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溶酶體貯積癥的簡介
溶酶體貯積癥(LSD)是一組遺傳性代謝疾病,是由于基因突變致溶酶體中有關酸性水解酶缺陷,導致機體中相應的生物大分子不能正常降解而在溶酶體中貯積,引起細胞組織器官功能的障礙。 溶酶體貯積癥的特點是基于貯積物的復雜性及其組織分布與積聚速度的不同。 溶酶體貯積癥既可導致多種系統的病變,也可僅限于神經系統,自出生至成年期均可發病。臨床表現變異大,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絕大多數溶酶體貯積癥以常染色體隱性方式遺傳,其中的每一種病發病率雖低,但作為一組病來說就是常見的人類遺傳病之一。 這組疾病多數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可以通過測定溶酶體酶的活性進行病例診斷和產前診斷,防止患兒出生。......閱讀全文
關于溶酶體貯積癥的簡介
溶酶體貯積癥(LSD)是一組遺傳性代謝疾病,是由于基因突變致溶酶體中有關酸性水解酶缺陷,導致機體中相應的生物大分子不能正常降解而在溶酶體中貯積,引起細胞組織器官功能的障礙。 溶酶體貯積癥的特點是基于貯積物的復雜性及其組織分布與積聚速度的不同。 溶酶體貯積癥既可導致多種系統的病變,也可僅限于神
關于各類溶酶體貯積癥的介紹
溶酶體貯積癥(Lysosome Storage Diseases 簡稱:LSDs)是由于遺傳缺陷引起的,由于溶酶體的酶發生變異,功能喪失,導致底物在溶酶體中大量貯積,進而影響細胞功能,常見的貯積癥主要有以下幾類: 臺-薩氏綜合征(Tay-Sachs diesease):要叫黑蒙性家族癡呆癥,溶
各類溶酶體貯積癥
溶酶體貯積癥(Lysosome Storage Diseases 簡稱:LSDs)是由于遺傳缺陷引起的,由于溶酶體的酶發生變異,功能喪失,導致底物在溶酶體中大量貯積,進而影響細胞功能,常見的貯積癥主要有以下幾類: 臺-薩氏綜合征(Tay-Sachs diesease):要叫黑蒙性家族癡呆癥,溶
簡述溶酶體貯積癥的特點
1. 絕大部分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即父母雙方皆為表型正常的雜合子,所生子女出現疾病的風險為四分之一。已發現有30多種疾病。 2. 多種組織或器官受累。主要臨床表現為智力低下、骨骼及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力。 3. 臨床病情呈進行性加重。如粘多糖貯積癥、GM1及GM2神經節苷脂
概述常見的溶酶體貯積癥
1、黏多糖貯積癥 本病是由于酸性黏多糖這種大分子降解過程中所需要的酶缺乏所致,臨床上分為7型,一共有11種酶,除MPS-ⅢC、MPS-ⅢD和MPS-IX外均可檢測,MPS-Ⅱ為X-連鎖隱性遺傳,其余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2、黏脂質貯積癥 黏脂質貯積癥是由于溶酶體酶磷酸化及定位缺陷而不能轉運
關于溶酶體貯積癥的產前診斷介紹
由于溶酶體貯積癥多數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這種患兒的出生無疑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特別是有些患兒發病早,病情進展快,存活期短。這樣的家庭就迫切需要再生育,但再生育又有很高的風險,如何避免風險,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生育指導,成為溶酶體貯積癥患兒家屬的急迫需求。
關于溶酶體貯積癥的診斷注意事項
產前診斷的先決條件是對先證者弄清是哪一種酶缺陷。做到這一點需要臨床與實驗室緊密配合,先從臨床表現分析最有可能是哪種酶缺陷病,才能有目的地測那種酶。雖然這組疾病的研究已達分子水平,但方法和步驟都比較復雜,需要時間比較長。因此基因診斷尚不能取代酶活性測定做產前診斷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例相關
關于溶酶體貯積癥的-診斷注意事項
產前診斷的先決條件是對先證者弄清是哪一種酶缺陷。做到這一點需要臨床與實驗室緊密配合,溶酶體貯積癥先從臨床表現分析最有可能是哪種酶缺陷病,才能有目的地測那種酶。雖然這組疾病的研究已達分子水平,但方法和步驟都比較復雜,需要時間比較長。因此基因診斷尚不能取代酶活性測定做產前診斷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
簡述溶酶體貯積癥產前診斷的要求
(1)先決條件:準確的診斷必須明確到哪一種酶的缺陷。另外,還應注意部分病例的致病原因是與酶活性有關的激活蛋白的缺陷,這種情況下不能用測酶的方法進行產前診斷,只能通過基因分析解決。 (2)取材時間:孕早期11~13周取絨毛(MPSⅠ、ML除外),直接檢測,2周出報告;孕中期16~20周取羊水,經
溶酶體貯積癥的實驗室檢測方法介紹
(1)尿甲苯胺蘭篩查:作為MPS的初篩,若陽性則進行MPS相關的缺陷酶檢測;若陰性可排除MPS,結合臨床應考慮ML的可能。 (2)酶學檢測:這是診斷的金標準,具體酶與疾病的關系見上述。 (3)基因分析:尋找基因突變的情況,可用于檢測雜合子,同時基因分析結合酶學檢測可提高產前診斷的準確性。
提高對溶酶體貯積癥診斷與治療的認識
??溶酶體貯積癥(l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s,LSD)是由于溶酶體中糖苷酶、蛋白酶、膜蛋白、轉運蛋白、酶修飾劑或激活劑等缺陷,使酶的底物不能降解而在溶酶體內貯積所導致的一 組疾病。LSD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表現為多組織或器官受累,病情進行性加重。約2/3的LSD以進行性
關于神經鞘脂貯積癥的簡介
神經鞘脂 (sphingolipid) 是一類復合脂,其共同結構是酰基鞘氨醇 (ceramide) 。酰基鞘氨醇是由鞘氨醇 (sphingosine) 通過氨基與脂肪酸鏈共價連接而成。因連接的側鏈基團和脂肪酸鏈的不同,神經鞘脂分為不同的類型。神經節苷脂是神經鞘脂的一大類,其結構特征是 N -神經
關于黏多糖貯積癥Ⅷ型的簡介
也稱Diferrante綜合征。其特征表現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毛發多而粗,肝大及多發性軟骨發育異常。角膜正常,尿中有硫酸類肝素排出。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一、黏多糖貯積癥Ⅷ型的病因: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二、黏多糖貯積癥Ⅷ型的臨床表現:一般2~3歲發病,身材較同齡人矮小,上部較短,肢體
關于小兒黏多糖貯積癥的簡介
黏多糖貯積癥(MPS)是一組先天性遺傳病,因黏多糖降解酶缺乏,使酸性黏多糖不能完全降解,導致黏多糖積聚在機體不同組織,造成骨骼畸形、智能障礙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 小兒黏多糖貯積癥為常染色體隱性或性連鎖隱性遺傳,與酸性黏多糖代謝紊亂有關,IH型、IS型、IH/S型患者體內由于溶酶體α-左旋艾
溶酶體貯積癥病例診斷及產前診斷概述
溶酶體是一種細胞器,即細胞內的超微結構,為單層包被的囊泡,外面是一層脂蛋白膜。它是細胞的處理與回收系統。內部液體呈酸性,含有60多種酸性水解酶,可降解各種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脂質、粘多糖及糖原等。組成細胞的各種生物大分子都處于動態平衡中,不斷被分解又不斷被再合成。通過內吞作用攝入的生物大
黏多糖貯積癥Ⅰ型的簡介
黏多糖貯積癥是一組由溶酶體異常引起的遺傳性黏多糖代謝障礙,系酶的活性缺陷使不完全分解的氨基葡萄糖貯積而引起的先天性風濕病。其中黏多糖貯積癥Ⅰ、Ⅳ型最為常見且較具特征性,而尤以Ⅰ型最典型,為黏多糖貯積癥的原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分為3個亞型:Hurler綜合征:即MPS-IH型;Scheie綜合
關于神經節苷脂貯積癥的簡介
神經節苷脂沉積病為一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神經節苷脂水解代謝中不同酶的缺乏引起不同物質在神經組織中的沉積而致病。主要是嬰幼兒發病, 90%見于猶太人。隨著病情發展,臨床癥狀體征多樣,特別是應注意合并的智能發育遲緩、失明、癲癇、肺部感染、跌傷等。
關于黏多糖貯積癥相關關節病的簡介
黏多糖貯積癥,又稱黏多糖病(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是一類因溶酶體內相關的酸性水解酶缺乏或活性降低使黏多糖(也稱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無法降解或降解不完全,導致GAG的中間代謝產物硫酸皮膚素(dermatan sulfate,DS)、
關于巖藻糖苷貯積癥的簡介和病因分析
體內巖藻糖苷酶基因缺陷使得溶酶體中降解糖蛋白和糖脂中巖藻糖苷鍵的酶缺失,生物分子不能順利完成降解而導致的疾病。可表現為生長停滯、心理障礙等嚴重癥狀。 遺傳基因缺陷,病人體內α-巖藻糖苷酶缺陷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FDA批準首個新生兒罕見溶酶體貯積癥篩查系統
美國FDA日前批準了用于篩查4種新生兒罕見溶酶體貯積癥(LSDs)的Seeker System,這個系統旨在檢測新生兒是否患1型粘多糖累積癥、龐貝氏病、高雪氏癥和法布里病。這是首個FDA批準用于篩查新生兒是否患這些疾病的系統。 LSDs是一系列罕見遺傳代謝紊亂疾病的總稱,這些患者體內負責清除代
預防小兒黏多糖貯積癥的簡介
1、小兒黏多糖貯積癥的預后: 隨年齡增大而病情加重,出現進行性智能障礙,骨、關節癥狀加重。多數患兒在兒童期死于肺炎或心臟病,少數類型可存活至成人。 2、小兒黏多糖貯積癥的預防: 黏多糖病是由于細胞溶酶體酸性水解酶先天性缺陷所致,除了遵從婚姻法規定,避免近親結婚,減少后代遺傳病的發病率外,無
關于初級溶酶體的簡介
直徑約0.2~0.5um膜厚7.5nm,內含物均一,無明顯顆粒,是高爾基體分泌形成的。含有多種水解酶,但沒有活性,只有當溶酶體破裂,或其它物質進入,才有酶活性。其水解酶包括蛋白酶,核酸酶、脂酶、磷酸酶、硫酸酯酶、磷脂酶類,已知60余種,這些酶均屬于酸性水解酶,反應的最適pH值為5左右,溶酶體膜雖
關于肝糖原貯積癥的基本介紹
患兒于新生兒期即可出現進行性肝腫大,喂養困難,生長發育遲緩,2歲內易出現嚴重低血糖癥,并伴有驚厥。患兒身矮、肌肉松弛且發育不良,頰和臀部脂肪組織增多。有乳酸中毒,高脂血癥,生長遲滯。肝活檢可見有大量糖原和脂質貯積。
關于黏多糖貯積癥的基本介紹
黏多糖貯積癥是由于人體細胞的溶酶體內降解黏多糖的水解酶發生突變導致其活性喪失,黏多糖不能被降解代謝,最終貯積在體內而發生的疾病。該病是溶酶體貯積病中非常重要的一類,可分為Ⅰ,Ⅱ,Ⅲ,Ⅳ,Ⅵ,Ⅶ,Ⅸ型等7種型,其中Ⅲ又分為ⅢA,ⅢB,ⅢC,ⅢD四個亞型,Ⅳ型分為ⅣA和ⅣB亞型,雖然各型致病基因和臨
關于黏多糖貯積癥的檢查介紹
1.尿液黏多糖定量和電泳 標本最好用晨尿,可以發現黏多糖量增加,每一型都應有不同類型的黏多糖,如Ⅰ型和Ⅱ型發現硫酸皮膚素和硫酸類肝素條帶,Ⅲ型患者發現硫酸類肝素條帶,Ⅳ型患者發現硫酸角質素條帶。Ⅲ型和Ⅳ型患者的尿液黏多糖電泳容易出現假陰性的現象。 2.X線片 正位胸片可發現肋骨似“飄帶樣”
關于Ⅱ型糖原貯積癥的基本介紹
Ⅱ型糖原貯積癥(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Ⅱ),是最早發現的貯積癥。由于常染色體上的一個隱性基因突變,造成了溶酶體缺乏α?葡萄糖苷酶,缺少了這種酶的溶酶體不能把肝細胞中或肌細胞中過剩的糖原進行水解而大量積累在溶酶體內,造成溶酶體超載。此病多發于嬰兒,表現為肌肉無
關于全身性神經節苷脂貯積癥的簡介
(1)嚴重的腦變性,多于2歲內死亡。 (2)神經元、肝、脾和其他組織細胞及腎小球上皮細胞中神經節糖苷貯積。 (3)表現有Hurler病的骨骼畸形。 本病起病早,通常在出生時就可出現精神和運動障礙癥狀。患兒外貌嚴重異常,呈Hurler綜合征樣粗笨面容,前額突出,鼻梁扁平,眼間距增寬,齒齦肥厚
關于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的簡介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GSD-Ⅱ)即酸性麥芽糖酶缺陷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一類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謝障礙疾病。主要是由于缺乏酸性麥芽糖酶,因而在全身各組織中均出現大量糖原堆積,其主要癥狀為心力衰竭和肌肉無力,幼年時期即可死于心力衰竭。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又稱Pompe病、Pompe綜合
關于小兒糖原貯積病Ⅰ型的簡介
小兒糖原貯積病Ⅰ型(GSD-Ⅰ)是由于遺傳性糖原代謝障礙,致使糖原在組織內過多沉積而引起的疾病。糖原貯積病Ⅰ型又稱VonGierke病、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癥。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兩性均可罹病。主要表現低血糖、肝大、酸中毒、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高乳酸血癥、凝血功能障礙、發育遲緩等臨床癥狀
基因替代療法有望治療尼曼皮克病等系列溶酶體貯積癥
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NPD)又稱為鞘沉積病(sphingolipidoses),是一種溶酶體貯積癥,其特征在于神經變性和早期死亡。它是一種先天性糖脂代謝性疾病,影響著身體的多個系統,嚴重程度也各不相同。根據致病基因和疾病癥狀和患者體征,人們將NPD主要分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