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高等級實驗室的國家實驗室,自首批籌建至今,十幾年已經過去,曾經的那批科技人員中雖然不少人青絲變成白發,但至今‘籌’字依然難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對于國家實驗室十幾年一“籌”莫展的窘境,不少代表委員明顯提高了嗓門。 “這就好比一只靴子已經掉下來半天了,另一只靴子何時落下?”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梅祥繼去年兩會提交“全面深化國家實驗室建設改革”提案后,今年再次呼吁要重視國家實驗室建設。 無獨有偶,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在今年兩會上也建議,國家應給予國家實驗室長期穩定的經費投入,使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步伐,既能瞄準國際前沿產出國際一流原創性成果,又能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國家經濟發展。代表委員大聲疾呼的背后,卻遮不住國家實驗室“一籌莫展”的現實。 十幾年為何遲遲等不來驗收? 根據2006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實驗室的定位是“根據國家重......閱讀全文
1月8日下午,全國政協第二十五場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全國政協禮堂召開,這是2015年的首場雙周協商座談會。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同志、全國政協委員、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圍坐一起,就“發揮國家實驗室在原始創新中的引領作用”議題展開熱烈研討。 “無論從當前的國際形勢還是國內科技發展現狀分析,建設國家
編者按: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我國發展基礎科學研究的主要科技創新平臺,對促進我國科學源頭創新,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支撐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當前我國社會公眾對兩者的建設背景、理念、歷程和功能定位還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統一的認識。為此本報告著重梳理了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歷程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國家實驗室作為國家級戰略性、綜合性研究平臺,是最重要的“科研國家隊”,對于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十余
近日,依據《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制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科技基礎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圖片來自互聯網 這意味著,在經過17年試點籌建后,我國國家
近日,依據《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制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科技基礎條件保障能力建設。這意味著,在經過17年試點籌建后,我國國家實驗室建設有望在“
“有時候出國碰到同行,他們很不理解,怎么后面這個括號里還寫著‘籌’。”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信息存儲與光顯示功能實驗室主任馮丹代表有些苦惱。2003年,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和其他4家實驗室一道,開始了籌建工作。這一籌,就是14年。 國家實驗室已經從籌建變成了“愁”建。有時候,大家還開玩笑,“我們是
投資20億,邀請19位院士“問診把脈”。近日,河南省籌建黃河實驗室的消息廣受關注。 該實驗室預計年內掛牌,河南省省長親自“掛帥”擔任理事長,旨在為沖刺國家實驗室儲備力量。與此同時,河南省還計劃籌建同級別的嵩山實驗室。 不過,沖擊國家實驗室,河南只能算是后來者。 僅
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梅祥與國家實驗室有著深厚的感情。從我國開始醞釀籌建國家實驗室時起,他就積極參與論證工作。回想起當初參與研討國家實驗室的定位、發展目標、如何來做、怎么來選擇等問題,仍歷歷在目。而今,滿腔的熱情期盼卻等來一個尷尬的結果:自第一批國家實驗室籌建至今已經過去十多年,國家
第二批國家實驗室僅僅作為擴大試點,沒有經過批準立項;國家實驗室的驗收標準迄今還存在爭論;加上體制問題,導致第二批國家實驗室“籌”字難除。 10月10日,大連。 中國在能源領域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Dalian National Laboratory f
“此前籌建的國家實驗室,涉及面和關注面較窄。現在提出的國家實驗室,定位為能引領科技發展,體現國家意志和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綜合性、多學科集成的實驗室。它在體制機制上會有所創新。” 3月11日,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走進政協科技界小組討論會現場,回應了部分委員對于國家實驗室未來該怎么建的問題
23日下午,科技部發文《關于批準組建北京分子科學等6個國家研究中心的通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等獲批組建6個國家研究中心。 科技部表示, 國家研究中心是適應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特點的學科交叉型國家科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是由中國海洋大學牽頭,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農業部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等5個國家級海洋科教機構于2000年共同發起,擬由科技部、財政部、山東省和青島市共同建設的國家級海洋科技
編者按:我們今天刊發一位中國學者在美國國家實驗室的見聞。國家實驗室是一個國家最高科研力量的“國家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中國正在積極穩妥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 在中國科學界,國家實驗室建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新動力。勾犇繪 1月8日,全國政協第二十五場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全國政協禮堂召開,這也是2015年的首場雙周協商座談會。全國政協委員、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與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聚集一堂,就國家實驗室建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以及如何加快推動國家實驗室建設展開熱烈討論。 建設國家實驗室,是實
近日,科技部公布3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名單,安徽省有3家重點實驗室入選,此次入選的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均是依托企業建設。 安徽新添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尤其是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代表著一個地區的創新能力。 在西方,國家實驗室已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的重要載體,譬如美國
啟動儀式現場 金秋十月,清風送爽。10月10日下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樓會議中心裝點一新,一派繁榮景象,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啟動儀式在這里舉行。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
關于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1045號(科學技術類050號)提案答復的函 您提出的關于提高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技創新中作用的提案收悉。經商財政部、自然科學基金會,現答復如下: 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家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科研裝備
分毫不差地操作著精密儀器、精雕細琢地制備著催化劑、嚴謹認真地調控著原子、分子層次的微環境……在方寸天地之間,從每一次微妙的反應變化之中,追求更快、更純、更穩定,探尋萬噸級乃至百萬噸級的化工生產解決方案。 這些,是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們日復一日的工作與目標。從實驗室小試牛
坐落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大院里的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是我國第一個研究類國家實驗室建設試點單位,2000年10月27日經科技部批準成立。2001年6月28日正式掛牌運行。2004年5月12日通過了由科技部組織的實驗室建設驗收。 在實驗室“掌門人”—— 中科院院士、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
50年義無反顧的105歲壽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語氣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過了半個世紀。作為親歷者,我深知,是以50年義無反顧堅持學科交叉、堅持服從國家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辦所方針,換來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發展。” “當年,對于生物物
“特別是對于科技創新,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院士王建宇說,報告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科研人員的尊重與信任,“為創新松綁”落到了實處。近年來,王建宇一直在為籌建國家實驗室而忙碌,這次他將對建設國家實驗室的思考,帶到了全國兩會上。 國家實
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內,科研人員行色匆匆,百萬億次集群計算機“爭分奪秒”。這里聚集了近300人的創新研究團隊和先進開放的科學研究平臺。 “未來五年,我們將重點部署天、空、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和超智能網絡化機器人研究,實現網絡空間的無縫覆蓋能力和在工業和社會服務中的廣泛應用。”中國工
今日科技部公開了幾份政協委員提案的答復函,其中一份是關于籌建生理學國家實驗室的。盡管此前有好多各個專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設立,但是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國家實驗室”還是鳳毛麟角。據悉,“國家實驗室”目前總共批準6個,其中14個實驗室后面還有一個“籌”字,與生命科學相關的有:重大疾病研究國家實驗室(
一個地方、一座城市、一所高校發展后勁如何,科研實力是一個重要標準。科研實力怎么體現呢?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可以作為一個衡量依據。 在我國的科研平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學前沿探索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
實驗室是科學的搖籃,是科學研究的基地,對科技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技工作者向往和追隨的地方。這些實驗室往往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礎研究的最高水平,誕生了一大批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創新成果,是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新材料小編搜集了一些世界著名的實驗室,下面將一一簡單介紹
劉中民院士 履職第二年,全國政協委員劉中民帶來了兩份提案。一份關于能源體系,一份關于東北振興。看似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卻都是圍繞創新機制問題。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多年致力于潔凈能源技術的開發及產業化。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
田永君,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洪堡學者、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進入超硬材料研究領域的那一刻起,田永君就從來沒有停下過鉆研的腳步。經過十幾年的專注研究
沒有爭取經費的壓力,考核也不與任何利益掛鉤。在評價體系中,國內其他研究單位和大學廣泛依據的經費、文章,這里幾乎不提。不會按照發表論文的數量和所在期刊的影響因子來兌現獎金,也不會根據獲得經費的多寡來發放什么提成。而只關注代表性研究工作的原創性及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日前,在沈
近日,兩所國家工程實驗室順利通過驗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順利完成國家發改委批復的籌建任務,通過國家發改委授權、貴州省發改委組織的專家組驗收;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北京大學的大力支持下,實驗室已圓滿完成發改委國家工程實驗室項目的籌建任務,全面達到建設目標。
青島集聚了堪稱“國字號”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