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人才遭遇老齡化 有關專家呼吁激勵青年科研人員做科普 長著大眼睛六條腿的西瓜、長得既像鳥又像老鼠的怪物,在中國科協5月17日舉行的2010年中國科協學術報告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研究員的報告是從最近兩張在網上流傳的照片開始的。 “這實際上是渲染轉基因的恐怖和可怕。”林敏分析,出現上述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他認為,目前需要科學家、媒體和管理部門共同行動起來,加強科普宣傳以消除公眾疑慮。 在當日舉行的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上,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后楊光在報告中指出,科普創作、科普研究、科技教育與傳播、科普活動策劃與組織等本應是科研人員這一科普主力軍的大......閱讀全文
青年科技人才是社會文明進步、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富裕幸福得以持續的重要力量。如何激發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激情和活力,已成為當前新一輪人才隊伍建設中面臨的重要而又緊迫的問題。 2011年6月,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青年創新促進會(以下簡稱“青促會”),該學會是繼“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
2015年11月中國科協聯合工信部、北京市政府舉辦了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圖為一位參觀者在同機器人握手。 “‘十三五’規劃建議把創新發展排在新發展理念之首,并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歸根到底是人才創新,創新驅動歸根到底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中國科協最大的
日前,記者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了解到,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年計劃安排各類項目資助金額965178萬元。截至10月12日共批準資助了各類項目24166項,經費878566萬元。其中研究項目系列13780項,經費589330萬元;人才項目系列10018項,經費257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于近日發布了《關于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通告》顯示,基金委在2014年將對資助格局進行較大調整。對此,科研人員紛紛表示,基金委的此次調整有著多項創新,能夠起到進一步引導科研的作用。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中提出應建立統一開放的科研設施與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將所有符合條件的科研設施與儀器納入平臺管理,建立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制度和運行補助機制。 同時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主要內容如下。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二中、三
1959年,我國植物學界先驅蔡希陶先生遠赴西雙版納勐侖鎮,帶領一批“科學魯濱遜”,在羅梭江環繞的荒島上披荊斬棘,創辦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 如今,集科學研究、物種保護、科普教育于一身的版納植物園雖然已經被評為“五星級風景區”,但這里地處中緬邊境,距離昆明市6
11月25日至26日,中國科學院2013年科普工作研討會暨網絡科普培訓會在北京舉行,共同總結、交流科普工作經驗,研究中科院科普工作發展規劃,探索信息技術助力科普工作的途徑和方法,謀劃改進、完善科普工作舉措。 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在致詞中詳細介紹了中國科學院機關科研管理改革的背景、科學
“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的順利完工,意味著我國又增添了一項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據央視報道,中國目前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超過GDP的2%,高于歐盟,并且有望在2020年前達到2.5%,超越美國。在舉國為“天眼”的順利完工歡慶之余,也摻雜著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有人
武夷山 李大光■本報記者 韓天琪 科普要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科技素養較高的人向科技素養較低的人的科普,比如專家對中學生的科普;另一方面是不同學科之間的科普,比如一些生物科學的研究者也對高能物理和理論物理感興趣。他們不一定專門去看這方面的專業書籍,但可以通過科學博客了解
在一流期刊建設視閾下,從一名青年小編的視角,和大家分享一下新時代青年編輯向復合型人才的角色轉換。 首先分享一則數學大師華羅庚的故事,他在我國家喻戶曉,是自學成才的典范。他在成名之前是一位只有初中文憑的雜貨鋪伙計,但他忙里偷閑,抓緊一切可用的時間來鉆研數學,并開始在雜志上投稿。在他受前人文獻誤導
“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的順利完工,意味著我國又增添了一項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據央視報道,中國目前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超過GDP的2%,高于歐盟,并且有望在2020年前達到2.5%,超越美國。在舉國為“天眼”的順利完工歡慶之余,也摻雜著一些質疑的
近日,中科院啟動“率先行動”計劃,正式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重點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調整優化科研布局、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創新科技智庫體制機制、全面擴大開放合作等5個方面的改革方案,引發科技界的關注。 多名長期關心中科院和中國科技發展的科技界人士表示,“率先行動”計劃遵循科技創新自身規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科技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中國科學家屢屢斬獲各類國際科技獎項。 屠呦呦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受中醫藥典籍啟發,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為全球抗擊瘧疾作出巨大貢獻。這是中國科學
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近日發文,要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該文顯然引起了廣大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破除論文“SCI至上”,然后應該立什么呢?有人認為中文論文要吃香了,其實這種認識就偏差太大了。我敢肯定,兩部委絕對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在尋找更全面、更合理的評價指標,順應時代的變化和
民主管理是中國科學院實施“創新2020”跨越發展體系的重要保障。在科技創新孕育重大突破的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科學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對各研究所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加強民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盡快構建新時期研究所民主管理的理論框架已是當務之急。 研究所民主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
當中國科技正經歷從“跟蹤模仿”到“原始創新”的嬗變之時,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 是體制機制改革,更是科學精神與文化的塑造。 創新驅動發展,就是要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同時也意味著要以全球視野、新時代的特征,對科學精神與方法進行準確理解與重新詮釋。 唯有一流的科普工作,才會形成一流的科技軟實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技部聯合發布關于“科技興糧”的實施意見。“科技興糧”實施意見指出,力爭到2022年,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科技水平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產學研融合更加緊密,解決一批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糧食科技成果加
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美好藍圖漸行漸近,一條由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先進科學技術連接成的“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也緩緩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看點一:科技合作成為“一帶一路”建設重要內容 近年來,我國為沿線國家培養了上萬
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美好藍圖漸行漸近,一條由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先進科學技術連接成的“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也緩緩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看點一:科技合作成為“一帶一路”建設重要內容 近年來,我國為沿線國家培養了上萬
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美好藍圖漸行漸近,一條由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先進科學技術連接成的“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也緩緩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看點一:科技合作成為“一帶一路”建設重要內容 近年來,我國為沿線國家培養了上萬
5月14日至15日,以“創新科技 追夢未來”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二屆公眾科學日在12個分院、117個院屬科研機構舉行,向社會公眾開放大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文臺站、植物園、博物館、野外臺站、大科學裝置等,策劃開展數百場形式各異的主題科普活動,吸引社會公眾走近科學,走進中科院,與數以千計的一線科研
各位委員: 現在,我受中國科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托,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2017年工作情況 2017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戰略指引下,我國科技戰線砥礪前行、勇攀高峰,推動科技創新實現跨越發展。研發經費投入世界第二,全時研發人員數量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不僅再次強調創新發展理念的首要地位,突出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還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進行了系統部署。 怎樣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如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本報記者專訪了科技部部長萬鋼。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青年學者王傳超并沒想到,自己一篇不到兩千字的文章,會引起學術圈內巨大共鳴。 “一針見血!完全說出了我們的心聲。”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青年教授薛宇感嘆。 “說出了我們大家一直想說而又不敢說的話。”發鏈接給薛宇的張亮生說。這位32歲的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當天甚至將文章打
6月26日至27日,第十一屆中國實驗動物科學年會在重慶舉行,本次會議參會代表近五百名,包括從事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以及相關學科的科研技術人員、教學人員、管理人員、科技產品研發人員等。 本次大會包括院士報告、特邀報告、科普講堂、專題研討、熱點論壇、學術沙龍等內容。會議頒發了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科學技
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云南,過去5年里,青藏高原上這6個省區留下了一群真菌“獵人”的足跡。他們克服高原反應和各種挑戰,在 “世界屋脊”上采集到了19000余份菌物標本,挖掘出許多小菌種中潛藏的大價值。 這些成果來自于青藏高原特色微生物資源與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它由中科院微生物所承擔,中
與國家風雨同路,與時代命運與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迎來90歲華誕。 “90年來,我們歷經戰火紛飛、新中國成立、十年‘文革’、改革開放,華南植物園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進入了新時代。”
5月19日,隨著“網絡科技活動周”在“安徽科普網”揭幕啟動,以“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為主題的2018年安徽省科技活動周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活動周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的重要舉措。在其后的一周時間內,全省各地重點在特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