處理的生產廢水排入蘇北堤河。 中國環境報記者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