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想象,當海上鉆井平臺的油井發生爆裂,大量的石油噴薄而出,這不僅會對鉆井平臺造成致命性破壞,也會嚴重污染大片海域。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天有5.3萬桶石油泄漏到海洋中去。如今,世界石油巨頭和各國政府都在努力探尋可以阻止石油泄漏的途徑。 回眸2010年,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事故,造成了多方面的災難性影響,給英國石油公司(BP)帶來了高達500億美元的懲罰。但在一個細節上BP還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他們至少可以找到泄漏的石油。 冰川下的麻煩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進軍油氣資源豐富的北極地區,他們也不得不考慮在北極地區發生石油泄漏的可能性。然而,要想應對北極地區的石油泄漏就要面對種種挑戰,暴雪、大霧、風暴等天氣以及大量漂流的浮冰,就連離最近的海岸警衛站也有上千英里遠。這就促使了新的石油泄漏探測和處理技術在偏遠的寒冷水域得到了飛速發展。 在開發性水域,也就是海洋中,探測石油泄漏的傳統......閱讀全文
機器人技術領域的一項突破性進展將對醫療界,特別是乳腺癌的診斷和治療產生重大影響。Stormram 4 是一款 3D 打印機器人的最新版本,它可以在一臺 MRI(核磁共振成像)機器中運轉,從而讓癌癥的檢測和治療變得更容易。 乳腺癌是一種常見癌癥,越早診斷越利于治療。但對醫療專業人員來說,人工進行
(圖5) 機器人手術工具廠 神經臂neuroArm還配備有一個燒灼器、12個微型解剖器、一個吸力頭、 刺刀形的微型剪刀和縫合用的針驅動器。 (圖6) 醫生手眼協調 一系列監視器幫助外科醫生邊看手術邊進行,他們使用操縱桿和鐵筆來控制神經臂neuroArm這一機器手。 (圖7)
《驚異大奇航》是納米機器人的最先創造者,雖然它只是一部科幻片。而今,片中的幻想已經成為現實,納米機器人的原型已經問世,納米機器醫生走出實驗室、進入醫院手術室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1987年在美國上映的科幻電影《驚異大奇航》中,科學家將縮小至幾納米的人及飛船注射到人體血管,從而使此些超微小的“參
一名醫生正在觀察核磁共振掃描圖像。掃描儀記錄下子宮內發生的一切活動和過程。柏林沙里特醫院的醫生首次獲得出生過程的核磁共振圖像。這些圖像有助于醫生進一步了解出生過程,同時也可用于拯救未來的生命。 北京時間12月8日消息,德國柏林沙里特醫院的醫生實現了一項醫學突破,他們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獲得嬰兒出
機器人內部安裝的“磁力錘” 圖片來源:《科技縱覽》 一個小機器人能夠穿過人類身體內部的組織,這聽起來就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但是,這種機器人是真實存在的,并且,它可以在未來醫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一項新研究表明,被稱為millirobots的毫米級機器人能夠對醫院醫用掃描儀產生的磁場變化進行響應,并以
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報道,該校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最新的核磁共振影像(MRI)技術,可以檢測更加細微的多發性硬化癥,為治療提供了更新的手段。 多發性硬化癥發生,是當人的免疫細胞攻擊髓磷脂,也就是環護神經纖維的阻隔層時,導致髓磷脂崩潰,阻遏神經元間的電信號傳遞,癥狀包括麻木、衰
比表面積分為體積比表面積和質量比表面積,分別為m2/V和m2/M,我們通常把后者直接稱為固體的比表面積,國際單位是:m2/g。比表面積是衡量物質特性的重要參量,其大小與顆粒的粒徑、形狀、表面缺陷及孔結構密切相關。當比表面積達到一定程度時,它對物質的許多物理及化學性能會產生很大影響,特別是隨著顆粒
航天熱解生活垃圾資源化、調頻激光雷達掃描儀、智能自主導航操控機器人……不久前,一場航天人的創新創意大賽在浙江嘉興舉辦。近300個參賽項目涵蓋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聯網、新材料、新能源、機器人、無人機系統等多個領域,既面向近地空間和深空探索,也能滿足日常生活熱點與潛在需求,展現了航天人開闊的視野和
比表面積分為體積比表面積和質量比表面積,分別為m2/V和m2/M,我們通常把后者直接稱為固體的比表面積,國際單位是:m2/g。比表面積是衡量物質特性的重要參量,其大小與顆粒的粒徑、形狀、表面缺陷及孔結構密切相關。當比表面積達到一定程度時,它對物質的許多物理及化學性能會產生很大影響,特別是隨著顆粒
慕尼黑,德國-2014年4月1日, 2014德國慕尼黑國際分析生化展上, Bruker宣布在研究、工業與應用市場領域,推出其新產品和增強功能,以提高性能和客戶體驗。這些最新的創新技術也是在近期召開的Pittcon 2014展會的一大補充,旨在提高靈敏度、增強專一性以及最大限度提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該獎項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于1901年首次頒發,截止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個人和23個團體。今天我們將盤點
為強化遼寧省重大專項項目管理,提升科技資金使用績效,遼寧省科技廳、遼寧省財政廳日前組織專家,通過項目承擔單位匯報和專家質詢等程序,對16個重大專項項目進行了中期考評。經考評,16個項目整體執行情況良好,均按要求完成研發任務,突破52項重大關鍵技術,順利通過考評。預計項目達產后,可年新增銷售收入1
在近日舉行的一場“人機大戰”中,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聯合科研團隊研發的醫學影像人工智能分析系統“阿爾法醫生”,與一家三甲醫院的影像科醫生比拼核磁共振影像的直腸癌識別準確率和速度。結果,“阿爾法醫生”在準確率上略勝一籌,在速度上則遠超醫生。這種人工智能系統能否進入醫院,成為輔助診斷設備?科研人員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4日宣布,該校研制的高強度的核磁共振成像儀已經完成了安全測試,即將投入臨床使用。這將是世界上掃描能力最強的醫用核磁共振成像設備。 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規定,此類設備投入使用前必須進行嚴格的人體安全測試。研究人員在《核磁共振雜志》上報告說,測試證明,這種強度高達9.4
(一)原子核的自旋與原子核的磁矩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波譜學是近幾十年發展的一門新學科。1945年以F.Block和E.M.Purcell為首的兩個研究小組分別觀測到水、石蠟中質子的核磁共振信號,為此他們榮獲1952年Nobe1物理獎。今天,核磁共振
面對近14億人口基數和每5萬人一個消化內鏡醫師的比數,大力發展對人力和設備資源依賴較小的國產膠囊機器人胃鏡,是增加消化道篩查和普查、控制我國消化道疾病高發的有效手段。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安翰Navicam膠囊內鏡機器人系統,是專門針對胃腸道疾病篩查的利器,實現了無痛、無傷、無交叉感染的舒服潔
這可能是一個奇怪的場景:2006年10月一個寒冷的晚上,一群工程專業學生和他們的教授Sylvain Martel聚集在教室中在觀看一個核磁共振機上的被麻醉過的跛了的豬,大家屏住呼吸,最后教室響起熱烈的掌聲…… 一名醫院技術員通過導管將圓珠筆珠那么大的鋼珠植入豬的頸動脈中,幾分鐘后,他們看到電腦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儀器設備統一招標采購已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受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等29家單位委托,農業部工程建設服務中心作為采購代理機構,負責項目的儀器設備統一采購公開招標工作,邀請合格的投標人前來投標。 1.項目名稱: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儀器設備統一招標采購——農田觀測和實驗室分析儀
一、 概述: 生物芯片這一名詞最早是在80年代初提出的,主要指分子電子器件。美國海軍實驗室研究員Carter 等試圖把有機功能分子或生物活性分子進行組裝,想構建微功能單元,實現信息的獲取、貯存、處理和傳輸等功能。用以研制仿生信息處理系統和生物
有一些很實際的原因促使研究者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拼命做實驗:有些研究就是最適合在晚上進行,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睡眠研究,需要對人體進行夜間監測。還有一些研究需要持續性地監測或頻繁地干預,不能因為太陽已經下山就停下來。還有些稀缺或昂貴的資源在白天通常供不應求,因此有必要在夜間工作。 無論什么原因,許
2017年11月21日,分析測試百科網小編有幸受邀來到了遼寧省分析科學研究院,在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副理事長、綠色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遼寧省分析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成雁的帶領下,參觀了遼寧省分析科學研究院“古董”儀器的歷史博物館。 一走進“博物館”,首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核磁共振掃描儀昨天在華東醫院正式啟用。記者了解到,這臺掃描儀的“全景成像”技術為行動不便的老年患者和重癥患者帶來極大的方便,患者只需一次擺位、無需上下床,即可完成多個部位檢查。就算是身高2米的患者,也能一次性完成從頭到腳的掃描。 另外,這臺目前最先進的核磁共振掃描儀也將檢查的準確
今年在加州阿納海姆(Anaheim)召開的SIGGRAPH計算機圖形和交互設備會議上,微軟首席研究員安迪·威爾遜(Andy Wilson)和他的合作者卡爾·威利斯(Karl Willis,曾于2012年在微軟研究院實習——譯注)提交了一篇論文,他們在論文中提出了一項在數字化制造過程中把信息嵌入到物體
實驗概要 生物芯片這一名詞最早是在80年代初提出的,主要指分子電子器件。美國海軍實驗室研究員Carter 等試圖把有機功能分子或生物活性分子進行組裝,想構建微功能單元,實現信息的獲取、貯存、處理和傳輸等功能。用以研制仿生信
所有的生物芯片技術都包含四個基本要點:芯片的制作、雜交或反應、測定或掃描、數據處理。生物芯片的技術核心是芯片的制備及反應信號的檢測。 1、芯片制備技術 目前制備芯片的方法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位合成(in situ Synthesis);一類是合成后交聯(post-synthesis at
每年,癌癥在全球致死700萬人,我國也有100萬人因此失去生命。為了降伏這一絕癥,科學家們付出了極大努力,研究出多種癌癥檢測技術。那么,2015年又有哪些令人矚目的癌癥檢測技術呢? 1、新型成像檢測技術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ancer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顯示,來自曼徹斯特
幾十年來,工程師們一直在努力打造能夠在人體內部運送藥物或進行手術的醫療機器人——這在1966年的科幻電影《奇異之旅》中并沒有多么神奇。 現在,通過對磁信號的響應,科學家已經能夠操縱螺旋藻——一種微小的植物和食物補充劑——從人體中穿過。這種生物混合機器人有朝一日可以將藥物運送到身體的特定部位,從
幾十年來,工程師們一直在努力打造能夠在人體內部運送藥物或進行手術的醫療機器人——這在1966年的科幻電影《奇異之旅》中并沒有多么神奇。 現在,通過對磁信號的響應,科學家已經能夠操縱螺旋藻——一種微小的植物和食物補充劑——從人體中穿過。這種生物混合機器人有朝一日可以將藥物運送到身體的特定部位,從
X射線是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Konrad Rontgen)1895年發現的。這項技術很快就被應用于醫學診斷,幫助醫生了解人體內組成器官的生理、解剖及病理生理、病理解剖的變化,大大減少了疾病診斷的誤診率。 經過120多年的發展,X射線成像技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不知你是
直徑12.4米的三峽電站巨型壓力鋼管內,帶有高清晰數字像頭、點陣激光掃描儀的一臺檢測機器人,在重載機器人和輔助機器人配合下,沿巨大鋼管穹頂悠然爬行巡查。這是三峽水力發電廠和哈爾濱盛迪電力設備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世界首套巨型壓力鋼管檢測機器人集群。 三峽巨型鋼管直徑12.4米,長150多米,斜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