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太平洋研究項目旨在提高強風暴預報能力
厄爾尼諾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今年發生嚴重降雨。 氣候學家近日發起了一場研究厄爾尼諾的“閃電戰”,因為厄爾尼諾這個“麻煩制造者”經常擾亂全球天氣。未來兩月,美國研究人員將利用特殊的航空裝備、科考船以及數百只探空氣球監視形成厄爾尼諾的熱帶太平洋區域。科學家表示,最終他們的分析將有助于提高天氣預報水平,揭開此次強大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及發展之謎。 “我們正在經歷極端的氣候狀態,它可能在全世界范圍內釀成極端天氣事件。”該項目領導人、科羅拉多州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氣象學家Randall Dole說,“我們的研究將直擊核心。” “氣象黑洞” 此次赤道太平洋醞釀的厄爾尼諾升溫是記錄上最強的一次,太平洋洋盆中部以及東部一些區域的海表溫度比往常升高了3℃。熱量導致大氣產生氣象對流,使主要氣流改道,經常給加利福尼亞帶來強風暴,同時使東南亞、澳大利亞以及南美洲東部等地區變得干旱異常。但因為遙遠的赤道太平洋基本上是個“氣象黑洞”,這......閱讀全文
厄爾尼諾對氣候影響結束?專家:預計今夏氣候仍異常
2023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在2023年12月達到峰值,國家氣候中心最新預測,今年1月以來,厄爾尼諾不斷衰減,預計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將于4月到5月結束。這是否意味著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影響也隨之結束?對此,多位氣象專家指出,厄爾尼諾不斷衰減并不意味著其影響的結束,一般情況下,厄爾尼諾事件次年,通常會
厄爾尼諾事件持續衰減-夏季或將進入拉尼娜狀態
中新社北京4月3日電 (記者 陳溯)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3日表示,厄爾尼諾事件目前處于持續衰減狀態,夏季有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 從2023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自2024年1月開始衰減。該事件峰值出現在2023年12月,是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在3日召開的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
丁一匯:“連續兩個厄爾尼諾年”需引起重視
“去年是一個弱厄爾尼諾年,今年數據模型預測依然是厄爾尼諾年,連續兩個厄爾尼諾年需要引起注意,這對糧食作物生長和氣候溫度變化都會有很大影響。”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 厄爾尼諾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氣候現象,當海洋溫度超過0.5度就認
厄爾尼諾事件持續衰減將于今年5月結束
記者楊舒、通訊員陳小南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厄爾尼諾事件當前仍處于衰減階段。國家氣候中心預計,厄爾尼諾事件將于5月結束。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截至3月(前28天),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持續偏暖,暖海溫中心位于赤道東太平洋160°W附近海區,中心強度超過2.0℃,中心強度及范圍較上月減弱。
厄爾尼諾事件已于5月結束-夏末秋初可能進入拉尼娜狀態
6月14日,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顯示,2024年5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較前期明顯下降,尼諾(Ni?o)?3.4指數為0.28℃,3月至5月指數滑動平均值為0.78℃。根據國家標準《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自2023年5月開始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持續至2024年4月,確定已于5月結束。此次厄
全球今年恐迎來厄爾尼諾“大烤”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世界各地頻繁創下高溫紀錄。今年6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明顯上升,目前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專家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疊加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可能導致極端天氣頻次更多、范圍更廣、強度更強。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
今年氣溫高降水少,什么原因
7月10日,北方高溫天氣繼續發力,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大部、黃淮、江漢、江南華南大部以及四川盆地等地還是高溫天氣。 今年以來,我國極端高溫天氣頻發,入汛以來降水偏少,很多人說跟厄爾尼諾現象有關,是這樣嗎?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介紹了今年入汛以來氣候特點及極端天
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異常-WMO預測今年有厄爾尼諾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16日發布關于厄爾尼諾現象的最新簡報,指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異常已持續5個多月,大多數氣象模型預測今年中期將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簡報說,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超過正常水溫0.5至1攝氏度,曾接近或超過厄爾尼諾現象的臨界值。不過,近來云量及降水異常等其他導致厄爾尼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報-今年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總部位于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15日發布新聞公報稱,鑒于目前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已達到出現厄爾尼諾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受今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信風緩弱的影響,該海域海水溫度明顯上升。此外,氣象模型預測未來數月該海域溫度將穩步上升。
我們該怎樣應對“弱”厄爾尼諾?
今年能否確定為厄爾尼諾年?厄爾尼諾與暖冬有何關系?我國是否還會出現2008年初那樣的雨雪冰凍災害?厄爾尼諾對農業生產和百姓健康有哪些影響?在中國氣象局日前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立浧,中國科學院
世界氣象組織稱今秋或現弱厄爾尼諾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9月8日發布最新簡報說,今年夏季沒有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但9月至11月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概率為60%。 簡報說,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今年5月至6月高出正常值0.5攝氏度,此后回落;海平面氣壓、信風等多項氣象指標顯示,最近數月大致處于“厄爾尼諾中性”狀態,即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均未發
專家:將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今冬中國或迎暖冬
在中國氣象局近日組織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專家表示,監測和預測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很可能將出現一個弱的厄爾尼諾事件,海溫比常年值偏高0.5℃到1℃,這一強度比此前預報的要低。一般情況下,厄爾尼諾發生后,我國冬季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偏高,南方容易出現“暖濕”特征。但是我國氣候還會受
海洋國家實驗室:極端厄爾尼諾事件仍將顯著增加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異常增暖,它與我們身邊的極端天氣現象息息相關。在我國,厄爾尼諾易導致南方出現暴雨洪澇,北方出現高溫干旱。極端厄爾尼諾事件不僅對全球天氣形態具有嚴重破壞性,更深刻影響著全球生態系統與農業生產。 全球變暖如何影響厄爾尼諾?全球變暖是否會導致厄爾尼諾事件頻發,對地
拉尼娜會讓今冬寒潮來得更猛?
一夜北風,京津冀晉多地氣溫降至冰點以下。 據中央氣象臺監測數據顯示,10月31日早晨,北方多地氣溫突破10月低溫極值,其中內蒙古中部、河北西北部、山西東北部、遼寧中部等地31個站點最低氣溫跌破10月歷史低溫極值;北京霞云嶺、吉林四平、遼寧新城子等地31日早晨最低氣溫達到有記錄以來10月歷史
《自然》:罕見“三重”拉尼娜氣候事件可能出現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稱,氣象學家已連續第三年預測拉尼娜現象,即可能發生罕見的“三重”拉尼娜氣候事件,對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伴隨全球變暖,類似情況可能會更加普遍。? ? 研究人員指出,當前拉尼娜現象始于2020年9月前后,此后多數時間都處于輕度至中度狀態,到2022年4月,它愈演愈烈,導致赤道東
厄爾尼諾來襲?-北京今夏高溫或破紀錄
北京今夏高溫或破紀錄 在中國氣象局日前舉行的“直擊天氣――與專家面對面”活動中,專家表示,目前太平洋中東部海洋表面溫度已偏高3攝氏度,即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發生,是否能形成厄爾尼諾事件,還需要繼續關注。有人擔心,受厄爾尼諾影響,北京地區今夏氣溫會異常偏高,并有可能打破歷史紀錄。對此,專
全國現入冬以來最大范圍雨雪天氣
2月14日,北方雪花飄飄,南方陰雨連綿,全國出現入冬以來最大范圍雨雪天氣。“此次北方出現的降雪總體特點是影響范圍大、強度較強,是華北地區入冬以來范圍最大、強度最強的一次降雪過程。”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說,2月以來,北方冷空氣活動較頻繁,加上南方暖濕氣流略有加強,冷暖交匯輻合點基本北推到華北
世界氣象組織預測今年將出現厄爾尼諾
6月26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新聞公告,預測6月至8月,有60%的可能性發生厄爾尼諾,到10月至12月,這一可能性將上升至75%-80%。 WMO表示,近日,熱帶太平洋地區的溫度已經達到發生弱厄爾尼諾的閾值,但諸如海面氣壓、云以及信風等的大氣條件仍然處于中性狀態。由于
北京今年降水量為十年來最少-較常年同期偏少33.4%
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華北主汛期期間,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累計降水量為63.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33.4%。今年北京降水量僅有41.4毫米,偏少66.9%,為2004年以來最少。 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主任李清泉分析,華北地區“七下八上”降水量比常年偏少三成以上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華北
大氣所等揭示厄爾尼諾對赤道太平洋降水影響的變化機制
由于溫室氣體的增加,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近幾十年來一直在不斷升高;在全球變暖下,旱澇、酷暑等極端天氣氣候的變化情況是平均升溫之外另一重要問題。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年際暖異常事件(即厄爾尼諾事件)是影響全球極端氣候最重要的驅動因子之一,因此厄爾尼諾事件對氣候影響在變暖環境下如何變化一直是氣候學界關注的重要
今年天氣為何如此“任性”
從年初的雨打春開始,仿佛就預示著2015年天氣的不平常。整個第一季度,北方氣溫如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人們盼望的“四季如春”被過成了“春如四季”,不僅鬧心的秋褲脫了穿、穿了脫,最近北京靈山、河北圍場、康寶及內蒙古中部等地竟然還上演了一幕五月飛雪奇觀。 南方的小伙伴們也是大開眼界。5月5日華南才進
厄爾尼諾助推寨卡疫情蔓延
一項基于流行病學模型開展的新研究19日說,2015年發生的強厄爾尼諾事件助推寨卡疫情在南美大規模暴發。這項研究還預測,美國東南部、中國南部和歐洲南部存在潛在的季節性寨卡傳播風險。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當天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寨卡病毒主要有兩種傳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紋伊
厄爾尼諾或在未來幾月形成
熱帶太平洋中的一個暖水池正在向東移動,如果其到達海平面,則會引發厄爾尼諾現象 那個“小男孩”又要回來了。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氣候預報中心(CPC)于5月10日發布的一項預測結果,厄爾尼諾——熱帶太平洋東部海域周期性的水溫升高現象——很可能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出現。如果足
厄爾尼諾將致APEC會議期間霧霾發生可能性增加
赤道太平洋海水溫度連續上升,厄爾尼諾先兆出現,全球變暖將影響臺風路徑,從而導致霧霾天氣發生概率變大……10月27日,為期3天的APEC氣候研討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開幕,本次APEC氣候研討會以“極端氣候和水文災害管理:科學預報和應急預警”為主題展開,這也是APEC氣候研討會首次在非APEC峰會
深度學習協助預測厄爾尼諾-|《自然》論文
《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Deep learning for multi-year ENSO forecasts報道了一種可以提前一年半預測厄爾尼諾事件的深度學習方法,克服了該領域內長期存在的一項挑戰。用來預測厄爾尼諾現象的CNN預測系統來源: Ham et al. 厄爾尼諾事件發生于太平洋東部和
高溫滾滾襲來,厄爾尼諾將帶來全球變暖新高峰
在剛剛過去的4月,全球多地出現了這個時節史上罕見的高溫天氣,其中尤以亞洲部分地區為典型。有氣象專家認為,此次反常的高溫過程,或與此前沉寂數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回歸有關。一據印度多家媒體報道,該國連續第二年在4月出現連續極端高溫天氣。《印度斯坦時報》報道稱,今年2月~3月,多個邦溫度創新高,4月更是進一
全球變暖背景下ENSO海溫變率將顯著增強
2021年,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評估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未來可能的變化。報告指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降雨變率在21世紀下半葉增強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基于海表溫度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強度如何變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不過,一項最新研究
最新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ENSO海溫變率將顯著增強
2021年,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評估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未來可能的變化。報告指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降雨變率在21世紀下半葉增強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基于海表溫度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強度如何變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不過,一
智能液晶人工氣候箱可將環境條件調節到理想的實驗狀態
? ? 對于種子而言,要研究其生長特性等,一般是需要在理想的環境狀態下,才能夠正確測定的,但是外界的氣候環境變化莫測,理想的環境條件基本上是很難滿足的,雖然近年來借助人工氣候箱可以控制箱體中的溫度、濕度等數據,但是往往也存在一定的誤差,而隨著種子檢驗工作的深入發展,像智能液晶人工氣候箱這樣更
剛脫短袖就供暖,今年冬天冷不冷?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今年秋季以來(9月1日至11月1日),全國平均氣溫15.0℃,較常年同期偏高1.4℃,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 然而,一夜入冬。11月5日北方大部地區的雨雪天氣導致溫度驟降,11月6日零時,北京甚至啟動供暖,朋友圈有人開玩笑:幾乎是剛脫短袖就供暖。那么,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