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報“問糧”系列報道之一:糧價沖擊波
“超級風暴” 4月1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表示,世界范圍內的食品價格上漲如同金融市場危機一樣,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這是國際社會首次將糧食危機與金融危機擺在同一個位置上并列。此前1月份,在這份與花旗、MMC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沃頓商學院危機中心和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合作撰寫的《2008年世界危機報告》中,糧食安全還被列在僅次于系統性金融危機的位置。 整個2007年到2008年,關于糧食是一種戰略物資還是獲利商品的討論,在世界各國進行。隨著國際糧價一年內超過50%的增長,糧食安全的幽靈,在闊別數年之后,重新回到世界的上空。 世界糧食計劃署行政總監希蘭(JosetteSheeran)預測,糧食危機最終席卷全球,更形容這是一場“超級風暴”。 世界糧倉空了 南美洲。潘帕斯草原,這里是地球最大的糧倉之一,這里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面包、肥美的牛羊,......閱讀全文
《科學時報》聚焦糧食安全
上世紀70年代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近40多年東北的8個嚴重冷害年,近3年春季我國大范圍的干旱……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洪災和旱災幾乎每年都發生,受災地區農業往往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 自古以來,脆弱的農業就無法逃離“靠天吃飯”的窘境。 截至今年8月19日,全國因洪澇、臺風農作物受災面積已達1.64
科學時報:應重視減少糧食產后損失
8月12日,美國農業部發布最新的小麥價格展望報告,其對全球小麥產量的預測下調2.3%,減至6.4573億噸。數據顯示,從6月9日至8月9日的兩個月時間內,國際市場上小麥價格上漲了66%。 俄羅斯是世界重要小麥產區,干旱和森林大火導致俄羅斯小麥等農作物大面積歉收,促使俄羅斯宣布臨時禁止谷物
科學時報:發展食品快速檢測技術刻不容緩
今年2月,海南“毒豇豆事件”暴露出果蔬農殘快速檢測技術的缺陷。 海南豇豆一次次逃過例行的快速檢測,最終在實驗室的色譜檢測中才查出了違禁高毒農藥的具體品種和殘留量。這讓媒體對農殘快速檢測技術產生質疑。 我國目前普遍使用的農殘速測法是酶抑制法。酶抑制法快速檢測技術為什么讓高毒農藥一再漏網?
科學時報:PX真相還原
近日,臺風“梅花”掀起了大連福佳大化公司PX項目的“蓋頭”。8月14日下午,大連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該PX項目立即停產,并正式決定將這個項目盡快搬遷。 這場風波不禁讓人聯想到4年前的廈門PX事件。在兩起類似的事件中,不僅政府決策與公眾意見積極互動,謠言與真相也夾雜在一起,讓人難以分
科學時報“問糧”系列報道之二:中國有代價的糧食安全
盡管“以糧為綱”的口號早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漸行漸遠,但當2008年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一路飆升,整個世界都在探討糧食危機的大環境下,很多人不得不開始擔憂:中國這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國家,將面臨怎樣的險境??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李昌平——這個曾在2000年含淚給總理寫信說“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
科學時報:重建大學道德
5·12汶川地震發生后,災區的重建工作便提上議事日程,到一年后的今天,重建工作仍在繼續,而且會持續許多年。因為像撫平地震所造成的心靈創傷,重樹生活信心這一類“人的工作”從來都不是立即見效的,它需要長期的努力。 其實,當下中國的大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由于近二十年的急功近利,大學受傷的程度也很
科學時報:新當選院士連線
在12月27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院士宣布,29名中國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5名外國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從左至右:穆穆、張希、陳潤生、吳岳良、胡海巖 穆穆:希望給年輕人提供民主和自由的思想空間 張希:最大理想是做個稱職教授
科學時報:博士質量靠“研究”
8月24日,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教授周光禮的新著《中國博士質量調查》在武漢面世。該書通過調查,披露了我國當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該調查對象涉及在校博士生、博士生導師、博士培養單位負責人和博士畢業生。其結果顯示:46%的博導同時指導學生超過7名,最多的高達47名,而大部分博導認
國際糧食峰會論劍糧食與食品安全
近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和中國經濟年鑒社聯合主辦的“2014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峰會以“改革創新持續提升糧食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為主題,著眼于全面深化糧食和農業政策改革,重點探討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糧食貿易、農業科技創新、農業
優質糧食工程推動中國糧食品質升級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形勢喜人,然而,在“量”大幅增長的同時,“質”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糧食供給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 2017年,一項重大系統工程——優質糧食工程在糧食流通領域起錨。在頂層設計中,這項工程將是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以及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優質糧食工程推動中國糧食品質升級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形勢喜人,然而,在“量”大幅增長的同時,“質”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糧食供給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 2017年,一項重大系統工程——優質糧食工程在糧食流通領域起錨。在頂層設計中,這項工程將是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以及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抓
科學時報:“清退”引致淘汰機制改革
讀研的目的可能各不相同,有的是對某個領域的研究感興趣,有的是為了畢業后能跨入理想的行業。無論是何目的,畢業是前提。 現行研究生的學制一般為2~3年,最多不應超過4年。“超學時”研究生遭到清退,是否意味著中國研究生教育趨于“寬進嚴出”?在美國,研究生的門檻并不高,研究生教育不屬于傳統的
科學時報:綠色保險前路仍曲折
2005年底發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產生的一個后續影響就是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出臺。制度設計者的構想是:參加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企業一旦發生事故,保險公司就會及時向被害者提供賠償,如此一來,企業避免了破產,政府減輕了財政負擔,達成“三贏”的結果。然而,自2008年啟動以來,這個被稱為“綠
《紐約時報》:年度13大科學新聞
《紐約時報》近日對2017年在科學和醫學領域的進展進行了一次回顧。文章中說:“很難說哪個特定的科學發展在某一年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我們必須選擇一些亮點,我們會選擇以下這些令人難忘的事件和發現。” 美國大日食沒有什么能像躲在月球后面的太陽那樣把人們聚集在一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8月21日,數
科學時報:論文抄襲標準應當從嚴
四川大學近期發布《關于學位(畢業)論文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辦法(試行)》,規定在校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學位(畢業)論文中,只要引用超過200字而不注明出處, 就算作者“剽竊”。 該《辦法》定義論文抄襲為“把他人具有著作權的內容原封不動或雖改變形式但未改變內在本質,而在本人的論
科學時報:服裝“染毒”不容忽視
小李是標準的“網購一族”,經常在網上買衣服,覺得便宜又省事。最近,她在網上買了一套內衣,穿上沒幾天,皮膚一直癢,還出現了紅腫。去過醫院,才知道可能是網購的“三無”內衣含有違規化學成分所致。 “三無”服裝有健康風險,可是品牌服裝居然也不安全。近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了一項調研報告
科學時報:錢偉長的三大愿望
“做科研、創期刊、辦教育,這是貫穿于錢先生一生的3個愿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春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7月30日,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早在20世紀50年代,錢偉長就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力學研究室,并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
科學時報:“神八”誘變育種猜想
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太空育種,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地面模擬空間環境裝置,通過空間環境對植物發生誘變作用,致使種子產生變異,再通過嚴格的地面選育過程,獲得優良的農作物品種。 今年,中國航天育種正迎來一個高潮。隨著天宮一號升空,神舟八號攜帶的育種誘變裝置將與其交會對接,由此
科學時報:解密京滬GDP增速減緩
7月,上半年全國各省區市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全部公布,北京、上海GDP增速僅為8%和8.4%,分列全國增速排名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 這則消息一經發出,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國經濟的兩只“領頭羊”為何放慢了奔跑的腳步?這對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意味著什么?未來,它們將會走向
科學時報:請給袁隆平們更多掌聲
中國農業部驗收組9月19日公布,袁隆平指導的“Y兩優2號”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平均畝產926.6公斤,創中國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這項創新,可以說是糧食領域的“高鐵”,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而袁隆平式的創新英雄和科研人員也應該得到更多的掌聲。 近些年,創新是一個被說來說去的詞語,金融業
科學時報:大學創業教育升級待何時
近些年來,在教育部倡導的“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理念下,高校內創業學院、創業孵化園、創業課程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然而,大學生創業和所學專業緊密對接的問題,始終未能很好地得到解決。 法學碩士畢業后賣臭豆腐,雙碩士辭職賣圍巾……這類看似大學生與小學生“搶飯碗”的
科學時報:高校師資錯位為哪般
學經濟專業的教市場營銷或許還不算太離譜,可學保險、經濟專業的教英語,學數學的教化學,學哲學的教中文,學社會學的教計算機,剛畢業的學生就當上講師,就不能不讓人懷疑最起碼的教學質量。? 在部分高職院校、民辦高校甚至一些地方高校,記者發現,一些教師辛辛苦苦學到的專業卻派不上用場。這些教師拋開自己所學
科學時報:饒毅憑什么不能落選
近日,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饒毅先生未能進入該名單。此事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從314位有效候選人,到145位初步候選人,淘汰比例從數字上可見一斑。甚至可以說,只要參選,就有可能落選,落選概率遠遠大于最終的當選概率。從此意義上講,誰也不能說饒毅先生就不能落選。 有人說
科學時報:英國學者眼中的難事
10月30日,英國研究理事會(RCUK)中國代表處成立典禮在北京舉行,多位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卓有建樹的英國著名科學家親臨北京表示祝賀。盡管英國在許多領域的科學研究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與會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紛紛表示,“難事不少”。 英國研究理事會中國代表處10月30日在北京成立。本報記者
科學時報:現行牧區政策期待改變
脆弱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干旱草原食物鏈和游牧文化,兩者互為依存,唇亡齒寒。在學者們看來,任何違背這一客觀現實的人為擾動,都將給草原帶來厄運。 “十年浩劫”給牧區綠色生產生態系統造成的致命創傷未能醫治;草原牧業陷于惡性循環仍在繼續;牧民收入與農區相比,差距加大;外來開墾草原壓力日益加
科學時報:核電前沿技術迷局
1942年12月2日,美國芝加哥大學足球場西看臺下的一個室內網球場里,費米領導他的團隊成功完成了第一座原子核反應堆的首次自持鏈式反應實驗。此時的他,可能并沒有想到,人類會由此出發,在探索利用核能技術提供日常能源的道路上走得那么遠。 1954年,蘇聯建成電功率為5000千瓦的
科學時報:中美前沿科學研討會十年
2007年10月,第十屆中美前沿科學研究會(CAKFoS)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實際上慶祝了中國科學界與國際科學界互動交流與合作的10年。作為會議的指導和組織者,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和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曹京華在最新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撰文,回顧了10年中美前沿研討會的意義和作用
《江南時報》:召回食品要吸取前“食”之鑒
國家質檢總局就修訂的《食品召回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征集民意。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食品生產企業對其生產的食品安全負責,切實履行召回義務。質量監督部門應當將食品生產企業召回食品的情況,記入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 食品召回制度體現了政府部門對問題食品零容忍的態度,但是我國也很有必要建立食品
《江南時報》:對問題食品的監管為啥總是滯后
在所有產品質量中,食品質量安全最受消費者關注。而在食品質量安全中,涉及孩子的食品安全又是重中之重。三聚氰胺奶、“皮革奶”這些普通消費者聞所未聞的“新產品”屢屢出現,說明我們在這一最敏感領域的監管還存在明顯的缺位或者滯后。而之所以監管滯后,問題可能出在過去這些年來,我們似乎始終沒有找到治
《科學時報》刊登生物多樣性系列文章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據專家估計,由于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而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消失,可能會對人類的健康以及賴以生存的農業和畜牧業造成嚴重影響,并進一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世界各國領導人于2002年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