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確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五種。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員,為嗜肝RNA病毒屬。HAV抵抗力較強,能耐受 56℃ 30分鐘,室溫一周。在干燥糞便中25℃能存活30天,在貝殼類動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數月。這種穩定性對HAV通過水和食物傳播十分有利。高壓蒸汽(121℃,20分鐘),煮沸五分鐘,紫外線照射,福爾馬林(1:4000,37℃ 72小時),高錳酸鉀(30mg/L,5分鐘),碘(3mg/L,5分鐘),氯(自由氯2.0-2.5mg/L,15分鐘),70%酒精25℃ 3分鐘均可有效滅活HA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屬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組長約3.2kb,為部分雙鏈環狀DNA。 HBV的抵抗力較強,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壓蒸氣均可滅活H......閱讀全文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確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五種。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員,為嗜肝RNA病毒屬。HAV抵抗力較強,能耐受 56℃ 30分鐘,室溫一周。在干燥糞便中25℃能存活30天,在貝殼類
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是在肝炎臨床表現的基礎上結合流行病學史,并檢測到病毒特異性標志物。 甲型肝炎確診的標記物是抗-HAVIgM陽性,通常在發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測出。乙肝肝炎確診的標記物是乙肝五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中至少有2-3項陽性(大三陽:HBs
甲型、戊型肝炎按消化道疾病的隔離措施,如加強水源管理、保護水源、提高環境衛生水平、加強食品衛生監督、注意食品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目前還有甲肝疫苗可用于預防甲肝(詳見本網站的甲型病毒性肝炎相關部分);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按血液傳播性疾病來預防,如嚴格篩選獻血員、推行安全注射、醫務人員接觸患者
病毒性肝炎發病機制較復雜,不同類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機制也不盡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別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經口進入體內后,經腸道進入血流并到達肝臟,隨后通過膽汁排入腸道并出現糞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臟。HAV引起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HAV不直接引起肝細
病毒性肝炎是由幾種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臟炎癥好久和壞死病變為主的一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類傳染病,具有傳染性較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泛、發病率高等特點;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變成慢性,并可發展為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對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目前已確定的有甲型、乙型、
按引起疾病的病原分類,目前已確定的病毒性肝炎有五型,分別為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目前臨床上還有一些患者臨床表現酷似病毒性肝炎,但并不能查到肝炎病毒標志的病例,多數專家稱之為非甲-戊型肝炎。按照臨床表現的特征可分急性肝炎(包括急性無黃疸型、
在肥胖、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的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患病率高達25%,普通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病率為3%~6%,并已成為肝硬化、肝細胞癌和肝移植愈來愈重要的因素。NAFLD是目前全人類的一大頑疾,由脂肪性病變,進展為NASH,肝硬化,最后發展為肝癌。
在肥胖、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的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患病率高達25%,普通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病率為3%~6%,并已成為肝硬化、肝細胞癌和肝移植愈來愈重要的因素。NAFLD是目前全人類的一大頑疾,由脂肪性病變,進展為NASH,肝硬化,最后發展為肝癌。
在臨床上,一些非嗜肝病毒如巨細在臨床上,一些非嗜肝病毒如巨細胞病毒、EB病毒等感染雖然也可引起肝損傷,但不屬于病毒性肝炎;曾被熱議的庚型肝炎病毒(HGV)及經血傳播病毒(TTV)的致病性尚有爭議,但現在認為不屬于嗜肝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圍內流行的疾病,病理上以肝細胞變性、壞死、炎癥反應為
核心提示: 病毒性肺炎是肺病中的一種,好發于老年人或是兒童時期,起病原因與外源性感染、內源性感染有關,一旦發病容易產生發熱、頭痛以及全身酸痛等表現。大家要謹防肺部的功能變化,需正確了解該病的起因,這樣才能給治療及預防工作帶來幫助。 病毒性肺炎是呼吸內科中的常見病,大多數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