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大國都看上了可燃冰中國成果領先
這個5月,幾個大國都發出了有關可燃冰的消息。中國18日宣布在南海試采可燃冰成功。此前,美國于12日宣布正在墨西哥灣開展可燃冰鉆探研究,日本也于4日宣布從近海可燃冰中提取出了甲烷。 可燃冰的優點 什么是可燃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袁嵐峰介紹,可燃冰的結構是甲烷為主的有機分子被包在水分子組成的“籠子”里,由于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所以其學名是天然氣水合物。 它之所以被稱作“可燃冰”,一方面是因為既含水又呈固體,看來像冰,另一方面,甲烷與水分子結合很弱,外界稍加擾動就可以讓其分離出來,很容易點燃。 甲烷是清潔燃料,燃燒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替代煤炭,將有助于解決空氣污染問題。 可燃冰儲量巨大,廣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陸地凍土層和極地之下。有專家估計,其資源量相當于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因此,可燃冰是一種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未來能源。 “目前全球生產模式主要依靠的傳統化石能......閱讀全文
聚焦我國首次成功試采海域可燃冰-可燃冰在哪個海域?
5月18日,一則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標志著我國可燃冰開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也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這一屬于中國人的標志性科技成就,將對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深遠影響。 提起
美國加強可燃冰研究
美國能源部20日宣布將投入500萬美元用于研究可燃冰的提取辦法、商業化前景以及從中提取天然氣的環境影響。 美國能源部表示,獲得500萬美元資助的7個項目來自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得克薩斯農業和機械工程實驗站、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這些項目將由能源部下屬的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統一
可燃冰的發現歷程
可燃冰的發現 19世紀30年代初,人們開始注意到天然氣輸氣管線中形成的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因為水合物造成的天然氣輸氣管道堵塞問題給天然氣工業帶來許多麻煩。1934年,前蘇聯在西伯利亞地區被堵塞的天然氣輸氣管道里首先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同年,美國學者Hammerschmidt發表了水合物
日本宣布成功分離可燃冰
日本經濟產業省3月12日宣布成功從日本近海地層蘊藏的甲烷水合物(也稱可燃冰)中分離出甲烷氣體,并認為這標志日本可燃冰開采商業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 日本經產省說,此次作業區域位于日本愛知縣和三重縣近海的東部南海板塊海域地層。經產省所轄獨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以及產業技術綜
可燃冰開發技術獲突破
2014年1月14日,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鉆探工程在廣州通過驗收。驗收組認為,本次鉆探在圓滿完成規定的各項外業任務基礎上,實現了可燃冰開發利用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中國正式形成海域可燃冰從調查評價到鉆探階段的方法技術體系。 《中國國土資源報》報道,這套方法技術體系目前處于國際先進
“訂制”產品護航可燃冰試采
國土資源部2日在京宣布:我國正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的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開采已連續產氣22天,取得持續產氣時間長、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為確保試采作業順利進行,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以下簡稱預報中心)為“藍鯨一號”鉆井平臺提供了多款“專門訂制”式海洋環境保障產品。這是科技日報記者4
我國將于2015年開發“可燃冰”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與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29日在北京開幕,記者從大會上獲悉,我國計劃于2015年在中國海域實施天然氣水合物的鉆探工程,將有力推動中國“可燃冰”勘探與開發的進程,引發中國能源開發利用的“革命”。 天然氣水合物因外觀像冰且遇火即燃,俗稱“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
青海可燃冰開采有望實現突破
新華網西寧9月29日電(記者 呂雪莉)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可燃冰”的消息令喜迎國慶的人們歡欣鼓舞,人們普遍對“可燃冰”走入生產生活充滿期待。專家稱,中國陸域“可燃冰”的首次發現地具備諸多有利條件,這使中國有望在青藏高原實現“可燃冰”開采的突破。 “可燃冰”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是由水和天
開采可燃冰-速率有望再提速
日前,我國海域可燃冰第二輪試采圓滿成功。經過前期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這次試采創新利用水平井鉆采技術,使用了多種自主研發的技術設備,有效提高了產氣規模、開采效率。從探索性試采到試驗性試采,我國的可燃冰產業化進程向前邁進了關鍵一步,之后將繼續加強資源勘查,推動科技進步,保護海洋生態,讓這一高效清潔能
中國有了可燃冰調查船
昨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海洋六號”正式入列舉行歡迎儀式。梁宇陳惠玲攝 本報訊(記者/盧軼通訊員/陳惠玲)昨日,我國第一艘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綜合調查船———“海洋六號”在廣州正式加入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行列。這標志著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裝備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海洋六號”是
為可燃冰開采保駕護航
5月18日,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開采可燃冰之難,專家形容為好比“在豆腐上打鐵、用金剛鉆繡花”,而為可燃冰開采提供海上作業安全預報保障,則要與海洋中“看不見的波動”斗智斗勇。 內波又被稱為海洋中“看不見的波動”,是南海頻發的一種自然災害。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王輝指出,
南海可燃冰已連續試采6周
記者從中國地質調查局南海神狐海域試采平臺獲悉:截至6月21日14時52分,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已連續試采達42天,累計產量超過23.5萬立方米,超預期完成了試采工程目標,取得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的歷史性突破。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試采現場指揮部指揮長葉建良介紹
我國南海可燃冰研究近日通過驗收
我國官方2月1日透露,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采基礎研究近日通過驗收,建立起中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基礎研究系統理論。 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高效清潔能源,1立方米天然氣水合物分解后可生成約164至180立方米天然氣。因其外觀像冰且遇火可燃,又被稱作“可燃冰”。 國家海洋局透露,南海天然氣水合物
國內首個可燃冰勘探項目采集完成
由東方物探吐哈物探處1836隊承擔施工的青海省天峻縣聚乎更礦區三露天天然氣水合物三維地震調查評價項目日前順利完成最后一炮,標志著我國首個可燃冰三維勘探項目野外采集工作完成。 青海省天峻縣聚乎更礦區三露天天然氣水合物三維地震調查評價項目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在青藏高原可燃冰勘探領域部署的首個三維項
可燃冰:未來能源愈行愈近
圖為二0一七年六月九日,我國在位于廣東珠海市東南三百二十千米的南海神狐海域進行試采可燃冰的作業平臺。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情況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 俗話說水火不相容。但是有這樣一種冰,不僅可以燃燒,其熱值還比石油多10倍,燃燒后很清潔,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儲
可燃冰產業化生產再進一步,可燃冰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
可燃冰( 天然氣水合物 )產業化生產再次邁出關鍵一步。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中海油牽頭的天然氣水合物戰略研究啟動會近日在北京中國海油大廈舉行。以中海油作為依托單位申報的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獲得國家科技部批準建設,并在會上舉行了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揭牌儀式和天然氣水合物技術創新聯盟
“蛟龍”明年或赴南海采集可燃冰樣品
“蛟龍”號海試隊員揮舉紅旗向碼頭上的人們致敬。 “蛟龍”號機械手。 母船上的“蛟龍”號。 ■“蛟龍”歸來 可能人們對2010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海底插上五星紅旗的一幕還記憶猶新。明年,“蛟龍”號將有望再探南海,
國土部:可燃冰成中國第173個礦種
11月16日,國土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國務院于11月3日批準同意將天然氣水合物列為新礦種,成為我國第173個礦種。 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是指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控制的穩定域內,由甲烷為主的烴類氣體與水形成的類冰狀結晶化合物。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等通過調查發現了大規模的天然氣
日本將調查周邊可燃冰儲藏量
日本政府綜合海洋政策本部1日公布了作為今后5年海洋政策方針的海洋基本計劃草案,表示將推進海底資源開發并加強日本周邊海域的警戒監視體制。 草案說,今后3年將致力于調查日本周邊海域甲烷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及稀土儲藏量,爭取在2018年確立甲烷水合物的商業化開采技術,使甲烷水合物成為未來能
日媒:“可燃冰”將引爆新能源革命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5月11日刊登題為《新的收獲:亞洲的“可燃冰”革命》一文,文章說,每過幾十年就會有一種新的能源資源出現,并給世界帶來能源革命的希望。19世紀和20世紀初,從煤炭和鯨油到普通石油的轉變就是這樣的。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陽能和風能出現后不久,又發生了核
只有可燃冰可接棒石油天然氣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不斷提高,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能源之爭,在世界范圍內多次因爭奪能源而屢次爆發戰爭。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中東戰爭、中日的釣魚島、中越的西沙、南沙群島、中菲的黃巖島之爭等多與爭奪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有關,能源已經成為全球政治經濟之爭的焦點問題。在廣泛開
中國可燃冰資源可用百年以上
5月18日10時,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的“藍鯨一號”鉆井平臺上宣布: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成功。中國科技工作者正式開啟了通往資源儲存量高達相當于千億噸石油的“可燃冰時代”大門。這是中國能源開發的一次歷史性突破,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青藏高原發現凍土層可燃冰
近日,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下屬青海煤炭地質局105勘探隊、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勘探技術研究所聯合承擔的“ 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DK-1科學鉆探試驗孔”取得重大突破,在海拔4100多米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 這是我國凍土區首次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也是繼加拿大、美國、俄羅
我國可燃冰勘探取樣年內再啟
我國對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的勘探,或在今年取得新的重要進展。記者在30日廣州舉辦的中國南海油氣勘探開發論壇上了解到,繼200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取樣后,今年我國將在南海再次對海底可燃冰進行探勘取樣。 但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目前在可燃冰的勘探開采等重大技術上仍有待突破,而出于對風險
可燃冰掀全球海底資源爭奪戰
與浩瀚的星空相比,深邃的海洋似乎是人類更易觸及的資源寶藏。未來的全球資源競爭,將會在占地球表面積71%、總水量97%的這片藍色海洋上蔓延開來。 蛟龍號:吸納民資進入海工領域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再次刷新“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這標志著中國具備了載
可燃冰鉆探取心工具現場試驗成功
10月上旬,勝利油田傳來喜訊,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關課題——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取心關鍵技術研究,在渤海南岸、黃河三角洲東北部的埕島海域成功進行了現場取樣。 天然氣水合物外表像冰,點火可燃,其成分80%—99.9%為甲烷,被認為是未來最理想的替代能源。據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范
中石油:找尋深海中的“可燃冰”密碼
今年5月10日,在位于我國南海的神狐海域,藍鯨1號鉆井平臺上一束橙色的火焰噴薄而出,在浩瀚的蔚藍色海面熊熊燃燒,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隨之傳向世界:我國在水深1266米的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礦藏中開采出天然氣,這標志著中國“可燃冰”試采圓滿成功! “可燃冰”試采成功,對于改變我國能源結構,降低石油等資
日本離“可燃冰”商業開發還有多遠?
福島核事故后,日本面對能源自給率破安全警戒線,化石燃料占比過高,可再生能源難以基荷,核電無法重啟的難題,安倍政府不得不另尋出路,一手拿著可燃冰,一手握著氫能,試圖以這兩大“國產資源”為抓手,一舉甩掉“缺油、缺氣、又缺煤”的“資源小國”帽子,從而實現150年前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能源自給
日本明年將嘗試從海中提取可燃冰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經濟產業省8月2日宣布,決定從2012年度起在距愛知縣渥美半島70公里的海域開展甲烷水合物提取實驗。甲烷水合物也被稱為“可燃冰”,有望成為新的能源。經產省表示,若能成功實現穩定開采,將創全球先例。 由專家等組成的經產省“甲烷水合物開發實施研討會”認為,在所有候選地中,
日本期待“可燃冰革命”-緩解能源短缺問題
今年3月日本成為世界上首次從海底“可燃冰”(甲烷水合物)中成功采掘甲烷氣的國家。日本近海蘊藏著大量“可燃冰”,據最近調查結果顯示,已知的甲烷氣蘊藏量相當于日本2011年度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總量的11倍(即相當于11年的進口量)。 鑒于如今日本能源問題,日本對“可燃冰”寄予很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