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消息稱,該院聯合慶北大學成功開發出有效激活體內免疫細胞活性的納米粒子,該納米粒子只對癌細胞進行攻擊,同時提高免疫系統活性。動物實驗表明,該粒子不僅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還可以防止癌癥二次復發。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雜志《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研究結果表明,癌細胞會通過各種方式攻擊人體體內的免疫細胞,并保護自己,癌細胞在自身表面發出“不要攻擊我”的信號,同時激活CD47蛋白質,從而避開免疫細胞的攻擊。通過藥物注入,可在人體內鐵蛋白納米粒子表面上釋放出特定的蛋白質SIRPα,這種蛋白質能夠阻斷癌細胞發出的信號,從而有效攻擊癌細胞。并且,在籠子形態的納米粒子內部注入消滅細胞的誘導劑,提高先天性免疫細胞吞噬功能,得到了具有顯著功能的抗癌治療藥物。 研究還發現,使用靜脈注射方法,也可以高效地將藥物傳遞到癌組織,產生全身性癌細胞特殊的免疫反應。在大鼠動物實驗中發現,將抗癌免......閱讀全文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如今,納米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的關鍵技術之一,其推動了各個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當然納米科技對醫學研究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納米機器人可充當“微型醫生”,解決了醫生用傳統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納米科技在癌癥治療、疫苗開發、HIV治療以及多種疾病的診療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納米療法與
如今,納米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的關鍵技術之一,其推動了各個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當然納米科技對醫學研究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納米機器人可充當“微型醫生”,解決了醫生用傳統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納米科技在癌癥治療、疫苗開發、HIV治療以及多種疾病的診療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納
如今,納米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的關鍵技術之一,其推動了各個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當然納米科技對醫學研究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納米機器人可充當“微型醫生”,解決了醫生用傳統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納米科技在癌癥治療、疫苗開發、HIV治療以及多種疾病的診療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納
如今,納米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的關鍵技術之一,其推動了各個研究領域的迅猛發展,當然納米科技對醫學研究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納米機器人可充當“微型醫生”,解決了醫生用傳統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納米科技在癌癥治療、疫苗開發、HIV治療以及多種疾病的診療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皮膚是人體第一道防御屏障,也是身體最大的器官,包括表皮(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和生發層)及真皮層。生發層內含有黑色素細胞。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皮膚癌,每年全球有超過130,000人被診斷出來。黑色素瘤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如下所述:Nat Commun:黑色素納米顆粒有助于緩解癌癥的惡化 黑
Matthias Stephan博士及其團隊設計的納米顆粒的橫截面,顯示了內部包裝的T細胞編程基因。涂覆顆粒的黃色分子有助于其粘附到T細胞上。橙色聚合物有助于將基因捆綁并攜帶到細胞核中。 近日,《Nature》子刊發文,美國西雅圖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開發出一種可生物降解的納米顆粒,能在體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圖片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5月7日,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和中國化學會(CCS)主辦的2017 年國際分析科學大會(ICAS 2017)光譜分析分會場的報告繼續進行。分析測試百科網注意到,本屆光譜分析分會場的報告從數量上來說,主體為拉曼及相關技術。光譜分析分會場主持人,韓國漢
據世衛組織2013最新報告,乳腺癌的發病率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屬于高位穩定的狀態。全球年發病新增乳腺癌患者在130萬左右,死亡率在歐美國家占到女性的16%,發病率和死亡率占女性第一位。對于我國來說,乳腺癌局勢也不容樂觀。乳腺癌已居我國女性惡性腫瘤之首,且近年發病呈年輕化,發病率每年遞增約 3%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癥療法耐受研究上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Science Immunology 【1】Science子刊突破!中國科學家開發抗體納米顆粒破解腫瘤免疫耐受難題! doi:10.1126/sciimmunol.aau6584 利用抗體對
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在Cell Reports雜志上發表文章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抑制劑分子,這種特殊分子藥物能夠對PTEN缺失的癌細胞產生一定的細胞毒性作用相關研究或為未來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癥的潛在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來,全球從事癌癥研究的科學家們相繼發現多種抗癌靶點,與此同時研究者
世衛組織最新公布數據表明,全球每年880萬人死于癌癥,占全球每年死亡總人數近六分之一。每年1400多萬新發癌癥病例,預計到2030年將增加到2100多萬。癌癥治療始終是醫學上的一個難題,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在研究癌癥診斷途徑、開發治療和預防癌癥新型方法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及多
盡管安全性一度遭到質疑,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基因測試新技術 新概念造影劑“納米MRI燈” 巴西轉基因大豆 記錄DNA數據 具隱身效果的膜材料(模擬效果圖) 耐水性超薄太陽能電池 美 國 基因編輯技術火熱 干細胞研究獲突破 美科學家開展了該國首個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與癌癥轉移相關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 圖片來源:Wellcome Collection 【1】Nat Cell Biol:乳腺癌細胞或能轉變其代謝策略來發生轉移 doi:10.1038/s41556-020-0477-0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
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報告稱,他們發現卵巢癌關閉了作為對抗致命癌癥第一道防線的免疫系統細胞。一種修復這些細胞抗病能力的治療方法有可能提供了一個攻擊這種癌癥的強大新策略。每年有1.4萬多名婦女因卵巢癌而喪命。 在6月11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研究人員發現卵巢癌開啟了樹突狀細胞中
近年來納米技術變得越來越火,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各種疾病的診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腫瘤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免疫學疾病的干預、疫苗運輸及增效等。在此,小編為大家盤點了納米技術如何助力各種疾病的免疫療法。 【1】Nano Res:納米金顆粒可明顯增強細胞因子抗癌療法的效力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很多研究中都利用納米顆粒來進行疾病的治療和診斷等,比如有研究人員就利用納米顆粒開發出了能檢測胰腺癌的新型生物傳感器;那么近期納米顆粒還在哪些方面推動了醫學研究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Nat Biotechnol:重磅!科學家開發出能攜帶CRI
兩位英國物理學家通過一種簡單的方法從石墨中分離出單層石墨,即石墨烯,并因此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石墨烯是由二維單層碳原子組成的六角晶格物質,是世界上最薄、最好的導電和導熱材料,是人類已知強度最高的物質,具備極高的透光性和柔韌性。正因為這些優異的性能使之贏得了“最完美材料”的美譽,許多人
噴霧“噴一噴”,就能阻止癌癥復發? 這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華人學者顧臻團隊帶來的最新成果。 在12月10日發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雜志上的新研究中,科學家們描述了一種“噴霧凝膠”(spray gel)技術。 動物試驗表明,這一新技術不僅能抑制術后腫瘤復發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納米級藥物有望成為一種精確打擊腫瘤細胞的導彈級藥物。那么納米藥物怎么找到腫瘤細胞?又如何分清敵我,辨別哪些是腫瘤細胞,哪些是正常細胞的呢?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我國在納米藥物研究領域取得成果的團隊成員———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偉、博士研究生唐寧和研究
1. Nature Photonics:光學鑷子聲子激光器 聲子激光器是普遍存在的光學激光器的類似物,并且其已經在各種環境中實現。然而,對于介觀懸浮光機械系統還沒有相關報道,并且這些系統正在成為量子力學和重力的基本測試的重要平臺,以及發展為機械運動耦合到電子自旋和電荷的傳感模式。受到Arthu
2019年8月5日,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Immunization with mannosylated nanovaccines and inhibition of the immune-suppressing microenvironment
腫瘤具有高死亡率、高轉移率和高復發率,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診斷腫瘤的傳統方法有病理組織活檢、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B 超、X 線胸片、內鏡檢查等。這些檢查對于腫瘤早期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2019年8月Nature子刊的亮點研究,分享給大家一起學習進步,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 【1】Nat Commun:重復精液暴露促進宿主對HIV感染產生抵抗力,只是誰敢嘗試呢? DOI:10.1038/s41467-019-11814-5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精液僅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