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的病因分析相關介紹
概述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acute infectious polyneuritis)又稱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acute polyradiculoneuritis)或Guillain-Barre綜合征。主要損害多數脊神經根和周圍神經,也常累及顱神經,是多發性神經炎中一種特殊類型。 病因及病理 病因未明,多數病人發病前幾天至幾周有上呼吸道腸道感染癥狀,或繼發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之后,故本病疑為與病毒感染有關,但至今未分離出病毒。另外認為本病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因感染后引起免疫障礙而發病。也有報導注射疫苗后發病。也有認為本病非單一病因所致,而是多種病因,甚至包括中毒所引起的一種綜合征。 主要病理改變的部位在脊神經根(尤以前根為多見且明顯)、神經節和周圍神經,偶可累及脊髓。病理變化為水腫、充血、局部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神經纖維出現節段性脫髓鞘和軸突變性。......閱讀全文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的病因分析相關介紹
概述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acute infectious polyneuritis)又稱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acute polyradiculoneuritis)或Guillain-Barre綜合征。主要損害多數脊神經根和周圍神經,也常累及顱神經,是多發性神經炎中一種特殊類型。 病
關于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治療介紹
一、急性期 (一)脫水及改善微循環:一般先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250ml靜滴,2次/日,7~10次。為一療程,以減輕受損神經組織的水腫、腫張、改善其血循環和缺氧狀態。同時配合應用改善微循環的藥物(706代血漿或低分子右旋糖酐)、10~14次為一療程。 (二)激素治療:輕癥可口服強的松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的實驗室檢查介紹
(一)腦脊液:腦脊液的蛋白一細胞分離(即蛋白含量增高而白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增加)為本病的典型癥狀之一。蛋白含量一般在0.5~2g/L不等,常在發病后7-10天開始升高,4~5周后達最高峰,6~8周后逐漸下降,也有少數病人肢體癱瘓恢復后,腦脊液蛋白含量仍偏高。但有些病人則腦脊液蛋白含量始終正常。故腦
多發性神經炎的病因分析
多發性末梢神經炎是由多種原因如中毒、營養代謝障礙、感染、過敏、變態反應等引起的多發性末梢神經損害的總稱。臨床主要表現為肢體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1.中毒 如鉛、砷、汞、磷等重金屬,呋喃西林類、異煙肼、鏈霉素、苯妥英鈉、卡馬西平、長春新堿等藥物以及有機磷農藥等有機化合物。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的臨床表現
一、運動障礙 (一)肢體癱瘓:四肢呈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且常自下肢開始,逐漸波及雙上肢,也可從一側到另一側。通常在1至2周內病情發展至最高峰,以后趨于穩定,四肢無力常從遠端向近端發展,或自近端開始向遠端發展。四肢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腹壁、提睪反射多正常。少數可因錐體束受累而出現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的病程和預后
本病雖較嚴重,經過及時而正確的救治,一般預后仍較良好。急性期后,輕者多在數月至1年內完全恢復,或殘留肢體力弱、指趾活動不靈,足下垂和肌萎縮等某些遺癥;重者可在數年內才逐漸恢復。病死率約為20%,多死于呼吸肌麻痹或合并延髓麻痹、肺部感染、心肌損害和循環衰竭等。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①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前常有感染史; ②四肢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包括顱神經); ③感覺障礙輕微或缺如; ④部分患者有呼吸肌麻痹; ⑤多數腦脊液有蛋白一細胞分離現象。 尚須與下列疾病鑒別。 一、脊髓灰質炎: 起病時多有發熱,肌肉癱瘓多為節段性且較局限,可不對稱,無
多發性神經炎的病因
多發性神經炎有無同形反應、瘙癢、關節疼痛、發熱等。檢查病損分布是否對稱,是否伸側較重,有無紅斑、丘疹、膿皰、銀白色鱗屑、色素沉著、色素減退,指甲有無點狀陷窩、增厚,頭發是否聚成束狀,有無粘膜損害、關節損害、體溫上升等。根據來源可分為: 1、心源性:占多發性神經炎的60%-75%,常見病因為慢性
急性喉炎的病因分析介紹
1、全身因素 煙酒刺激、受涼、疲勞致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易誘發本病。本病多與感冒相關,通常先有病毒入侵,繼發細菌感染。常見的致病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常見的致病細菌包括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球菌等。 2、職業因素 吸入過多的生產性粉塵、有害氣體
末梢神經炎的病因分析
1.中毒 如鉛、砷、汞、磷等重金屬,呋喃西林類、異煙肼、鏈霉素、苯妥英鈉、卡馬西平、長春新堿等藥物以及有機磷農藥等有機化合物。 2.營養代謝障礙 如B族維生素缺乏、糖尿病、尿毒癥、慢性消化道疾病、妊娠等。 3.感染 常伴發或繼發于各種急性和慢性感染,如痢疾、結核、傳染性肝炎、傷寒、腮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