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數據的挖掘,從資料完整度、交友真誠度及賬號安全度評定用戶‘靠譜度’。”一家著名婚戀介紹網站最近打出廣告,聲稱可用“大數據”技術打擊相親騙子。 如今,“大數據”是一個時髦的詞匯,很多商家紛紛推出“大數據”服務。全世界的大數據技術研發機構都吸引了眾多風投和眼球。 大數據讓人眼前一亮,也讓人兩眼一黑。9月,著名信息技術分析公司Gartner發布《2013年大數據普及程度背后的炒作》報告,指出2013年30%的企業已開始大數據工作,而另外34%的企業有計劃在兩年內開始。但這些企業大多告訴調查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做大數據工作。 根據這一報告,半數以上企業不知道如何從數據中獲取價值;三分之一的企業缺乏大數據處理能力;甚至還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公司不知大數據究竟為何物。 如果連嗅覺靈敏的企業家們都不真正理解大數據,其他人就更是難窺其全貌。大數據時代還在雛形,它會變成什么樣子沒人能說準。 ......閱讀全文
5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以下簡稱“中心”),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悉尼科技大學數量計算與智能系統(UTS: QCIS)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聯合協辦的第一屆國際數據科學大會(ICDS2014)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國際會議中心召開。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所長 郭華東院士 “大數據是財富,是資源,是科研的戰略高地。大數據正在改變人們的研究方式,是人類認識自然和行星地球的新鑰匙。”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所長郭華東于日前在北京召開的大數據與科學發現國際研討會上做出的判斷。從數據發展歷史看,19世紀70年代
今天,世界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如何適應這樣的時代、引領這樣的時代,是每一個科學領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基礎科學的進展依賴于數據的獲取與分析。今天,數據量爆炸式增長、數據處理工具不斷改進,給基礎科學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 1 大數據賦予基礎研究新特征 面對大數據時代空前的數據爆
近年來,科學創新日漸進入"大數據"時代,各種高通量的分析手段以及各類"組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對生命科學的基本原理以及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疾病發生機制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針對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利用"大數據"的手段產生的科學進展,我們
全民聚焦精準醫療 今年3月我國成立了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國家衛計委和科技部多次召開會議,論證啟動精準醫療計劃。一時間全國各地與精準醫療相關的機構和協會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例如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三甲醫院籌建的精準醫療研究中心。各地與精準醫療相關的論壇和項目也如火如荼的開展
在近日召開的大數據與科學發現國際研討會上,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院士提出“科學大數據”概念。他認為,作為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大數據正在使科學世界發生變化,驅動著科學研究進入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范式這一全新階段。 郭華東打了個比方,“科學大數據是人類
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改變世界,數據科學也隨之產生和發展。為了對這一新興科學進行深入探討,《科學通報》于2015年第5-6期出版了“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專輯。該專輯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張云泉研究員、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徐葳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物理系龍桂魯教授共同擔任客座編輯,采用交叉學科的思
今天(2月12日),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正式啟動。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國際化、開放式的國際地球大數據科學中心為目標,致力于推動并實現地球大數據技術創新、重大科學發現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觀決策支持。 地球大數據是具有空間屬性的地球科學領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會作國情咨文報告時提出精準醫學一詞,迅速成為新年伊始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很多人不禁要問,奧巴馬口中的精準醫學長什么樣子?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啟動精準醫學計劃?精準醫學的概念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提出的,卻因他的大名而成為2015年醫學界最熱的關鍵詞。今年
精準醫學的概念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提出的,卻因他的大名而成為2015年醫學界最熱的關鍵詞。今年,各種形式的醫學學術會上,精準醫學都成為必不可少的“座上賓”。 什么是精準醫學? ——在生命科學和醫學實踐所處的重要轉折點上應運而生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會作國情咨文報告
為了推動基因組研究在臨床中的應用,多個國家層面的大規模研究項目已經開啟。2014年英國發起了10萬人基因組計劃,美國和中國也宣布了百萬人基因組數據相關計劃。許多區域性的大數據計劃也在進行中。例如,賓夕法尼亞州的蓋辛格健康系統(GeisingerHealth System)和紐約的再生元制藥公司合
美國政府停擺給中國生命科學界的警示:中國需要自主的“國家生物信息學中心“ 10月1日,由于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尚未解決新財年的政府預算分歧,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了兩個多星期。其中醫學、藥學及生命科學從業者及研究者依賴度甚高的NCBI(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網站在此期間處
為患者量身設計最佳治療方案,精準醫療將帶領醫學進入一個新時代。我國的精準醫療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如今正遭遇“數據瓶頸”。日前,在滬上舉行的精準醫學發展戰略高端學術論壇上,各路專家呼吁數據科學家與生命科學家、醫學家聯手,共同突破這一瓶頸,讓中國的精準醫療發展駛入快車道。 生物醫學大數據:增速最快
對深圳華大基因,騰訊馬化騰有一段評價:用大數據的算法,與以前的醫學理論不一樣。看一個人的疾病,只是看他得病的特征與哪種病吻合,推導出具體對哪個部 位對癥下藥。到時,藥可能是治基因的某一段。基因哪一段出問題,就拿相應的藥去治。這個思路很開放,用了大數據,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帶領華大基因建
在全球范圍內,更多資本開始向生物醫藥領域“狂奔”:去年,全球藥企研發支出前25位企業累計投入1004.41億美元用于研發;全球生物醫藥領域風險投資、上市融資、并購重組總額達224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醫療健康行業成為全球風險投資最活躍的領域,年交易數量居各行業之首,交易金額排名第二。這些資本正在
【導語】2014年6月10日,“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CNHPP)”全面啟動實施,這是繼中國科學界領銜人類第一個器官(肝臟)國際蛋白質組計劃(HLPP)、繪制肝臟蛋白質組圖譜后,中國科學界貢獻于全人類大科學合作項目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據科學家預期,在人類蛋白
作為生命科學領域最新的分支學科,基因測序等新的生物醫學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生物學研究方法。海量的數據處理正在把生物學家們的工作從實驗臺上拉向電腦旁。如今,全世界的生物學家不得不承認這樣一種現實:要想成為一名生物學家,你還得是個統計學家,甚至是程序員。你得會寫算法才行。 學科發展帶來的新趨勢對生
“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CNHPP)”正式啟動 今天上午,“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CNHPP)”在軍事醫學科學院召開第一次工作部署會,國家科技部、總后勤部相關領導、重點專項管理委員會成員及全國40多個科研單位的70余名院士、專家出席,這標志著CNHPP全面啟動實施,這是我國科學界乃至世界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在ASMS 2019上,沃特世發布了兩款全新的離子淌度Q-TOF質譜——SELECT SERIES Cyclic IMS和SYNAPT XS系統。2019年7月在北京和上海,沃特世隆重舉辦兩場“質譜技術開放日”活動,正式向中國市場推出了兩款ASMS新產品及應用于臨床
前不久,歷經多年論證、被譽為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里程碑事件的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簡稱CNHPP)正式在京啟動,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解放軍總醫院、復旦大學等4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的近百名專家,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蛋白質組計劃和基因組計劃有何不同?中國的蛋
嘉 賓:李 梢(清華大學自動化系、醫學院教授,清華信息科技國家實驗室生物信息學部副主任) 趙 靜(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教授) 大數據是個被炒爛的概念,但是它確實是個好東西。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對海量數據的處理猶如一把神秘的鑰匙,解開了一個個未知謎團。對于中醫來說,它的作用機理和確切療效
在歐洲研究理事會主席讓-皮埃爾·布吉尼翁看來,基礎研究是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的,前沿領域的科學家一定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因此,他的責任就是要確保那些最能代表未來的研究得以順利開展。 “未來其實已經在我們身邊,只不過它沒有平均分布在我們周圍。”2013年底,當67歲的法國數學家讓-皮埃爾·布吉尼翁
“七彩光譜 萬象更新”主題系列訪首都師范大學張卓勇教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師從黃本立院士的張卓勇老師為我國的光譜發展奉獻了畢生精力,在他的科研生涯中還對我國的光譜分析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本文為您一一揭曉。 2004年張卓勇(左)
當前的微生物學研究如同‘盲人摸象’,由于各國的研究方法和標準不統一,使得數據難以比較及整合,這種‘碎片化’現狀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具有獨特生理代謝優勢的微生物,在解決地球各類危機中所起到的作用已完全超乎我們的想象——從污水處理到氣候變暖,人類如今所面臨的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糧食安全、疾病流
2月6日出版的《自然》集中發表了國際癌癥基因組聯盟(ICGC)泛癌全基因組分析協作組(PCAWG)完成的6篇論文,分別聚焦泛癌全基因組數據畫像、腫瘤體細胞突變的路徑圖譜、非編碼區的驅動突變特征、基因組結構突變的特征模式、復現腫瘤的演化歷程和多組學薈萃的RNA變化規律六個方面。同日,PCAWG還在
大樣本數據庫是影響基因數據分析解讀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測序產業鏈發展的瓶頸之一。如今,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將自己的基因數據貢獻給科研,但是對于后續的數據反饋,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近日,一位遺傳學研究者在Nature網站上披露了如今遺傳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是否有必要將原始數據反饋給參與者?以下為她
“玉兔”在賣萌,轉基因繼續亂戰……這一年,哪起科學傳播事件最讓人難忘?日前,由北京市科協主辦評選的“2014十大網絡科學傳播事件”正式對外發布,其中,“月球車玉兔”微博賣萌報道,被評選為2014年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傳播事件并獲得“五維空間”獎。 1“月球車玉兔”微博賣萌 “啊……我壞掉了。”1
日前公布的2012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擬獎名單上,獎金高達100萬元的“市長獎”擬頒給一個37歲的年輕人;去年底,英國《自然》雜志評選出2012年科學界年度十大人物,他又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這個年輕人,就是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王俊。 他所在的深圳華大基因,沒有享受到任何財政撥款,卻坐上了《自
科學數據如果孤立存在就毫無用途,因此,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國際期刊《大氣科學進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AAS)正積極推動與協助充分發揮數據集應用的作用,于5月15日預出版發布了第一篇數據描述文章。該文描述了兩個關于中國紫外輻射的數據集。
又到一年高考季。 按照《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上海、浙江已率先啟動新高考綜合改革。目前,上海、浙江已經在試點基礎上完善了考試招生改革的方案。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個省市啟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從今年起,還將有多個省份開啟改革進程。 2018年高考到來之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