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 2012年10月末,有感于公眾人物郎咸平公然稱廣西大學生精子數下降是因為轉基因所致的“無恥造謠”,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發文抨擊,把此言行喻為“保龍種”,并與清末“扒鐵路”的愚行相提并論,以反諷郎咸平在反對轉基因上的“偏執”。 對于方舟子后來在微博中轉述的“饒毅視郎咸平為學術騙子”的言論,饒毅認為這并非他的原意。他的原意應該是去掉“學術”兩個字。 不可否認的是,部分公眾甚至媒體有向社會宣泄心理的需要,并在轉基因的問題上尋找切口,就如同黃金大米試驗一樣,雖然被證實試驗程序存在問題,但試驗本身的科學性或許并不應該受到指摘。然而,這個試驗最終還是被輿論所“肢解”。 饒毅是支持轉基因研究的科學家之一,也是少有的公然應戰“反轉”人士的學者。正如他在博客中反復闡述的,一般人對轉基因安全的關心是應該的,不能簡單分為反對和支持轉基因,而應兼顧糧食需求和食物安全兩方面的討論。 饒毅認為由不懂分子生......閱讀全文
一只鞋子掉下來了。8月17日清晨,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發布:饒毅出局。 沒有太多的等待,另一只鞋子緊接著落地,饒毅宣布,從此不再參選院士。 兩只鞋子立時引發了公眾無數關注。 這或許是一種揶揄。 3天前,饒毅撰寫長篇博客文章,呼吁降低科學界職稱。 8月17
“我以前請過崔永元先生喝茶討論轉基因,還沒有實現。如果鳳凰網提供茶葉,我很愿意參加。”1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參加鳳凰網組織的轉基因辯論會,再次公開邀請與反轉基因代表人物崔永元對話。 此次鳳凰網“大學問”組織的討論主題為“激辯轉基因——生物安全、主糧應用與科學話語權”,參與
1月18日下午,北京的寒風吹得正緊。中華世紀壇內,一場轉基因舌戰卻足以驅走寒意。激辯中,到場嘉賓多因發言超時而被聽眾打斷。在這場堪稱2015年首次轉基因辯論中,支持者與反對者、科學主義者與反科學主義者再次交火。 “不能只是純專家的觀點,也不能是想當然的批判,而是需要有一種互動,共同推動轉基因
三位嘉賓與主持人互動。左二起分別為顧紅雅、許智宏、饒毅 11月24日晚,當許智宏、饒毅和顧紅雅三位教授現身北大金光生命科學樓鄧祐才報告廳時,現場已經座無虛席,不少人在講座開始前才得以擠進來,尋找空地坐下來。 關注過中美雙邊關系、克里米亞大變局等宏大話題的“
“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于果蠅的相關工具是強有力的資源”。 2019年2月21日,重要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元》發表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實驗室的論文:“化學連接組學:繪制果蠅的化學傳遞圖譜”。 其摘要中明確提出“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于果
轉基因是近年來引人矚目的公共話題之一,中間涌現出了多個傳播事件,遠遠超越科學與農業的范疇,討論之激烈、參與者之廣泛、持續時間之長久都極為罕見。盡管至今為止,世界上所有主流科學機構都認為,當前的科學評估、生產實踐都顯示,轉基因作物與常規作物一樣安全,卻仍不足以消除人們的疑慮。從傳播學角度看,相關的
“轉基因商用”決策過程中不該沒有公眾的聲音 最近一個月,關于轉基因的“精英論戰”如火如荼。 7月6日,上海《文匯報》刊登留美學者曹明華的文章《轉基因食物在美國的爭議》。作者以在美國見聞,質疑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此開始,“反轉”、“挺轉”的精英們,將“中國式”轉基因論戰推向新的高度。北
2019年5月7日,國際學術刊物《自然 通訊》在線發表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饒毅實驗室的博士后戴熙慧敏和周恩興等的研究論文:D-Serine made by serine racemase in Drosophila intestine plays a physiologica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求偶過程分子機制中的一種關鍵因素:J胺,這將有助于解析求偶現象中的神經生物學分子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饒毅教授,這項研究由饒毅教授實驗
5月11日,美國司法部發布新聞稱,在上周五宣判了著名華人生物學家、前美國埃默里大學終身教授、國家QIANREN特聘教授—李曉江一案。美方指控李曉江參與國內人才計劃未如實披露個人稅收,因而被判重罪,緩刑一年,罰款35089美元。美國司法部發布的新聞 起訴書稱,李曉江在一年時間里(2014年9月1
胡志強鮑鷗胡志強蔣勁松 近年來,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越來越多涉及科技倫理的事件。食品安全領域基因技術的經濟效益與隱性威脅;醫學領域器官移植、人體器官商業化、安樂死、臨床試驗的倫理問題;生命科學領域的克隆技術,以及環境倫理、動物福利等問題,甚至當前網絡游戲的泛濫也可以視為技術帶來的社會
12月30日,中國科協發布2015“十大科學傳播人”。經過專家初選,網絡投票和專家終評,評選出“十大科學傳播人”。以下為最后入選10名科學傳播人名單。 (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1.陳君石 身份: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領域:食品安全 陳君石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營
聯名支持轉基因技術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已經上升到110名。這無疑是一股巨大的影響力,但對于長期深陷爭論漩渦的轉基因問題,現狀會因此而改變嗎? 科學共識 這封聯名信有力地說明了主流科學界對轉基因的態度,那就是轉基因技術對人類有益。信中援引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預測指出,全球糧食產量到2050年需要翻番
最近十年,在神經科學領域被科學家提到頻率最高的詞匯中,“神經環路”絕對榜上有名并且排名很靠前。有關神經環路的研究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變得可解決(do-able), 也因此成為當下最熱門, 最具活力的研究領域之一。 最早的神經環路研究,大概源于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判定大腦怎樣指導行為,產生意識。其中比較
《動物世界奇遇記》,湯波著,楊燕青繪,科學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喜歡看故事是人類的共性。因此將艱深嚴肅的科學,以有趣、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給普通人,是長久以來科普工作者追逐的目標。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一直以來都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喜愛,其中一個
夏天馬上就要到了,你是不是開始擔心蚊蟲襲擾呢?那么,現在給你一個聽起來不可思議的選擇——讓世界上所有的蚊子都滅絕。是的,聽起來難以置信,但如果人類熟練掌握基因編輯技術,這一天可能并不遙遠。可是,我們有這個權力嗎? 就在五一節前的短短一周時間里,兩場關于基因編輯的講座在北京相繼舉行,一場是在北京
2010年10月8~14日,在《科學新聞》邀請下,美國Science雜志總編輯、美國科學院前院長布魯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先后訪問了北京、武漢和上海,進行了多場報告并參加了在華中農業大學舉行的轉基因傳播與對話研討會。 盡管已經72歲高齡,但是艾伯茨
開欄的話 《知識分子》今天在《科技日報》“落地”了。饒毅、魯白、謝宇創辦的這個微信公眾號與本報合辦專欄,暢談科學精神、領略科學前沿、欣賞科學文化、促進科學發展。咱們相約每周一! 科學家在中文中是崇高的詞匯,而在英文中是一般詞匯;知識分子在中文中是一般詞匯,在英文中則是崇高詞匯。對于什么是科學知
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4月20日消息:在集中征集“2010年度中加(NSFC-CIHR)健康研究合作計劃項目”期間共接收申請項目7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按照相關項目管理辦法和征集項目通知的要求對申請項目進行了初審,現對初審結果予以公布。 受理申請項目6
“玉兔”在賣萌,轉基因繼續亂戰……這一年,哪起科學傳播事件最讓人難忘?日前,由北京市科協主辦評選的“2014十大網絡科學傳播事件”正式對外發布,其中,“月球車玉兔”微博賣萌報道,被評選為2014年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傳播事件并獲得“五維空間”獎。 1“月球車玉兔”微博賣萌 “啊……我壞掉了。”1
2007年度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興檢獎”評審工作已經結束,共評審出擬獎項目202項,現予以公示。自公示之日起1個月內為公示期。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本公告公示的項目有異議,均可在公示期內,以書面形式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司科研管理處提出。 &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