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脂肪性肝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發病率確實升高了。與此同時,人們體檢意識的增強和檢查手段的普及,被發現的脂肪肝病人也在增多。經常聽說某人體檢時查出了脂肪肝,有不少貌似健壯的人也戴上了脂肪肝的帽子。正常人的肝組織含有濕重脂質3%~5%,其中2/3為磷脂,此外尚有膽固醇約占0.5%.中性脂肪占1%,主要是構成細胞膜及其他細胞器的膜。大多數脂肪肝屬于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含量異常增高,甚至可達40%~50%。......閱讀全文
關于脂肪性肝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發病率確實升高了。與此同時,人們體檢意識的增強和檢查手段的普及,被發現的脂肪肝病人也在增多。經常聽說某人體檢時查出了脂肪肝,有不少貌似健壯的人也戴上了脂肪肝的帽子。正常人的肝組織含有濕重脂質3%~5%,其中2/3為磷脂,此外尚有膽固醇約占0.5%.中性脂肪占1%,
關于脂肪性肝炎的概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發病率確實升高了。與此同時,人們體檢意識的增強和檢查手段的普及,被發現的脂肪肝病人也在增多。經常聽說某人體檢時查出了脂肪肝,有不少貌似健壯的人也戴上了脂肪肝的帽子。正常人的肝組織含有濕重脂質3%~5%,其中2/3為磷脂,此外尚有膽固醇約占0.5%.中性脂肪占1%,
關于脂肪醇的基本信息介紹
脂肪醇是合成醇系表面活性劑的主要原料,按原料來源不同又分為合成醇和天然醇。由石油為原料制備合成醇的路線很多,但已在工業上形成大噸位生產的路線主要有三條:1.幾基合成醇,該法在羰基化催化劑接觸下,將烯烴和一氧化碳、氫氣反應,得到比原料烯烴多一個碳的醛,然后將醛還原成脂肪醇,由于使用烯烴的種類不同,
關于病毒性肝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病變為主的一種傳染病。臨床上以食欲減退、惡心、上腹部不適、肝區痛、乏力為主要表現。部分病人可有黃疸發熱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損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發展成肝硬化,少數可發展為肝癌。
關于爆發性肝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急性重型肝炎(急重肝)相當于國外報道的暴發性肝炎或暴發性肝功衰竭。急重肝系指因肝細胞功能損害在起病10天以內出現肝性腦病,嚴重凝血機制障礙,具有起病急、預后差、病死率高等特點。
關于脂肪酸的基本信息介紹
脂肪酸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一類化合物,是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脂肪酸代謝脂肪酸根據碳鏈長度的不同又可將其分為:短鏈脂肪酸,其碳鏈上的碳原子數小于6,也稱作揮發性脂肪酸;中鏈脂肪酸,指碳鏈上碳原子數為6-12的脂肪酸,主要成分是辛酸(C8)和癸酸(C10);長鏈脂肪酸,其碳鏈上碳
關于脂肪酶的基本信息介紹
脂肪酶(Lipase,甘油酯水解酶)隸屬于羧基酯水解酶類,能夠逐步的將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酶存在于含有脂肪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如霉菌、細菌等)組織中。包括磷酸酯酶、固醇酶和羧酸酯酶。脂肪酸廣泛的應用于食品、藥品、皮革、日用化工等方面。
關于脂肪干細胞的基本信息介紹
脂肪組織在人體內儲量豐富,通過抽脂從中獲得的大量脂肪干細胞(ADSCs),有自我更新增殖及多向分化潛能,可向脂肪細胞、軟骨細胞、肌細胞、成骨細胞、神經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及胰島細胞分化,而且可分泌多種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凋亡因子而抗炎、抗氧化,可抵抗氧自由基的損傷,有望成為修復受損的組織和器官的干細
急性肝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分為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潛伏期在15~45天之間,平均25天,總病程2~4個月。 (1)黃疸前期 有畏寒、發熱、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厭油、腹部不適、肝區痛、尿色逐漸加深,本期持續平均5~7天。 (2)黃疸期 熱退,鞏膜、皮膚黃染,黃疸出現而自覺癥狀有所好轉,肝大伴壓痛、叩擊痛
關于飽和脂肪酸的基本信息介紹
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指不含不飽和雙鍵的脂肪酸,是一類碳鏈中沒有不飽和鍵的脂肪酸,是構成脂質的基本成分之一。一般較多見的有辛酸、癸酸、月桂酸、豆蔻酸、軟脂酸、硬脂酸、花生酸等。有少數植物如椰子油、可可油、棕櫚油等中也多含此類脂肪酸。
關于輕度脂肪肝的基本信息介紹
輕度脂肪肝(mild fatty liver)是脂肪肝的一種類型,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肝內脂肪含量大于5%且小于10%的慢性肝臟疾病(脂肪外部一點點包裹心臟),臨床常見。長期酗酒是比較常見的病因。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或伴隨乏力癥狀,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瘙癢、右肋下脹痛等臨床表
關于脂肪酸β-氧化的基本信息介紹
在肝臟內脂肪酸經β-氧化作用生成乙酰輔酶A,兩分子的乙酰輔酶A可縮合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可脫羧生成丙酮,也可還原生成β-羥丁酸。乙酰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總稱為酮體。肝臟不能利用酮體,必須經血液運至肝外組織特別是肌肉和腎臟,再轉變為乙酰輔酶A而被氧化利用。酮體作為有機體代謝的中間產物,在正常的
關于脂肪酸合酶的基本信息介紹
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是一個具有多種功能的酶系統,在哺乳動物中,其分子量高達272kDa。 在脂肪酸合酶中,底物和中間產物分子在各個功能結構域(可以位于同一酶分子,也可以位于不同酶分子)中傳遞直到完成脂肪酸的整個合成過程。
藥物性肝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藥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藥物或/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肝臟損害,以往沒有肝炎史的健康者或原來就有嚴重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種藥物后發生程度不同的肝臟損害。臨床上可表現為各種急慢性肝炎,輕者停藥后可自行恢復,可以表現為肝細胞壞死、膽汁瘀積、細胞內微脂滴沉積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積極治療、搶
慢性遷延性肝炎的基本信息介紹
慢性遷延性肝炎是指病程超過半年,仍然遷延不愈,癥狀、體征和肝功能異常較輕,無自身免疫系統及其他系統表現的肝炎。病人經常出現輕度乏力、肝區痛、食欲差、腹脹等,亦可無明顯癥狀。常伴有肝臟稍大,脾臟有時亦可腫大,但無進行性腫大。一般無黃疸,轉氨酶持續或間歇升高,血漿白蛋白與球蛋白數值基本正常,硫酸鋅濁
關于急性肝炎的治療介紹
急性肝炎的治療以支持治療為主。結合病情,急性期注意保證休息,給予合理的飲食,戒除煙酒,保肝利膽退黃藥物等綜合療法,有助于病情恢復。在病程早期急性癥狀明顯、肝功能損害嚴重時,應以臥床休息為主,給予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達到控制癥狀,促進肝臟病變恢復,防止病情發展和轉變為慢性;病情
關于乙醇性肝炎的基本介紹
乙醇性肝炎按其臨床癥狀輕重可分為無癥狀型(無黃疸型)、慢性持續型、慢性活動型、暴發型及膽淤型等類型。輕者無癥狀,僅有肝腫大及輕度肝功能損害,或僅有乏力, 食欲不振、 肝腫大及壓痛。重者有嚴重肝臟失代償表現,如發熱、黃疸、惡心、嘔吐、 腹痛,迅速出現腹水、 出血傾向。亦有的病患表現為肝內膽汁淤積。
關于慢性肝炎的基本介紹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攜帶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過6個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癥狀、體征及肝功能異常者,可以診斷為慢性肝炎。常見癥狀為乏力、全身不適、食欲減退、肝區不適或疼痛、腹脹、低熱,體征為面色晦暗、鞏膜黃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質地中等或充實感,有叩痛,脾大嚴重者,可有黃疸加深、
關于黃疸性肝炎的基本介紹
從患者開始有癥狀到出現黃疸這段時間,約為數日至2周。起病 時患者常感畏寒、發熱,體溫38℃左右,少數患者可持續高熱數日。更為突出的癥 狀是全身疲乏無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尤其厭惡油膩食物,上腹部堵脹滿悶 ,尿黃似濃茶水,大便較稀或便秘。
關于急性肝炎的預后介紹
甲型肝炎:不發生慢性化,但有10%左右可表現為病程遷延,3%可出現復發,主要見于成年人。病程持續至3-6個月,主要表現為谷丙轉氨酶持續不降至正常水平,而無自覺癥狀。甲肝復發多在病后的3-6個月內,再次出現臨床癥狀,但較上次急性發病為輕,多無黃疸。 急性乙肝:絕大多數為自限性,經過一般對癥和輔助
關于酒精性脂肪肝的基本信息介紹
長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檢,75%~95%有脂肪浸潤。每天飲酒超過80~160克則乙醇性脂肪肝的發生率增長5~25倍,飲酒后乙醇取代脂肪酸,使脂肪酸積存,酮體在體內堆積,體內乳酸、丙酮酸比值增高,乳酸過多抑制尿酸由腎排出,引起高尿酸血癥;使肝糖原異生減少,導致低血糖,有的患者發生猝死。
關于酒精性肝炎的治療介紹
1.戒酒 治療酒精性肝病的首要方法是戒酒,其療效與肝病的嚴重度有關。對于普通的酒精性肝病,及時戒酒后往往在幾周至幾月內臨床和病理表現即可明顯改善,病死率明顯下降;對于嚴重的酒精性肝病,戒酒和藥物支持治療不一定能改善其癥狀;伴有凝血酶原活動度降低和腹水的酒精性肝硬化時,病程常有反復,戒酒也難以使
關于缺血性肝炎的介紹
缺血性肝炎系指嚴重低血壓和低氧血癥導致的可逆性肝小葉中央壞死,常由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肝外傷及心臟手術后,心源性或低血容量性休克引起,特別是與休克后肝臟再灌注性損傷有關。臨床表現類似急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及乳酸脫氫酶(LDH)持續顯著性升高,但無肝炎病毒感染及肝毒性藥物的證據。
關于暴發性肝炎的危害介紹
急性肝炎具有傳染性。各型急性肝炎患者大多在6個月內恢復,尤其是甲型和乙型肝炎。但如為急性重癥肝炎,則病死率很高,可達60%-70%,即使恢復,也往往發展為肝硬化。甲肝演變為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很少。但急性乙肝約15%左右轉變為慢性肝炎,國內報告一組1357例急性乙肝,經2-10年隨訪,發現為慢性肝
關于慢性肝炎的發病機理介紹
各種慢性肝炎的發病機制各不相同,概述如下: 1) 慢性乙型肝炎(CHB):一般認為HBV不直接損害肝細胞,而是通過宿主免疫應答和反應引起肝細胞的損傷和破壞,導致相應的臨床表現。由于宿主不同的免疫反應,包括個體的遺傳和代謝差異,HBV感染所引起的臨床表現和專柜也不同。免疫耐受期為基本上沒有免疫反
關于乙醇性肝炎的病理生理介紹
乙醇可造成肝細胞壞死,也可改變肝細胞膜的抗原性,引起機體繼發性免疫反應,如出現循環肝細胞膜抗體、抗透明小體抗體及淋巴細胞對肝細胞的細胞毒作用等而產生繼發性免疫損害。因此有少數病人在戒酒后仍發生持續性肝損,且其病理形態表現酷似慢性活動性肝炎,有大量單核細胞集聚與碎屑樣壞死。
關于乙醇性肝炎的基礎病理介紹
乙醇性肝炎約有1/5患者,肝活檢發現乙醇性肝炎時也可有乙醇性肝硬化同時存在;半數無肝硬化患者可保持慢性持續性肝炎狀態。戒酒后約10%患者的肝臟可恢復正常結構。30%—40%左右可演變為乙醇性慢性活動性肝炎,經數年左右進展為肝硬化,約10%—15%患者可發生暴發性乙醇性肝炎而死亡。
關于慢性肝炎癥的類型介紹
根據國際工作小組1994年底在世界胃腸病大會上建議的原則,我國肝病專家在1995年第五次全國傳染病會議上,對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進行修改。對無論是乙型、丙型、丁型或新型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均被劃分為輕度、中重、重度3類。 ①輕度相當于原先認識的慢性遷延型或輕型慢性活動型,臨床上病情較輕,生化指標
關于酒精性肝炎的預后介紹
酒精性肝炎具有較高的獨立死亡危險因素,較非活動性肝硬化更易導致死亡。根據一組肝活檢組織學研究發現,脂肪肝患者的預后最好,4~5年的生存率是70%~80%;酒精性肝硬化伴有酒精性肝炎患者的預后最差,4~5年的生存率是30%~50%;而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的預后介于兩者之間,4~5年的生存率是50
脂肪瘤的基本信息介紹
脂肪瘤(Lipoma)是一種常見的軟組織良性腫瘤,由成熟脂肪細胞構成,可發生于身體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發于肩、背、頸、乳房和腹部,其次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主要在皮下,稱為淺表脂肪瘤,也可見于肢體深部和肌腹之間,稱為深部脂肪瘤。患者年齡多較大,多見于40~60歲中年人,兒童較少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