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理生理及臨床表現
病理生理 可引起腦實質廣泛病變,以大腦皮質、腦干及基底核的病變最為明顯;腦橋、小腦和延髓次之,脊髓病變最輕。其基本病變為: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可見腦膜與腦實質小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圍套式細胞浸潤;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篩狀軟化灶;③局部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膠質小結。部分患者腦水腫嚴重,顱內壓升高或進一步導致腦疝。 鏡下主要表現為變質性炎,包括以下改變: (1) 神經細胞變性壞死:若在變性壞死的神經細胞周圍有增生的少突膠質細圍繞時,稱神經細胞衛星現象;若小膠質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侵入變性壞死的神經細胞內,則稱為噬神經細胞現象。 (2) 軟化灶形成:神經組織發生局灶性壞死液化、形成質地疏松、染色較淡的篩網狀病灶,稱為篩狀軟化灶。 (3) 腦血管改變 :血管擴張充血,管周間隙增寬,常伴有淋巴細胞為主的炎細胞圍繞血管呈袖套狀浸潤。 (4)膠質細胞增生:增生的小膠質細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結節......閱讀全文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理生理及臨床表現
病理生理 可引起腦實質廣泛病變,以大腦皮質、腦干及基底核的病變最為明顯;腦橋、小腦和延髓次之,脊髓病變最輕。其基本病變為: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可見腦膜與腦實質小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圍套式細胞浸潤;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篩狀軟化灶;③局部膠質細胞增生,形成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理生理
可引起腦實質廣泛病變,以大腦皮質、腦干及基底核的病變最為明顯;腦橋、小腦和延髓次之,脊髓病變最輕。其基本病變為: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可見腦膜與腦實質小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圍套式細胞浸潤;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篩狀軟化灶;③局部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膠質小結。部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理生理
可引起腦實質廣泛病變,以大腦皮質、腦干及基底核的病變最為明顯;腦橋、小腦和延髓次之,脊髓病變最輕。其基本病變為: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可見腦膜與腦實質小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圍套式細胞浸潤;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篩狀軟化灶;③局部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膠質小結。部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病學及病理生理
流行病學 一 傳染源 乙腦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與許多動物都可以成為本病的傳染源。人被乙腦病毒感染后,可出現短暫的病毒血癥,但病毒數量少,持續時間段,所以人不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動物中特別是豬的感染率高,仔豬經過一個流行季以后幾乎100%感染,感染后血中病毒數量多,持續時間長,加上豬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病理(二)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二)4、抵抗力?? 乙腦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不大。56℃加熱30分鐘或100℃加熱2分 鐘,均可使 其滅活。但其存活時間又與稀釋劑的種類和稀釋程度有很大關系。例如在以脫脂乳為稀 釋劑時,于30℃放置120小時后還有活存病毒,但如以生理鹽水稀釋,則迅速滅活。 10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10~15天。大多數患者癥狀較輕或呈無癥狀的隱性感染,僅少數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個階段。 1.初期 起病急,體溫急劇上升至39~40℃,伴頭痛、惡心和嘔吐,部分患者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頸項輕度強直,病程1~3天。 2.極期 體溫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表現
一 多發群體 人類普遍易感,成人多數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以3~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據不同報道,發病與隱性感染的比例為1:25-1000。近年來由于兒童和青少年廣泛接種乙腦疫苗,故成人和老人發病相對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較女性多。約在病后一周可出現中和抗體,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表現
一 多發群體 人類普遍易感,成人多數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以3~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據不同報道,發病與隱性感染的比例為1:25-1000。近年來由于兒童和青少年廣泛接種乙腦疫苗,故成人和老人發病相對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較女性多。約在病后一周可出現中和抗體,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 一 多發群體 人類普遍易感,成人多數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以3~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據不同報道,發病與隱性感染的比例為1:25-1000。近年來由于兒童和青少年廣泛接種乙腦疫苗,故成人和老人發病相對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較女性多。約在病后一周可出現中和抗體,它有抗病
森林腦炎的臨床表現及病理生理
臨床表現 普通型患者急起發病,1~2日內達高峰,并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頸和肢體癱瘓和腦膜刺激癥。 輕型患者起病多緩慢,有發熱、頭痛、全身酸痛、耳鳴、食欲不振等前驅癥狀,經3~4天后出現神經系統癥狀。 重型患者起病急驟,突發高熱或過高熱,并有頭痛、惡心、嘔吐、感覺過敏、意識障礙等,迅速出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
本病毒首先(1953年)在日本從患者腦組織中分離獲得,因此稱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所致疾病在日本稱日本乙型腦炎(JBE)。1950年以來,我國對該病進行了大量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研究,為了與甲型腦炎相區別,定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分類
1.輕型:患者的神志始終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無抽搐(個別兒童患者因高熱而驚厥)。體溫在38~39℃之間,多數在1周內恢復,往往依靠腦脊液和血清學檢查確診。 2.普通型: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體溫一般在40℃左右,病程約10天,無后遺癥。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介紹
流行性乙型腦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簡稱乙腦) 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由蚊蟲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乙腦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高,是威脅人群特別是兒童健康的主要傳染病之一。夏秋季為發病高峰季節,流行地區分布與媒介蚊蟲分布密切相關,中國是乙腦高流行區,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免疫
7.免疫乙腦病毒產生堅強的持久免疫力,迄今沒有見到臨床病例在痊愈后第二 次感染發病 的報道。且如上述,乙腦病毒的抗原變異不顯著,尚未發現在免疫保護力方面明顯不同 的型或亞型,這就為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特異性預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應用的乙腦 疫苗有滅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兩種。滅活疫苗的制造方
流行性乙型腦炎診斷(二)
(三)恢復期 極期過后體溫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轉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滯階段”,以后言語、表情、運動及神經反射逐漸恢復正常。部分病人恢復較慢,需1~3個月以上。個別重癥病人表現為低熱、多汗、失語、癱瘓等。但經積極治療,常可在6個月內恢復。 (四)后遺癥期雖經積極治療,部分患者在發
流行性乙型腦炎診斷(一)
流行性乙型腦炎(epidemic enciphalititsB)簡稱乙腦,是由嗜神經的乙腦病毒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性傳染病。經蚊等吸血昆蟲傳播,流行于夏秋季,多發生于兒童,臨床上以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呼吸衰竭及腦膜刺激征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嚴重后遺癥,重癥患者病死率較高。 乙腦于1935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診斷標準
一 多發群體 人類普遍易感,成人多數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以3~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據不同報道,發病與隱性感染的比例為1:25-1000。近年來由于兒童和青少年廣泛接種乙腦疫苗,故成人和老人發病相對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較女性多。約在病后一周可出現中和抗體,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輔助檢查
(一)血象 白細胞總數常在1萬~2萬/mm3,中性粒細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期的少數輕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圍內。 (二)腦脊液 呈無色透明,壓力僅輕度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加,在50~500/mm3,個別可高達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后則單核細胞增多。糖正常或偏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簡介
流行性乙型腦炎季節性發病,7~9月居多,蟲媒傳播。急性起病,表現為高熱、頭痛、抽搐和高顱壓癥狀,可累及大腦、小腦、腦干和脊髓等多個部位。可表現全身中毒癥狀,周圍血白細胞增高,以中性粒細胞居多。腦脊液早期以中性多形核白細胞為主,4~5天后可轉為以淋巴細胞增高為主。發病后2周以后可檢測出特異性抗體。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簡介
簡稱乙腦病毒,屬于蟲媒病毒黃病毒科黃病毒屬。主要癥狀為高熱、頭痛、嘔吐、昏睡、痙攣等。重癥者可周身高燒、抽痙不止、腦水腫、呼吸或循環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留有后遺癥。消滅蚊子孳生地,并撲滅越冬蚊和新生成蚊是預防乙腦的關鍵。豬是乙腦病毒的主要中間宿主和傳染源,在乙腦流行季節前,應對豬進行預防注射,可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簡介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的病原體于1934年在日本發現,故名日本乙型腦炎。1939年我國科學家分離到乙腦病毒,解放后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改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亞洲遠東和東南亞地區,經蚊傳播,多見于夏秋季。臨床上急起發病,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征等,重型患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期的少數輕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圍內。 2.腦脊液 呈無色透明,壓力僅輕度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加。病初2~3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后則單核細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質常輕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內,腦脊液檢查在少數病例可呈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疾病分類
1.輕型:患者的神志始終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無抽搐(個別兒童患者因高熱而驚厥)。體溫在38~39℃之間,多數在1周內恢復,往往依靠腦脊液和血清學檢查確診。 2.普通型: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體溫一般在40℃左右,病程約10天,無后遺癥。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急救措施
(一)高熱的處理 室溫爭取降至30℃以下。高溫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使體溫保持在38~39℃(肛溫)之間。一般可肌注安乃近,成人0.5g,每4~6小時一次,幼兒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過量的退熱藥,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虛脫。 (二)驚厥的處理 可使用鎮靜止痙劑,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診斷標準
一 診斷標準 (一)疑似病例:蚊蟲叮咬季節在乙腦流行地區居住或于發病前25天內曾到過乙腦流行地區,急性起病,發熱、頭痛、嘔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癥狀和體征的病例。 (二)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同時實驗室腦脊液檢測呈非化膿性炎癥改變,顱內壓增高,腦脊液外觀清亮,白細胞增高,多在(50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鑒別診斷
(一)中毒性菌痢:與乙腦流行季節相同,多見于夏秋季,但起病比乙腦更急,多在發病一天內出現高熱、抽搐、休克或昏迷等。乙腦除暴發型外,很少出現休克。可用1%~2%鹽水灌腸,如有膿性或膿血便,即可確診。 (二)化膿性腦膜炎:病情發展迅速,重癥患者在發病1~2天內即進入昏迷,腦膜刺激征顯著,皮膚常有瘀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簡介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簡稱乙腦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原體。呈球狀,核酸為單鏈RNA,外層具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低溫條件下,能自下而上較長時間,在動物、雞胚及組織培養細胞中均能增殖。幼豬是乙腦病毒的主要傳染源和中間宿主,蚊子是乙腦病毒的傳播媒介。當人受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乙腦病毒進入人體,在血管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抗原特性
乙腦病毒抗原性穩定,在同一地區不同年代分離的毒株之間未發現明顯的抗原變異。E糖蛋白上有中和抗原表位和血凝抗原表位,可誘發機體產生中和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在感染與免疫中重要作用。用單克隆抗體做交叉血凝抑制試驗證實E糖蛋白上有與黃病毒屬成員廣泛并叉的屬特異性抗原,也有僅與圣路易、墨里谷、西尼羅腦炎病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診斷介紹
乙腦早期快速診斷通常采集性期患者血清或腦脊液特異性lgM ,也可做RT—PCR檢測標本中的病毒核酸片段,一般6個小時內可初步報告結果。常規血清學試驗,(H1、CF、NT)需取雙份血清,同時做對比試驗,當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比急性期≥ 4倍時,有輔助診斷意義,可用于臨床回顧性診斷。由于乙腦患者病毒血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防治原則
防蚊、滅蚊和易感人群的預防接種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尚無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防蚊、滅蚊和動物接種 通過清除蚊蟲孳生場所,開展宣傳教育,改善環境衛生條件等方式控制蚊蟲等傳播媒介的數量。由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主要是在蚊—豬循環中進行,人是偶發感染宿主。所以在流行季節前,通過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