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院學報》(PNAS)其他重要新聞發布摘要
新大陸梟猴的光學結構 一項研究發現,新大陸梟猴的一只眼睛失活之后的初級視覺皮層的立即早期基因的表達揭示出了眼優勢柱——從一只眼獲得輸入的視覺皮層的未知功能的柱結構——的特征, 此前人們認為它不存在于梟猴的身上。 恐懼消退的機制 盡管此前的研究提示暴露在一種新環境中能增強情景性恐懼消退,科研人員報告說,這種效應涉及了比此前認為的更多的分子過程,包括某些神經遞質受體、抑制肽、鈣通道,以及突觸蛋白的逆轉。 氣候對森林多樣性的影響 對亞馬遜西部森林的數千棵樹的化學成分的一項研究發現,該地區充滿了功能獨特的物種的混雜,它們根據土壤、地理和海拔組織成了多樣的群落,每一個都會對氣候和土地使用的變化做出不同的響應。 血-脊髓屏障的修復可能減緩小鼠的肌萎縮側索硬化(ALS) 對表現出了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癥狀的一種轉基因小鼠的一項研究發現,用一種活化蛋白C模擬物——凝血和血管滲透性的一種調控者......閱讀全文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系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Contras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versity
RFLP(擴增片段長度多樣性)研究遺傳多樣性的介紹
基于RFLP(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樣性) 和PCR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用來研究分類的技術.原理是:不同物種的DNA序列不同,那么用同種限制性內切酶酶切會得到不同的片段,這些不同的片段中,有很多長度也會有不同.通過同樣兩種限制性內切酶消化后,根據酶切位點序列設計互補序列并額外添加一段特異性序列,用T4連
國內首個生物多樣性研究平臺開放
記者2月24日從“中國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信息平臺”系統開通儀式上獲悉,這一國內首個生物多樣性研究信息平臺即日起正式向社會開放,為廣大公眾提供武夷山各生物類群的信息檢索、查詢等服務。 該平臺針對青少年開設了虛擬博物館、科普夏令營等特色欄目,以虛擬導游的形式,展示了各類珍稀花鳥蟲魚的虛擬
新研究發現動物病毒的多樣性
野生動物是新發傳染病的重要來源,新發和再發傳染病的持續暴發引起了人們對野生動物攜帶病毒的擔憂,尤其是與人類和家畜密切接觸的動物,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近日,科研人員在動物病毒多樣性、跨宿主傳播以及潛在人畜共患病毒研究方向取得新成果。相關研究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多種
關于遺傳多樣性的研究意義介紹
對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首先,物種或居群的遺傳多樣性大小是長期進化的產物,是其生存適應和發展進化的前提。一個居群或物種遺傳多樣性越高或遺傳變異越豐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就越強越;容易擴展其分布范圍和開拓新的環境。即使對無性繁殖占優勢的種也不例外。理論推導和大量實驗證據表
研究揭示堿土金屬元素多樣性質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課題組發現,主族的堿土金屬元素鈣、鍶和鋇可形成穩定的八羰基化合物分子,滿足18電子規則,表現出了典型的過渡金屬成鍵特性。該發現表明堿土金屬元素或具有與一般認知相比更為豐富的化學性質,而主族元素與過渡金屬元素之間的界限亦較元素周期表的簡晰劃分更為模糊。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科
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小組遭遇經費危機
目前,一個生物多樣性評估與保護項目就像它調查的許多物種一樣受到了威脅。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跨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在2012年開了一個“好頭”,它簽下了126個成員國并且在1年前大張旗鼓地發布了第一份評估報告:一份556頁的關于傳粉者與食品加工的巨著。但各國政府對這項工作的捐助卻跟不上
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于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于《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志列
研究人員發表“中國植物多樣性”專輯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以下簡稱“熱點地區”)是物種多樣化程度高度集中,且是面臨由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生境喪失和破碎化嚴重的區域。對熱點地區的調查和研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利用和相關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礎。 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多樣和特有的植物種類與境內眾多的熱點地區密切
研究揭示其擁有全球最高生物多樣性
層孔海綿(stromatoporoids)因其骨骼呈層紋狀、表面具孔而得名,過去常稱為層孔蟲,現在通常歸為海綿動物。層孔海綿通常生活在溫暖、光照條件較好,水動力較強的淺海環境中,往往與珊瑚、藻類等生物大量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生物礁。因而,其也成為奧陶紀—泥盆紀的主要造礁生物。 層孔海綿的形態受生
研究揭示堿土金屬元素多樣性質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課題組發現,主族的堿土金屬元素鈣、鍶和鋇可形成穩定的八羰基化合物分子,滿足18電子規則,表現出了典型的過渡金屬成鍵特性。該發現表明堿土金屬元素或具有與一般認知相比更為豐富的化學性質,而主族元素與過渡金屬元素之間的界限亦較元素周期表的簡晰劃分更為模糊。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
中美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項目批準通知
?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合作共識,2020年雙方在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共同征集并資助兩國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項目。經公開征集,共受理14項申請。根據中美雙方評審結果并經雙方機構共同協商,將對以下3個項目予以資助,項目執行期5年(2020年10月1日-20
中美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獲批項目公布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達成的合作協議,雙方共同資助中美兩國科學家在生物多樣性領域開展合作研究。 2013年度,經雙方公開征集、共同評審與協商,以下1個項目獲得批準,資助經費300萬元,項目實施周期為5年(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
云南成立生物多樣性專業研究機構
4月20日,云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院在昆明掛牌成立。作為生物大省云南針對生物多樣性成立的專業研究機構,該研究院將系統的了解云南生物多樣性的特征,并研究保護對策和持續利用途徑,致力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 據介紹,云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院由云南省環境保護廳與西南林業大學合作共建,具體設置生物多樣性
研究揭示圍欄阻礙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實現
圍欄影響生態過程、景觀格局和生物多樣性。圍欄功能屬性多樣化,一些用于禁牧和退化草地恢復;一些可作為國境邊界線,防止難民遷移進入和疾病擴散。盡管圍欄能夠有效保護瀕危物種,利于生態脆弱地區保護,服務于政策導向,但圍欄可能導致生境進一步破碎化,阻隔動物遷徙和基因交流,成為傷害野生動物的無形陷阱。 圍
研究揭示異型花柱植物的交配多樣性演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中心研究員張奠湘團隊聯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研究揭示異型花柱植物的交配多樣性演化。相關研究發表于PNAS。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教授Lawrence D. Harder也對該研究做出重要貢獻。該研究是張奠湘團隊在報春花科異型花柱交配系統演化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之一。 繁
研究揭示異型花柱植物的交配多樣性演化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物中心研究員張奠湘團隊聯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的研究人員,揭示異型花柱植物的交配多樣性演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異型花柱多態性是一種由超基因控制的花形態結構的多樣性,表現在群體中有兩種或者三種雌雄蕊相互異位的花。 研究團隊以異型花柱植物迎陽報春為研究對
東亞北美植物多樣性時空差異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大數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團隊與合作者選取中國和美國分別作為東亞和北美的代表區域,通過重建中國和美國被子植物屬級和物種水平的生命之樹,結合近300萬條詳細的地理分布數據,對兩地被子植物的多樣性格局進行了對比研究,并探討了造成其植物多樣性差異的原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
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成立
11月13日,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東北林業大學成立。這是我國首家專門以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為目標的科研中心。該中心將開展植物、動物、微生物、昆蟲和遺傳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研究,聚焦東北亞生物多樣性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地位和科學問題,開展基礎性、應用性、保護戰略等方面研究,為構建地球生命
打通菌群多樣性與功能的研究策略
近幾年,腸道微生物可以說是最熱的研究熱點,頻繁登上在CNS期刊的封面,不僅相關主題的學術論文表現強勢,而且國自然資助的腸道微生物項目數也呈顯著增長的趨勢,其中2018年一共資助了近180項研究,資助金額高達7600萬。由此可見腸道微生物一直是科研領域的研究熱點,相信2019年腸道微生物仍是國自然申請
植物多樣性能預測昆蟲多樣性
日前,應用宏條形碼技術,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俞維理課題組對“植物多樣性精確預測昆蟲多樣性”的重要結論進行了驗證和擴展。 昆蟲具有宿主特異性,因此植物多樣性應該能夠預測昆蟲多樣性,但是已有的研究并不支持該結論;直到Basset 等人在一個熱帶森林里進行前所未有的全面采樣,并結合復雜的統計模
海洋所深海生物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近日,深海研究學術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團隊關于深海生物多樣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發現了偕老同穴科舟體海綿屬1新種——多棘舟體海綿Corbitella polyaca
中外專家研究新疆天山天池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
14日,記者從新疆天山天池景區管理委員會獲悉,由中國、意大利發展合作項目辦公室承辦的“保護區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國際研討會,13日在上海世博會意大利國家館召開。 來自意大利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研究人員、與環境數據收集、監測相關的學者和企業代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
研究人員認為須關注南極生物多樣性保護
長期以來,科學家普遍認為,相比全球其他區域,南極洲和南大洋的生物多樣性保持得更好。不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雜志上報告說,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參照“愛知目標”,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和英國等多國研究人員將南極生物多樣性及管理與全球其他區域進行比較。《生物多樣性公
歐盟研究表明保護動物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人類僅兩個世紀在養殖動物,如家畜牛、豬、羊和山羊等,科學培育方面的瘦肉型、抗疾病、高效繁殖和快速成長工業化養殖的實踐,特別是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應用,已日益顯現出動物多樣性保護潛在的重大缺陷。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7)提供300萬歐元資助,總研發投入380萬歐元,由歐盟成員國法國(總協調)、德
家貓研究追蹤遺傳多樣性,跨品種的疾病風險
來自美國和芬蘭的一個團隊對數十種家貓品種內部和之間的遺傳特征進行了表征,統計了貓科動物中發現的遺傳多樣性,同時調查了先前與一系列貓科疾病或特征有關的變異的流行情況。 “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許多疾病相關變異的等位基因頻率,并提供了先前報道的信息的更新,有證據表明 DNA 檢測已被有效地用于隨著時間
研究人員提出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Douglas Yu課題組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志上發表文章對實現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進行展望,為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全面的科學依據。 大尺度實時生物多樣性管理監測,對精細研究生物多樣性格局動態和物種適應策略、預測生物興衰和分布格局態勢有重要意義。《中
擬南芥基因研究顯示:環境對遺傳多樣性影響巨大
一項針對多種擬南芥的基因研究表明,環境因素對物種遺傳多樣性和基因組的影響比之前人們預期的更大。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20日的《科學》雜志上。?除了實驗室中科學家的“最愛”,世界各地還分布著多種野生擬南芥。它們的生長速度、葉子顏色以及發枝方式都是不同的。在最新的研究中,由德國馬普發育生物學研究所(Max
研究揭示橫斷山脈田鼠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鵬與四川省林業科學院研究員劉少英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橫斷山脈田鼠物種多樣性形成的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劉少英、張鵬為該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博士后王曉云(現
我國首家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成立
13日,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東北林業大學成立。這是中國首家專門以東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為目標的科研中心,將開展植物、動物、微生物、昆蟲和遺傳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等研究。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東北亞地區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加強東北亞地區生物多樣性研究將建立對于生物多樣性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