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溫室氣體的增加,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近幾十年來一直在不斷升高;在全球變暖下,旱澇、酷暑等極端天氣氣候的變化情況是平均升溫之外另一重要問題。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年際暖異常事件(即厄爾尼諾事件)是影響全球極端氣候最重要的驅動因子之一,因此厄爾尼諾事件對氣候影響在變暖環境下如何變化一直是氣候學界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 氣候學界之前一直重點研究厄爾尼諾海溫異常本身在全球變暖下的變化特征及機制,但由于數值模式尚不完善及其物理機制的高度復雜性,一直未取得較明確的預估。近年來,科學家開始轉向研究厄爾尼諾影響全球氣候的中間橋梁:厄爾尼諾引起的熱帶太平洋降水異常在全球變暖下有何變化。在發生厄爾尼諾時,海溫異常會率先引起熱帶太平洋對流降水的變化,通過降水加熱對流層上層,再在大氣波動的作用下將影響傳播到全球。最新的研究表明,未來厄爾尼諾引起的熱帶太平洋降水型很可能增強并東移,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也將發生相應的巨大變化。這一較明確的預估和厄爾尼諾海溫本身......閱讀全文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東北內蒙古出現嚴重夏秋連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災,華北遭受罕見寒潮襲擊……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粵肆虐,“潮”氣逼人。進入4月,廣州錄得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 近年來,極端氣候成為全球氣象主題。本報記者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獲悉,去年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的發
從年初的雨打春開始,仿佛就預示著2015年天氣的不平常。整個第一季度,北方氣溫如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人們盼望的“四季如春”被過成了“春如四季”,不僅鬧心的秋褲脫了穿、穿了脫,最近北京靈山、河北圍場、康寶及內蒙古中部等地竟然還上演了一幕五月飛雪奇觀。 南方的小伙伴們也是大開眼界。5月5日華南才進
8月21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Weakening Atlantic Nino-Pacific connec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溫室氣體增暖背景下大西洋尼諾-太平洋遙相關減弱》)的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今夏高溫或破紀錄 在中國氣象局日前舉行的“直擊天氣――與專家面對面”活動中,專家表示,目前太平洋中東部海洋表面溫度已偏高3攝氏度,即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發生,是否能形成厄爾尼諾事件,還需要繼續關注。有人擔心,受厄爾尼諾影響,北京地區今夏氣溫會異常偏高,并有可能打破歷史紀錄。對此,專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2018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共推薦了24項。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項目進展:該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的爭議愈演愈烈。繼有關國際科學組織發表各種聲明以來,近日(5月7日)美國《科學》雜志又刊登255名美國科學院院士關于“氣候變化與科學公正性”的公開信。 氣候變化的科學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近百年氣候觀測事實證據的完備性、人類活動與自然因子作用的相對大小、氣候模
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為首的國際團隊經過10年的潛心研究,在中太平洋(Ni?o 4區)厄爾尼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了目前全球最長的年分辨率的818年中太海表溫度(SST)變化序列,它對分析未來熱帶太平洋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全球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過去800多年中,最近20余
《自然—氣候變化》 東赤道太平洋表面升溫或導致厄爾尼諾現象加倍產生 《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報告研究了氣候變化對厄爾尼諾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的影響。 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氣候變化現象,其影響已經波及世界范圍。厄爾尼諾極端天氣事件導致全球天氣模式發生混亂,并通過降雨變化影響到生態
氣溫偏低和降水偏大是造成災害天氣的原因 記者:1月10日以來,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和西北地區東部出現建國以來罕見的持續大范圍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矯梅燕說,這是我國氣象記錄上少見的災害性天氣過程,屬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李維京(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對。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熱帶地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區域,該地區的降雨變化不僅影響著世界上40%的人口和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而且對全球水文循環和能量平衡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紀后半葉,隨著全球變暖,北半球熱帶地區的降雨呈下降趨勢,但其原因到底是自然變化(如火山噴發、內部海氣濤動)還是人類活動(如硫酸鹽氣溶膠和溫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8月20日,沈陽軍區16集團軍某旅官兵在大慶市肇源縣蓮花鄉緊急轉移被洪水圍困的群眾。 雖然,強臺風“尤特”剛走,強熱帶風暴“潭美”即將登陸,但這對南方大部地區的干熱天氣影響有限,最需要雨水降溫的江淮地區并沒有受惠。而另一方面,近日來,東北地區的汛情幾乎天天更新,預計黑河至同江段將發生超10年一
劉秦玉教授在指導學生 中國海洋大學八關山氣象觀測站 4月3日晚,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星光璀璨,吸引著全球華人的目光,由鳳凰衛視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14~2015年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此舉行。當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王斌第一個上臺領獎的時候,遠在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師生們為這位19
去年冬天,京津冀地區被霧霾籠罩,重污染天氣頻現,人們至今心有余悸。 今年,從國慶假期的霧霾,到近幾天華北地區多地出現重污染天氣,各界開始對冬季的空氣質量隱隱擔憂。 受到不利氣象條件、采暖等因素影響,冬季往往被認為是霧霾高發期。今年冬季氣象條件會怎樣?霧霾是否會再次籠罩京津冀等地區?應該怎樣應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瞭望東方周刊9月7日報道 “我1989年參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這么集中和頻繁的爆發氣候災害還是第一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對《瞭望東方周刊》說,1998年的洪水固然厲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災害,種類之多,范圍
8月31日,福建長樂潭頭邊防派出所官兵在轄區碼頭幫助漁民轉移船上物品。當日,隨著今年第8號熱帶風暴“南川”的逼近,福建沿海漁民陸續回港避風。宋連春丁一匯 今年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歐一些國家和地區氣候十分異常。 導致這些氣候異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對頻走極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候學家符淙斌 南京大學東南樓,70歲的符淙斌院士的新辦公室簡約而素凈。這幢樓是上世紀50年代建筑學大師楊廷寶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滿眼的花樹在冬日的陽光下,透著江南特有的氣息,冬青、雪松的深綠伴著銀杏樹的深黃,雜著臘梅花初吐的暗香,還有不遠處中國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先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大氣持水能力增加,水分和能量平衡過程發生改變,全球以及區域尺度的水循環將隨之改變,并進一步影響到全球水資源分布和旱澇災害的發生,對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基于形態,完整的水循環包括通量和儲量;基于區域,水循環包括大氣分支和陸面分支。降水、蒸發和淡水通量(即降水
在中國氣象局近日組織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專家表示,監測和預測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很可能將出現一個弱的厄爾尼諾事件,海溫比常年值偏高0.5℃到1℃,這一強度比此前預報的要低。一般情況下,厄爾尼諾發生后,我國冬季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偏高,南方容易出現“暖濕”特征。但是我國氣候還會受
我國科考隊員在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進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慶遭遇62年來單日最大暴雨襲擊。專家分析認為,大氣環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這兩個大的地形時,形成了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發生的氣象條件而導致暴雨產生。專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處于季風和西風帶的交匯處,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氣系統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一、大氣污染風險識別 (一)大氣污染的概念與成因 大氣污染是由空氣中固體、液體或氣體聚集而引起的一種危害人類健康和周圍環境的現象。大氣污染主要由于向空氣中排放了過多污染物,超出了大氣承載力,造成大氣環境污染。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顆粒物、臭氧(O3)和揮發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LED)研究員杜巖近年來致力于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區域的大尺度海洋熱力過程研究,2009年至今與合作者一起在國際SCI期刊《氣候學報》(Journal of Climate)發表論文4篇,對目前印太海區研究熱點提出新觀點。 2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