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光電所”)成功研制出國內首臺多功能水下智能檢查機器人。該機器人是在中科院“西部之光”資金及相關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下,由光電所科研團隊歷時兩年完成。 與其他水下智能機器人不同的是,此智能檢查機器人可以在水下高輻射環境中,從事核電水下探測、堤壩檢查、管道檢測、異物水下打撈等工作。驗收組專家一致評價,該機器人在水下動密封技術、水下姿態檢測、多傳感器信息融合、圖像識別、水下測量等關鍵技術上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據了解,該智能機器人與光電所先期研發的反應堆壓力容器螺栓孔自動檢查機器人、CRDM鉤爪檢查機器人、水下異物打撈機器人、排爆機器人等特種機器人形成的系列產品被核電用戶評為首選產品。......閱讀全文
加大對智能機器人科學的基礎研究,加強對機器人核心技術的攻關,培育機器人產業市場,不僅能夠帶動智能機器人技術本身的發展,同時也必將引領其他相關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壯大。 在人類歷史上,當某種技術被全力推進時,往往會催生一大批相關的高新技術。 二戰后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就是典型例子,沒有
1921年在布拉格國家大劇院里,上演著一部科幻劇,劇里有一種名叫羅素姆的機器人,這是機器人第一次出現在人類的文學作品中,它能夠勝任兩個半普通工人的工作量,人們把工作都交給羅素姆,自己則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而在2014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預計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量
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擬于8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大會以“共創智慧新動能 共享開放新時代”為主題,由“論壇”、“博覽會”、“大賽”、“地面無人系統展示活動”四大版塊構成。 本屆大賽匯聚了來自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以色列等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地
夜晚,廠房。黑暗中閃爍著一個個的“光點”,它們或忙碌地揮舞著“手臂”,或沿著固定路線來回穿梭,按部就班地完成著各種任務。它們是24小時工作制的“工人”,沒有額外酬勞,也無任何怨言。未來的工廠車間或許就是這樣一幅場景。 商場,展臺。一位顧客在機器人展臺邊駐足良久。“希望有一個機器人幫您打理家務嗎
需要復雜的多學科尖端技術,能夠給民生、產業帶來巨大的影響和變革……醫療機器人這一高門檻、高價值領域被業內稱為“醫療器械領域的航天工程”。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醫療機器人前景廣闊,已覆蓋手術、康復、護理、教學等各個領域,其中手術機器人占比最高。目前,國外醫療機器人企業正在搶灘中國市場,部分國
3月15日,騰訊對外公布了其2018年在AI領域的三大核心戰略,其中包括成立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當然,騰訊并不是唯一一家展開行動的互聯網巨頭,“三巨頭”中的另外兩家——百度和阿里,早前已開始對機器人領域進行布局。隨著巨頭們資本和技術力量的聚集,未來機器人開發應用的將會迎來行業發
2016年全球共有4000余臺醫療機器人,然而,幾乎所有的手術機器人都來源于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市的Intuitive Surgical。這家公司最為矚目的產品即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亦稱之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3D顯示效果卓越,能夠為醫生提供準確的空間距離;儀器擋板可以為醫
在兩三厘米見方的人體空間內,機械臂可以如繡花般精細操作。如今,手術機器人正在讓很多原本無法想象的手術場景變為現實。其中,達芬奇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以下簡稱“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更是代表了該領域的尖端水平。 自2006年國內引進首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以來,國內已累計開展了4萬多例機器人手術,涵蓋了
20世紀以來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類對于自身的不斷了解,機器人的研究也在不斷的深入。現階段能做出外表接近人類的機器人,走路接近人類的機器人……但這些都屬于很前沿的領域,研究門檻高,實際的商業用途不是很廣,所以大多還停留在樣品階段,走進市場的很少。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大潮,嵌入式處理
我國著名疼痛醫學專家、全國三叉神經痛研究中心主任彭勝3月22日宣布,其領銜開展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技術”已通過國家醫療器械監管部門批準,正式應用于臨床。這是全球首個將智能機器人應用于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創新醫療技術。這也是醫療機器人技術取得的又一突破。 最近醫療機
圖①:9月15日,在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舉辦的兒童科普野營活動中,孩子們觀看跳舞遙控機器人。 圖②:6月24日,在日本首都東京,機器人搖滾樂隊“Z-MACHINES”與日本流行音樂組合AMOYAMO一同表演。 圖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機器魚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 圖④:6月30日,在
劈開胸骨,打開胸腔,手術結束后再用鋼絲固定,一道20厘米長的“蜈蚣”形傷疤永遠“趴”在胸前,傳統開胸手術的危險性讓人不寒而栗。心臟外科手術能否不開胸?對外科醫生來說,以前如同科幻小說般遙不可及,如今卻在手術機器人的幫助下成真。 “只需要在病人胸前打3個小孔,再分別將代表機器人的‘左手’‘眼睛
谷歌近日宣布,其人工智能研究團隊近期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谷歌團隊構建的AlphaGo系統通過計算機學習掌握了圍棋這項古老的技藝,并以5比0的戰績橫掃了三度問鼎歐洲圍棋桂冠的職業棋手樊麾。對人工智能,人們似乎又雀躍又恐懼。有人驚呼:“人工智能打敗了人類”,也有人感嘆:“其實還是人類打敗了人類。”
面對可怕的核泄漏,如果讓機器人代替人類搶險該多好 目前世界范圍內,僅有個別型號的機器人具備耐高強輻射的能力 為什么不用救災機器人盡量替代人的工作?日本9級地震引發核危機后,應急人員冒死堅守在核電站,讓很多人提出了這個問題。 機器人也怕強輻射 目前國內外的救災機器人本領如何?《科學
控制和通信IC的發展在實現下一代的機器人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這些復雜的現代機器人的核心是許多新的、小型化和低成本的傳感技術的出現與融合。對實現下一代機器人至關重要的幾項關鍵傳感器技術包括磁性位置傳感器、存在傳感器、手勢傳感器、力矩傳感器、環境傳感器和電源管理傳感器。磁性位置傳感器——機器人革命中的
納米機器人構造 (示意圖) 納米機器人是根據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為設計原型,設計制造可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也稱分子機器人;而納米機器人的研發已成為當今科技的前沿熱點。 目前,不少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略或者計劃,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機器人這種新科技的戰略高地。《
在長沙,多數老百姓不熟悉“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但忘不了一年一度的中國(長沙)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上最顯著位置的機器人:帶著京劇臉譜唱戲“打斗”的,作為籃球手“接球”和“投籃”的……那里是觀展者拍照留影的必選場景。 公司隸屬于中國輕工集團,成立至今僅4年多時間。今年,他們憑借自主研發的“CT
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擬于8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大會以“共創智慧新動能 共享開放新時代”為主題,由“論壇”、“博覽會”、“大賽”、“地面無人系統展示活動”四大版塊構成。 本屆大賽匯聚了來自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以色列等全球近20個國家和地
中國機器人兩手都要硬 工業機器人迄今仍占機器人的大多數,尤其集中在汽車裝配、電子制造和金屬加工的流水線上。大多數工業機器人從事搬運和焊接,還用于碼垛、包裝、噴涂、切割和凈室。 中日韓美四國,占了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四分之三。中國從2013年成為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市場,如今占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一。
“我第一次操作手術機器人,是在香港。” 作為兩項醫療器械專利的擁有者,中國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血管外科專家張強是圈內公認的“技術控”。而這位腔鏡的資深“玩”家,直言他第一次見到手術機器人時“很興奮”。 “那是一個為期兩天的培訓班。本來前一天我因為手術忘記起飛時間了,錯過了航班,后來臨時又趕了
面對近14億人口基數和每5萬人一個消化內鏡醫師的比數,大力發展對人力和設備資源依賴較小的國產膠囊機器人胃鏡,是增加消化道篩查和普查、控制我國消化道疾病高發的有效手段。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安翰Navicam膠囊內鏡機器人系統,是專門針對胃腸道疾病篩查的利器,實現了無痛、無傷、無交叉感染的舒服潔
我國工業機器人本體制造技術水平有限,國內客戶對于國內本體企業的認可度較低,加之整機產品又缺乏成本優勢,因此在選擇時自然更青睞于國外品牌。 “我國將成為機器人的最大市場,但我們的技術和制造能力能不能應對這場競爭?我們不僅要把我國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盡可能多地占領市場。”這是近日國家主席習近
“手術機器人是工業機器人之外的另一塊‘大蛋糕’,但我們這一領域的核心技術卻被外企壟斷,我們該怎么辦?”在4月2日舉行的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曹其新教授的一句話揭開了國內機器人產業現狀的“冰山一角”。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和“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機器人替代
根據機器人的應用環境及我國機器人的自身市場現狀,中國電子學會將機器人分成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三類。其中,工業機器人是指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在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通過自動控制來代替人類執行某些單調、頻繁和重復的長時間作業。 &nb
2019年9月4日-6日,由BioBAY聯合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共同舉辦的DeviceChina2019于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召開。本屆高峰論壇以“匠心智造,創新突圍”為主題,共設1個主會場、2個分會場及1個專場路演,持續關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生態發展、行業政策的最新變化;同時就醫療器械政策趨勢、企業
人類文明有三大物質支柱:材料、能源和信息。這三大支柱都離不開人類的制造活動。沒有“制造”,就沒有人類。制造技術是制造業所使用的一切生產技術的總稱,是將原材料和其他生產要素經濟合理地轉化為可直接使用的具有較高附加值的成品/半成品和技術服務的技術群。近兩百年來.在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的驅動下,制造業的
裝有手術鉗的機械臂伸縮,其中的芯片自動傳輸數據,記錄完成的手術量。根據設在上海的長海醫院手術機器人國際培訓中心提供的數據,從2006年引進首臺手術機器人至今年2月,我國已累計開展4萬余例機器人手術,機器人走上手術臺已成為現實。然而,當你真正躺在病床上,是否會有這樣的擔心,電壓不穩它會亂揮刀嗎?萬
如果能將口腔正畸診療從經驗模式提升到精準模式,不僅能提高治療效果,還可縮短治療周期、降低治療成本。未來,面向口腔正畸的醫療機器人的問世有望解決此難題。夏澤洋和精準口腔正畸診療機器人系統。 口腔正畸醫生往往憑經驗采用“試錯”的方式對錯頜畸形患者實施口腔正畸診療,存在治療效果欠佳等問題。如果能將口
機器螞蟻 演示視頻 北京時間10月23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最近在火星上發現水和像地球土壤一樣的土壤,不僅讓人們大膽展開想象,猜想有一天人類也許能移民到這顆紅色行星上。然而,第一批火星居民也許并不是人類,而是一群微型機器人。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機器人學研究人員馬爾科·
“日本的機器人無處不在,除了核電站。” 隨著福島救援工作的持續延長,日本救災手段的技術含量之低引致一輪批評聲浪。事實上,記者查閱文獻資料表明,防核輻射機器人其實并不新鮮。 最早開展研制的是美國,上世紀40年代,美國阿貢實驗室研制出一臺可操作放射性物質的機械手。1977年,日本早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