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軌道分辨高次諧波光譜的阿秒尺度分子核動力學探測
華中科技大學陸培祥教授領導的超快光學實驗室蘭鵬飛等人在實驗上發現了分裂的高次諧波輻射光譜,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軌道分辨的高次諧波光譜技術并實現了阿秒時間分辨的分子動力學測量。“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課題組合影 當超快強激光(時間:飛秒量級,強度:1014 W/cm2量級)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時,由于非微擾高階非線性效應,會發生高次諧波輻射現象。高次諧波輻射可以用來產生阿秒(10-18 s)激光,這為超快探測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時間分辨率。 高次諧波輻射的動力學過程可以用“三步”模型解釋,即電離、加速、回復。具體來說,當驅動激光電場入射時,會壓低原子或分子的庫侖勢壘,電子能夠通過隧道電離方式逃離原子核的束縛,進入連續態;進入連續態的電子在激光電場的作用下加速運動,并獲得一定的能量;當激光電場反向時,有一定概率將連續態電子拉回母離子附近并發生復合,電子在激光場中獲得的動能則以光子的形式輻射出去,即產生高次諧波輻射。......閱讀全文
基于軌道分辨高次諧波光譜的阿秒尺度分子核動力學探測
華中科技大學陸培祥教授領導的超快光學實驗室蘭鵬飛等人在實驗上發現了分裂的高次諧波輻射光譜,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軌道分辨的高次諧波光譜技術并實現了阿秒時間分辨的分子動力學測量。“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課題組合影 當超快強激光(時間:飛秒量級,強度:1014 W/cm2量級)與原子分子相
物理所高次諧波光譜中的全量子軌道映射研究獲進展
原子內部電子動力學行為的演化是物理、化學、生物以及材料等學科研究中最基本的過程。精密測量電子的動力學特性,實現對其物理性質的理解,進而控制原子內電子的動力學行為是人們追求的重要科學目標之一。具有阿秒(10-18秒)時間分辨的高次諧波由于光子能量高(10eV~keV量級)、脈寬短(亞飛秒
“靜止軌道全譜段高光譜探測技術”項目啟動
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和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聯合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專項“靜止軌道全譜段高光譜探測技術”項目日前正式啟動。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員劉銀年介紹,該項目將針對全天時大范圍連續監測、精細識別和分類的應用需求,發展靜止軌道全譜段高
韓國月球軌道探測器成功進入預定繞月軌道
據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和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當地時間28日消息,韓國首個月球軌道探測器“賞月”號(“Danuri”)于27日成功進入預定的繞月飛行軌道。 “賞月”號于今年8月5日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運載火箭發射升空,145天后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據介紹,“賞月”號26日上午11時6分許開
上海光機所在單層MoS2偶次諧波的頻移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利用強場激光驅動單層MoS2的偶次諧波頻移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Frequency shift of even-order high harmonic generation in monolayer MoS2為題,
中科院高水平成果不斷涌現
高次諧波光譜中 全量子軌道映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光物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志義研究組利用自己組建的阿秒激光裝置,實現了電子波包在自由態的各條量子軌道上的直接定位,獲得了全量子軌道分辨的高次諧波譜。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高
“圣杯”姊妹探測器在繞月軌道會合
新年第一天,美國“圣杯”B月球探測器順利進入繞月軌道,與先一天入軌的“圣杯”A相聚。經過一段時間的軌道調整和儀器調試之后,二者將于3月正式開始科學探測任務。 “美國航天局以新探測任務慶賀新年。”航局局長查爾斯·博爾登1月1日在聲明中說,“‘圣杯’姊妹探測器將極大地擴展我們對月球以及地球進化
印度火星探測器成功脫離地球軌道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官員12月1日說,印度火星探測器1日凌晨0時49分離開地球軌道,經過23分鐘飛行,成功脫離地球引力開始300天的外太空飛行,預計將在明年9月抵達火星。 該機構官員說,火星探測器脫離地球軌道的飛行一切按照計劃正常進行。從現在起,探測器將依賴太陽引力和宇宙法則飛行。 印度
光譜分辨的定義
在光譜學中,對于連續光譜來說,光譜分辨率(Spectral Resolution)可以簡單地定義為兩個相鄰吸收特征之間的波數Δv(cm-1)或波長間隔,如圖5-4-1(a)所示。準確地說,要求這兩個吸收特征有相同大小的吸收值,并且能被一個最小吸收谷隔離開(Mary?Joan Blümich,2002
光譜分辨的定義
在光譜學中,對于連續光譜來說,光譜分辨率(Spectral Resolution)可以簡單地定義為兩個相鄰吸收特征之間的波數Δv(cm-1)或波長間隔,如圖5-4-1(a)所示。準確地說,要求這兩個吸收特征有相同大小的吸收值,并且能被一個最小吸收谷隔離開(Mary?Joan Blümich,2002
日“隼鳥”號探測器成功修正軌道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27日宣布,“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已精確地修正了軌道,將于下月13日返回地球。 “隼鳥”號目前離地球約760萬公里,已開始進入預定軌道。下月初,“隼鳥”號將進行最關鍵的一次軌道修正,以便能順利進入大氣層。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從23日早晨到
韓國首架月球軌道探測器Danuri號發射升空
中新網8月5日電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首架月球軌道探測器——“Danuri”號于韓國時間5日上午8點8分(美東時間4日下午7點8分)發射升空。 據報道,“Danuri”號在升空40分鐘后的8時47分許在距離地表約1656公里處與火箭分離,此后要沿著預定軌道飛行。 報道稱,“Danuri”
日本“隼鳥”號探測器成功修正軌道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5月27日宣布,“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已精確地修正了軌道,將于下月13日返回地球。 “隼鳥”號目前離地球約760萬公里,已開始進入預定軌道。下月初,“隼鳥”號將進行最關鍵的一次軌道修正,以便能順利進入大氣層。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從23日早晨到27日拂曉,
超分辨空間外差光譜有望提升大氣環境立體探測技術水平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熊偉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學學報》2018年第38卷第6期上發表了封面文章,文章標題為“中高層大氣OH自由基超分辨空間外差光譜儀”。左:《光學學報》2018年第38卷第6期封面圖右:中高層大氣OH自由基由單點至三維層析探測示意圖 目前,地球上中高層大氣OH自
超大質量雙黑洞并和引力波信號的共振探測高度可行方案
基于現有地球軌道高精度星地/星間測距、測月系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引力波實驗中心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軌道共振效應,實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并合引力波信號有效探測的高度可行方案。該方案整合現有測距、測月任務觀測數據,在無需額外投入情況下推進了未來數年內uHz-mHz頻段引力波觀測的研究。近期投入
首臺高重頻高通量高次諧波超快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應用
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ARPES)因其具有能量和動量分辨能力,是探測材料能帶結構的重要手段。隨著超快激光技術的不斷發展,結合泵浦-探測技術的超快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TR-ARPES)由于兼具時間分辨能力,可以用來探測非平衡態的電子能帶信息,因此近年來備受人們的重視。特別是基于高次諧波產生(HHG)
諧波分析儀諧波監測方法
1、諧波監測分為非在線監測和在線監測兩種方法; 2、非在線監測方法采用便攜式測試儀,不定期對所關注的疑似諧波源進行測試;這種方法投資少,但存在實時性不強、工作量大、效率低等缺點; 3、在線監測方法一般以監測儀表為核心,用安裝了管理軟件的電腦作為主站,通過有線(RS232/485)和網絡(RJ
超大質量雙黑洞并和引力波信號的共振探測高度可行方案
基于現有地球軌道高精度星地/星間測距、測月系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引力波實驗中心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軌道共振效應,實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并合引力波信號有效探測的高度可行方案。該方案整合現有測距、測月任務觀測數據,在無需額外投入情況下推進了未來數年內uHz-mHz頻段引力波觀測的研究。近期投入
組合型傅立葉變換靜電場軌道阱高分辨質譜儀
組合型傅立葉變換靜電場軌道阱高分辨質譜儀是一種用于化學領域的分析儀器,于2011年12月16日啟用。 技術指標 質量檢測范圍:m/z200-4000;分辨率>60,000(FWHM);質量精度:100:1;離子化方式:ESI、APCI、APPI。 主要功能 主要運用于極性和弱極性有機化合
大連化物所研究團隊發展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近日,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張東輝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合作,在中性水團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基于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相關成果發表于《物理化學快報》。 團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氣霧霾等諸多化學過程中廣泛存在,團簇表征與性能研究
諧波分析儀諧波的術語解釋
諧波可以區分為偶次與奇次性,第3、5、7次編號的為奇次諧波,而2、4、6、8等為偶次諧波,如基波為50Hz時,2次諧波為l00Hz,3次諧波則是150Hz。一般地講,奇次諧波引起的危害比偶次諧波更多更大。在平衡的三相系統中, 由于對稱關系,偶次諧波已經被消除了,只有奇次諧波存在。對于三相整流負載
王興安、孫志剛、楊學明在化學動力學、精密測量方向新突破
圖1:(左)F+HD反應散射產物D原子速度影像圖;(右)反應機理示意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1688102,21590800,21733006, 21825303,21327901)等資助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興安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孫志剛研究員、楊學明院士課
一種基于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江凌、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張東輝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在中性水團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基于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團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氣霧霾等諸多化學過程中廣泛存在,團簇表征與性能研究對詮釋化學反應
阿聯酋火星探測器將在30天后抵達火星軌道
當地時間1月9日,阿聯酋火星任務團隊宣布,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抵達火星軌道30天倒計時開始,預計希望號將在迪拜時間2月9日19時42分(北京時間23時42分)進入火星軌道,經過此前數次地面操控的變軌之后,該探測器將靠自動程序執行相關操作。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飛秒強激光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激光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圖片來源于網絡 飛秒強激光誘導的電離電子波包或可重新返回母離子實并與之發生再散射過程,由再散射引起的高次諧波譜
天宮一號空間儀器實驗應用取得豐碩成果
內容摘要:該套設備由帶電粒子輻射探測器、軌道大氣環境探測器和空間環境控制單元共3臺儀器組成。目前,三個實驗樣品共計在軌開展實驗19次,其中等溫變壓實驗12次,自然結晶實驗6次,地面同步開展實驗,通過天地對比發現重力對結晶實驗過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 2011年9月29日,我國在
化物所:基于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近日,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張東輝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合作,在中性水團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基于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團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氣霧霾等諸多化學過程中廣泛存在,團簇表征與性能研究對詮釋化學反應機理至關重要。目前,離子團簇研
天宮一號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2012年8月1日】2011年9月2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利用目標飛行器的實驗支持能力,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開展了三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研究,截至目前,相關科學實驗與應用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實現
上海光機所等在強場分子物理前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人們對于微觀世界的探索從簡單的原子系統逐步拓展到復雜的分子體系,強場分子物理的研究也已成為前沿熱點之一。除了主導化學反應的最高占據分子軌道(HOMO)之外,某些能量較低的分子軌道(如HOMO-1, HOMO-2等)在強光場誘導的分子體系的極端非線性過程及其應用中也有著重要作用。然而,
高分辨光譜儀特點
?高分辨光學平臺???可提供最高 0.1nm 的光學分辨率,100nm 的焦距和 0.11 的數值孔徑組合可以使光譜儀在不增大自身體積的情況下達到分辨率與靈敏度的最佳平衡; ?EX 雙閃耀光柵???雙閃耀光柵在寬譜段范圍內擁有更加均勻的響應,解決了寬譜段效率均衡和高階干擾的問題,最寬譜段覆蓋范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