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杰:我國生態系統管理戰略亟待轉變
近10年來,我國對生態保護的投入在加大,生態建設方面已經投入1.2萬億元,投入規模史無前例。然而我國的生態系統管理嚴重滯后,生態系統服務能力仍在退化。 日前,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在第15屆中國科協年會作特邀報告時提出,針對我國可增加森林和草地面積有限的情況,我國生態系統管理的目標必須盡快實現從“以增加面積為主”轉向“以提高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為主”的戰略轉變。 據統計,我國自然保護區已經達到國土面積的15.5%,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已經由15.6%提升到超過20%,草地和濕地加速退化的趨勢已得到一定遏制。 盡管如此,我國的生態系統服務仍然在退化。所謂生態系統服務,是指人類從生態系統中所獲得的各種益處,包括生態系統給人們提供的各種食物、纖維和產品,同時也給人們提供了調節服務,包括清潔的水、空氣和文化服務。 “我國森林的蓄積量和木材的生產能力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草地生態系統目前......閱讀全文
傅伯杰:我國生態系統管理戰略亟待轉變
近10年來,我國對生態保護的投入在加大,生態建設方面已經投入1.2萬億元,投入規模史無前例。然而我國的生態系統管理嚴重滯后,生態系統服務能力仍在退化。 日前,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在第15屆中國科協年會作特邀報告時提出,針對我國可增加森林和草地面積有限的情況,我國生
新成果為海洋漁業管理和生態系統保護提供參考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受到捕撈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凸顯,但仍不清楚這些驅動因素如何塑造海洋魚類的功能多樣性。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組織研究團隊,對我國四大海區近30年的捕撈數據和氣候變化數據進行了分析,闡明了我國海洋商業魚類群落的功能多樣性如何響應氣候變化和捕撈壓力,相關成果發表在Globa
“森林生態系統恢復與可持續管理”項目研討會召開
10月29日至31日,由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資助的“基于當地社區參與的退化森林生態系統恢復與可持續管理”項目研討會在鶴山站召開。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副主任傅聲雷、BGCI中國項目官員文香英女士以及廣東鶴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鶴山站)、鶴山市林業局和鶴山林
傅伯杰院士:我國生態系統管理戰略亟待轉變
傅伯杰 近10年來,我國對生態保護的投入在加大,生態建設方面已經投入1.2萬億元,投入規模史無前例。然而我國的生態系統管理嚴重滯后,生態系統服務能力仍在退化。 日前,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在第15屆中國科協年會作特邀報告時提出,針對我國可增加森林和草地面積有限
地理資源所舉辦“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和碳儲存”講座
隨著全球變化問題的日益突出,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和碳匯功能受到了廣泛關注。6月8日應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王輝民研究員的邀請,加拿大森林生態技術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劉國良博士,在中國生態大講堂第49講作了題為“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和碳儲存”的主題報告。 劉國良博士于2000年獲得
森林生態系統退化、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研討會在昆召開
10月25日至29日,來自國內外的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森林生態系統退化、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研討會(Symposium on degradation,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orest ecosystems),
“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揭牌暨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11月18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署)與中國科學院在京共同啟動“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伙伴計劃)。環境署執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納先生和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其它部委領導、聯合國官員和國際組織的代表以及眾多著名科學家出席了啟動儀式。該伙伴計劃是環境署首個“
中科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啟動
4月23日,中國科學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啟動儀式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在華南植物園召開。會議由華南植物園黨委書記、副主任任海研究員主持,院生物局整合生物學處處長婁治平到會講話,并為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由園內外13位專家組成,其中園外
記中科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
生態系統退化,已經不再是一個遠離我們的“學術名詞”——日益嚴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海洋生態惡化等,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 “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綜合整治和修復已退化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已成為全球性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只
AZF0100森林生態系統水文過程觀測系統對森林生態系統...
AZ-F0100森林生態系統水文過程觀測系統對森林生態系統水文要素的時空規律研究1?引言森林水文調節功能是森林所實現的重要服務功能之一,可是由于森林資源被無節制的開采利用,導致人們不斷遭受森林破環所帶來的各種災害。因此關于森林生態水文功能研究已成為生態學和水文學的研究重點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從森林的
海洋快速酸化威脅北極生態系統
日前公布的一項國際調查表明,北極生態系統一直承受著冰川以空前速度消融的壓力,而現在又面臨著另一個潛在威脅――海洋的快速酸化。 據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報道,該調查報告稱,因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轉為以碳酸的形式進入海洋且濃度越來越大,導致海洋酸化,使得貝類和蟹類難以形成它們的外殼,并
生態系統“減排固碳”有多強
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樹造林。事實上,“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以下稱NCS)遠不止這一種手段。 然而,草地恢復與放牧管理、農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濕地恢復等路徑,在提升生態系統的凈碳匯能力方面一直沒有進入主流視野。 目前,國際學術
西藏將投資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西藏自治區林業局負責人近日向媒體介紹,為保護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和濕地資源,西藏將投入3.18億元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據悉,西藏的瑪旁雍錯、麥地卡、班公錯、然烏湖、洞錯濕地、昂拉錯――馬爾定下錯濕地、扎日南木錯、桑桑濕地、日喀則城郊濕地、馬泉河流域濕地等11處濕
生態系統“減排固碳”有多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 ■本報記者 胡珉琦 說到生態系統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路徑,人們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樹造林。事實上,“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以下稱NCS)遠不止這一種手段。
海洋酸化可造成生態系統退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8日報道,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海洋酸化可能造成的影響類似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滅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版上。 以往的研究發現,海洋酸化不僅可以降低個別物種,而且還會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退化。這導致在均質海洋群落中,
生態系統越復雜越容易穩定
新華社東京7月21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龍谷大學20日發表一份公報說,其研究小組通過數學方法證實,生態系統依靠不同物種間的互利和敵對等多樣化的關系來調節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越復雜,生物的個體數越不會出現大的變動,越容易維持多樣性。 自然生態系統中存在多樣化的生物物種,但很少出現某個物種
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定義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化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對生態系統的研究不僅要關注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與非生物成分,還需要重視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同時,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
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舉辦2011年會
10月7日至10日,中科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2011年年會在廣東河源市舉行。會議邀請了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彭少麟,副主任周國逸,委員朱教君、束文圣、吳啟堂、彭長連、傅聲雷、任海等專家及青年骨干、科研人員共30余人參加,同時邀請了海外學者王應平教授(CSIRO
“濕地生態系統生態過程與服務”國際研討會召開
7月29日至30日,“濕地生態系統生態過程與服務”國際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來自美國、俄羅斯、羅馬尼亞、日本、韓國等世界各地的200余位科技工作者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主辦,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濕地
新疆生態所揭示農業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規律
農業生態系統是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研究農業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機制及如何通過適當的農業管理措施減排是目前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CO2、CH4與N2O是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全球約有47%的CH4和84%的N2O排放來自于農業活動。農田土壤通過根系呼吸、土壤動物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產生并釋
海底萬米也有原始生態系統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在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水深1.09萬米的海底泥沙中,原始微生物非常活躍,這表明那里存在適合貧營養環境的生態系統。 研究小組開發出能夠抗超深海水壓的觀測裝置,向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者”號海淵的海底泥沙中插入電極,并采集了泥沙進
西藏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功能向好
本報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趙永新)記者26日從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實施以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工程成效顯著,主要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功能向好。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就有關情況進行
蚊子或通過微塑料污染生態系統
?? 蚊子幼蟲孑孓一點兒不挑食。它們在棲息的池塘和水坑中滑行,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水流會將微小的食物顆粒送入孑孓口中,而一些微小塑料碎片也很容易進入其口中。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微塑料”即使在蚊子從水中飛出后仍會殘留在它們的肚子里,從而使蚊子的陸地捕食者面臨吸入污染物的危險。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研究
北極氣候變暖極有可能改變生態系統
由于北極氣候變暖,大量永凍土帶融化,流入海洋。自2000年以來,數十名科學家便對大約6.2萬英里(約合10萬公里)――占整個北極海岸線的25%左右――北極海岸線進行研究。新研究發現,北極部分地區的永久凍結帶每年遭侵蝕的程度最多達到100英尺(約合30米)。拉普帖夫海、東西伯利亞和波弗特
熱帶地區藤蔓植物危及生態系統
樹木是森林的存在之本.不過在美洲熱帶森林中,木質藤蔓植物不斷侵蝕土地,攀附在樹木上,爭先恐后地爬上樹梢獲得陽光的洗禮。據相關研究者表示,這種變化對熱帶生態系統和全球生態系統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這是目前我們觀察到的熱帶生態系統的首次重要結構變化,非常關鍵。”斯特凡?施
霧時縮短影響季雨林生態系統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員劉文杰等對西雙版納石灰山季節性濕潤林(季雨林)內主要樹種的水分獲取方式進行研究后發現,霧水對旱季林下幼苗正常生長極其重要。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生態水文學》。 石灰巖森林植物的葉片特征、進化適應和生長方式都與季節性水分的供應有關。“我們
亞洲洪災泛濫源于生態系統遭破壞
氣候變化可能令亞洲降雨量猛增,但是環境專家指出,生態系統被破壞是更直接地導致致命洪災的因素。 據法新社報道,專家表示,大面積的毀林,將濕地轉變為農田或在濕地上修建城市,在自然排水系統中傾倒垃圾等都加劇了洪水的影響。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曼谷辦公室的項目協調員嘉尼士?
研究揭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
明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能力的空間分異規律,分析全國尺度和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養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可為制定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史文嬌和陶福祿等基于Meta分析系統地收集了1045個關于全國森林水源涵養能力的相關參數及其影響因素的站
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成立
參觀考察野外科學觀測實驗場地 3月18日至19日,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成立會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聯盟章程、產生了聯盟科學咨詢委員會和聯盟理事會第一屆組成人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王慶禮出席聯盟成立會并作了講話。他強調了在西南地區組建生態
專家呼吁增進生態系統適應能力
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在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指出,面對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環保主義者應該利用新形成的生態系統,注重維護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多樣化,增進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而不應總是試圖讓生態系統保持過去的狀態。 這個國際小組由4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生態學家、生物保護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等組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