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繼美國科研人員去年首次宣布由人體細胞成功克隆人體胚胎后,我國科研人員利用不同來源的人類成體細胞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國際公認技術鑒定指標的人類囊胚。克隆和干細胞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克隆和干細胞》雜志網絡版1月27日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該課題組首席專家、山東省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煙臺毓璜頂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李建遠教授2日表示,他們采用三維偏振光儀準確定位卵細胞紡錘體(核DNA),再用微激光對卵子的透明帶打孔,精確剔除卵母細胞核,將人體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58枚人卵細胞內。最終獲得的5枚囊胚進行了科學鑒定,證實克隆胚胎細胞核的遺傳信息來源于供體細胞,胞漿線粒體遺傳信息來源于供體與受體細胞。李建遠說,他們掌握這一先進技術是為了進行人類治療性克隆研究。 最近兩天,一條消息格外引發關注,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人類囊胚。課題組首席專家、山東省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煙臺毓璜頂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李建遠一下子......閱讀全文
胚胎干細胞,是一種具有持久更新能力的細胞,它能夠或發育成幾乎所有人類的各種組織或器官,故其在醫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應用前景。 人胚胎干細胞是在人胚胎發育早期——囊胚(受精后約5—7天)中未分化的細胞。囊胚含有約140個細胞,外表是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可發育成胚胎的支持組織如胎盤等。中
布萊爾最后的“大禮” 6月27日,托尼·布萊爾卸任英國首相。盡管人們對于布萊爾執政10年來的表現毀譽參半,但布萊爾在卸任前實實在在地為英國科學家獻上了一份“大禮”。5月17日,英國政府批準了一項法律草案,允許科學家進行人獸混合胚胎研究。布萊爾在離職演講中說:“為了這個國家,我竭盡全力做了自
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的黃禹錫教授因干細胞研究論文造假被揭發而從事業的巔峰跌至谷底。時隔兩年,造假風波也早已經塵埃落定。但是,最近的一項追查黃禹錫當時所有的干細胞來源的研究卻讓人再次感嘆其一時的疏忽導致與另外一項重大成果失之交臂。 由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哈佛干細胞研究所研究人員公布在8月2日的
如果不是國外媒體的爆炒,中國科學家團隊關于“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論文或許真的就“靜悄悄”地發表在國內刊物上,不動聲色地被翻過去了。 緣起——對人類胚胎基因動手術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這已不是一項陌生的技術了。在最近兩三年里,科學家們普遍都用它作為編輯基因的“手術刀”。該技
T淋巴細胞是宿主適應性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免疫細胞之一,在抵抗病原入侵、維持機體穩態以及抗腫瘤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1,2】。胸腺是T淋巴細胞發育的必需場所【3】。胎肝或骨髓來源的胸腺定植祖細胞(thymus seeding progenitor, TSP)遷移定植到胸腺后,即為早期胸腺祖細胞
干細胞研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熱起來的。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育生物學家一直都在實驗室使用人類胚胎癌(EC)細胞,但是對小鼠胚胎干細胞(ESCs)和胚胎生殖細胞的研究,已經讓研究人員看到了希望:他們能夠制備來自人類的多能干細胞,而不會有EC細胞的異常基因組。在新的千年之前,一些研究人員正
當前的輔助生殖技術,如體外受精和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取決于夫婦雙方提供可育的卵子及精子,目前還沒有針對缺乏配子的輔助生殖技術。然而,研究表明通過控制細胞命運,雄性或雌性生殖細胞可由體細胞再生,這樣一來,未來輔助生殖技術可幫助不育夫婦或同性伴侶孕育后代。 1多篇Science、Nature和Ce
人類胚胎發育從受精卵開始,經過著床前胚胎發育(胚內和胚外組織的產生),原腸胚產生(三胚層的特化)和器官發生等階段,最終新生兒出生。人類胚胎發育從單個細胞到上萬億個細胞,歷時二百八十天,整個過程的基因表達受到多種因素的精細調控,其中很多機制尚未明確。 為了解析人類胚胎發育各個階段的基因表達調控網
美國科學家新近取得的一種技術突破可幫助利用成年猴子克隆胚胎,預示著克隆人類胚胎終于有可能成為現實。這種新技術承諾將革命性地提高科學家把人類卵子轉化為克隆胚胎的效率,同時也引發新一輪關于克隆人倫理的討論。 據悉,被克隆的是一只10歲的雄性恒河猴。(華蓋圖) 基于新的卵子處理方法&nb
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法官羅伊斯?蘭伯思8月23日做出一項裁決,推翻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放寬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的總統令。蘭伯思在裁決中稱,將聯邦資金用于資助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違反了聯邦法律。這一裁決再次引起了美國各界激烈爭論,支持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的學者斥之為“倒退”,反對者則宣稱依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課題組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合作,揭示了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過程。研究成果以“人類親本-合子轉變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Resett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during human parental-to-z
封面設計源于中國古代象征生殖的圖騰——玄武,寓意哺乳動物通過有性生殖(蛇與龜)來維持完整的生命周期(圓環),而中心處的生殖細胞(紅色)則在遺傳信息的世代沿襲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人類生殖細胞系(精子、卵細胞及原始生殖細胞)、囊胚以及著床后胚胎體細胞的DNA甲基化水平示意圖 父本印跡基因
眾所周知,CRISPR作為顛覆性的基因編輯神器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價值和商業價值。但是在上個月,關于究竟是否應該用CRISPR等技術對人類胚胎進行編輯的話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議。一些人認為,這樣的手段可以定制出健康的、完美的嬰兒;另一些人認為這既不不符合道德倫理,更可能存在其它的風險。 讓人沒
對于人類胚胎研究,爭議一直存在。 4月22日,自然網站的一篇報道稱:中山大學的黃軍就團隊完成了全球首次在人類胚胎上進行的基因修改實驗,他們利用基因編程技術CRISPR/Cas9,修改了β珠蛋白基因,而該基因突變會導致地中海貧血。論文發表在國內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 這項研究因首次對人類胚胎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這標志著英國成為全球鼓勵此類研究的國家之一 人獸混合胚胎合成示意圖 英國議會下院10月22日通過一項劃時代的法案,允許科學家們以醫學研究為目的合成人獸混合胚胎。根據英國議會的規定,這項法案在議會下院獲得通過后,還將提交到議會上院審核,最快將會于今年11月正式成為法律。 英國議會下院
“抱歉。”黃軍就拒絕采訪,掛斷電話。這位中山大學35歲的副教授,在國際生物學界掀起一場倫理規范的“史詩”般的討論后,打算抽身。 2015年4月18日,國內期刊《蛋白質與細胞》在線發表了黃軍就團隊的研究——用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改造。此前,黃軍就曾向世界知名期刊《自然》(Nature)
涉及人類生命的技術進步是把雙刃劍。2012年誕生的簡便而強大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是分子生物學重大技術進步,合理應用可增強人類福祉,不當應用可給公共安全和人類社會帶來危機。 基因編輯人類體細胞與基因編輯生殖細胞有著本質的不同,體細胞編輯只影響個人而不帶來新的倫理問題;而生殖細
人類胚胎發育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從一個單細胞的受精卵開始,首先經過著床前胚胎發育產生胚內和胚外組織,再到著床后原腸胚階段三個胚層的特化,進而到器官發生、分化、成熟,及至新生命的誕生。整個兩百八十天的胚胎發育過程從一個單細胞受精卵增殖發育形成含有上萬億個細胞的嬰兒,期間基因表達受到嚴密、精準的調
2019年7月31日,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構建出含有人類和猴子細胞的胚胎。據該報報道,這個有爭議的項目是在中國進行的,而不是在項目負責人所在的美國進行的,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避免法律問題”,最終旨在培養可移植的人體器官。 美國沙克研究所的Juan Carlos
中國科研人員對人類胚胎基因進行編輯的研究再次在國際上引發關注。整整一年前,中山大學科研人員的類似研究在國際上掀起巨大波瀾。 這一次,處在輿論漩渦中心的是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使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組進行了修改,目的是使其能夠抵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4月6日,該
由胚胎干細胞分化而來的神經群,在培養基中聚集成球狀。圖片來源:Brivanlou Lab/Rockefeller University 胚胎干細胞(ES)為生命的早期發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類似于天文學家們回顧宇宙大爆炸,生物學家們也傾向于在這類細胞中尋找生命起源的秘密。科學家們將
英國藥品監管部門22日批準一家生物科技企業開展人類胚胎干細胞試驗。 英國藥品監管部門22日批準一家生物科技企業開展人類胚胎干細胞試驗。這是歐洲首次批準人類胚胎干細胞臨床試驗。 英國開綠燈 總部設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先進細胞技術公司22日宣布,獲得英國藥品與保健品管理局
胚胎干細胞是一種獨特的資源,它們可以變成我們身體中任何成體細胞。它的多才多藝造就了再生醫學、疾病模型和新藥發現。 與人類胚胎干細胞的發現并行的另一項生物里程碑是人類基因組測序和賦予我們遺傳身份的全套基因鑒定。“人類基因組計劃”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基因在基因組中的功能。如今,科學家們正在嘗試將二
中國青年報2007年12月26日報道 每逢年底,《科學》和《自然》等雜志都會評選出本年度一些重要的科學成果。在2007年出現的許多科學進展中,關于人類基因組差異的研究以及一種新的培育干細胞的方法,連同其他一些成果受到廣泛關注。 照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幫助科學家定位與Ⅱ型糖尿病有關的
6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刊登報告說,美國研究人員用人類卵細胞培養出了胚胎干細胞,雖然這項成果還存在一些缺陷,但已是“黃禹錫造假事件”后最接近培養出正常人類胚胎干細胞的成果。這一成果可能引起有關克隆問題的新一輪大爭論。 將體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植入卵細胞中,將其培育
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獲悉,該院喬杰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研究員團隊合作,系統闡述了人類生殖細胞及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圖譜及調控機制,這將為不孕不育等生殖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靶標。目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已在《Cell Stem Cell(細胞干細胞)》雜志在線發表。 在全球范圍
在東京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領導團隊的Hiromitsu Nakauchi計劃在小鼠和大鼠胚胎中培養人類細胞,然后將這些胚胎移植到替代動物體內。 Nakauchi的最終目標是生產具有人體細胞的器官,最終可以移植到人體中。 直到今年3月,日本明確禁止超過14天的含有人體細胞的動物胚胎的生長
一個國際科研小組26日在美國《細胞》雜志上宣布,他們把人類干細胞注入豬胚胎中,首次成功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并在豬體內發育了3到4周時間。 人豬嵌合體研究面臨巨大的倫理爭議,但科學家認為,這項工作最終有助在動物體內培育出可供移植的人類器官,從而解決移植器官來源嚴重不足的難題。 “我們認為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