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手術期醫學領域的9大頂級研究在以下方面提供了重要數據,包括圍手術期心臟醫學、圍手術期β受體阻滯劑、圍手術期肺部醫學、靜脈血栓栓塞預防、和圍手術期藥物治療。研究者在ACP發布會上表示:“在選擇9篇精彩文章時,我們使用了與內科醫生、改變事件的潛能和證據強度臨床相關性預先設定的標準,優先選擇回答圍手術期治療重要問題的實踐指南和Meta分析”. 這些研究的摘要刊登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有關內科學實踐的年度最重要研究摘要”欄目。 1.評估圍手術期心臟風險的運算方法應用于決定是否有必要行心臟應激試驗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會(AHA)指南同樣也回答了圍手術期風險評估、心血管試驗、外科手術時的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后外科手術的時間、有風險或手心血管疾病影響的非心臟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監測。研究者寫道:“提......閱讀全文
代謝手術是通過外科手術改建患者胃腸道解剖結構,以減輕患者體質量、改善患者代謝紊亂及長期健康狀況的一種手術類型。其適應癥是肥胖或存在相關合并癥,如2型糖尿病、高血壓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1]。行代謝手術患者術前常存在營養問題,手術改變了患者消化道解剖結構及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生理過程,進一步增加了其營
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作為一種多侵犯大動脈、中動脈的全身慢性血管疾病,常造成患者頸動脈及冠狀動脈的聯合病變。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合并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常見的問題;而目前針對此類患者的外科干預方案主要有,對兩者同期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冠
圍手術期嚴重出血須考慮輸注同種異體紅細胞時,目前存在血液供不應求的社會問題,這在我國極為嚴重,我們常用“血荒”一詞來形容這種現象。同樣重要的是,同種異體紅細胞的輸注還帶來以下醫療問題:1輸血錯誤,多是人為失誤,如ABO血型的錯誤輸血;2輸血反應,表現為各種各樣的急性和遲發性不良反應;3傳播輸血相關傳
據統計,全球年累計非心臟手術病例逾2億,其中,約一半患者年齡超過45歲且存在心梗等心肌損傷的發生風險[1,2];此外,每年約有75萬例非心臟手術患者因心肌缺血發生術后30天內死亡事件[3]。如何預防因心血管事件導致的非心臟手術患者圍術期并發癥和不良預后是當前臨床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天津醫
頸動脈狹窄是導致腦卒中的常見病因之一,早在上世紀 50 年**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已被視作治療頸動脈狹窄、預防卒中的有效方法,但在我國開展較晚,因此,組織制定中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指導規范,其目的在于規范、科學的開展手術,并幫助
非那雄胺是臨床上使用的第一個能明顯減少DHT的5α-還原酶抑制劑,所以廣泛被應用于前列腺增生的治療。是目前惟一批準臨床應用的5α-還原酶抑制劑。非那雄胺常用劑量為每日服用5mg,可抑制睪酮轉化為雙氫睪酮。服用非那雄胺后,不可能使體內的DHT含量降至去睪的水平,因為血循環中的睪酮,一部分可被存在于皮膚
營養不良是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有數據表明,在我國,胃癌、腸癌和胰腺癌中,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可高達70%至80%。約有22%的病人直接死于營養不良。營養不良不僅影響腫瘤治療的臨床決策,還會影響患者的臨床結局。圖片來源于網絡 營養治療會不會促進腫瘤生長? 腫瘤細胞是一種生長迅速的細胞,需
關于圍手術期患者輸血對預后影響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但是很多問題,尤其是涉及到相關的心血管風險,尚不明確。今年6月英國醫學雜志(BMJ)發表了一篇述評,對目前關于圍手術期輸血的不同看法進行了點評,并建議臨床醫生對此需慎重對待。 Memtsoudis 教授指出,盡管
圍手術期由于術前疾病本身引起的病理生理變化或手術操作引起失血,當出現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和(或)血液成分明顯變化時,輸血治療十分重要,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或有利于病人術后恢復.盡管血液成分的安全性不斷提高,圍手術期輸血仍然存在許多風險和不良反應.而且血液資源有限,血源短缺時有發生.如何提高輸血安全性和選擇
臨床上多種因素包括創傷、炎癥反應、凝血因子消耗、纖溶異常、血液稀釋、應用抗凝藥物、低體溫等常影響圍手術期病人的出凝血功能,導致臨床難以控制的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繼發器官功能障礙的發生,嚴重影響圍手術期病人的預后。正確識別不同類型的出凝血功能障礙并給予積極的治療,對圍手術期病人的管理至關重要。普通外科常
心房顫動(以下簡稱“房顫”)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生率約為1%——2%,并且其在未來40年內的患病率預計將增加5倍以上。房顫患者的卒中發生風險比非房顫患者高出5倍。大約90%的卒中為缺血性卒中,而所有缺血性卒中有15%——20%與房顫有關。在房顫患者所檢測到的血栓中,超過90%位于左心耳
近期在線發表于《柳葉刀》的一項研究表明,術前輸血能降低鐮狀細胞病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目前對于術前輸血能否給鐮狀細胞病患者帶來獲益尚無統一的意見。由于圍手術期并發癥常見于鐮狀細胞患者,英國Guy’s and St Thomas醫院的Jo Howard博士等評估選擇術前輸血患者的其圍手術期并發癥發
婦女陰道和宮頸內存在大量細菌,58%為需氧菌,42%為厭氧菌,還可能由真菌、原蟲及病毒構成動態的陰道生態微環境。剖宮產是在嚴格消毒及無菌操作基礎上進行的,但仍存在著諸多感染的高危因素,故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就顯得尤為重要。 剖宮產圍手術
法國麻醉和重癥監護醫學協會(SFAR)發布了關于術后疼痛護理的專家指南。這是自1997年“術后疼痛共識會議”和2008年“專家指南”以來,對現有指南進行完善或修改。 專家分析了以前指南中未處理的問題,或根據已發表文獻中的新數據修改指南。所采用的方法始總是評分法,保證了工作的嚴密性。關于評估圍手術
圍手術期抗凝治療是一種常見的且需要考慮患者、手術和擴大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排列的情況。術前評估必須解決的是:與圍手術期出血風險相平衡的栓塞事件的風險。手術操作可以分為通常不需要完全撤銷抗凝治療的低出血風險,以及一些與中等或高出血風險相關的操作。如果接受華法林的患者需要中斷抗凝,必需考慮的是簡單地阻斷抗
約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嚴重狹窄或閉塞所致,這類疾病可統稱為顱內大血管閉塞性疾病(LAOD),其卒中年復發風險為3.6%~22.0%,在存在血流動力學障礙的患者,年卒中風險更高。 為了指導非急性期顱內大動脈閉塞的管理及血管內治療,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組織領域內專家撰寫了《
左心耳閉合或切除后的潛在后果 心律失常 最近的研究顯示,左心耳可成為誘發陣發性房顫發作的部位之一,同時也是持續性房顫反復出現的驅動因素。因此,消除左心耳心電活動可以改善導管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房顫的結果。
一、 紅細胞(>14歲的成人標準)內科:Hb<60g/L或Hct<0.20,慢性貧血患者Hb<70g/L或Hct<0.22,急性貧血患者Hb70~100g/,伴有:心肺代償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機、>70歲高齡);代謝率增高(高熱、嚴重感染);嚴重缺氧(
消化性潰瘍病曾經是胃手術的最常見適應癥,但現在很少需要手術治療。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強效制酸劑的開發以及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可以消除大多數潰瘍復發的認識,基本上消除了對擇期手術的需求。然而,與消化性潰瘍病相關的并發癥繼續發生,包括出血,穿孔和胃出口梗阻。對手術治療的理解仍然很重要,因為手術是這些危及
1.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拔牙的風險及防治 由于大氣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等原因,使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慢阻肺”)、支氣管哮喘、肺癌、肺部彌散性間質纖維化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發病率有增無減。此類患者拔牙時應注意風險評估及防治。 1.1慢阻肺患者拔牙的風險及防治 慢阻肺是以氣流阻塞、肺功能持續減退
2006年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發布了“圍手術期輸血和輔助治療指南”(Anesthesiology 2006,105:198,以下簡稱指南)。該指南是繼1995年版指南發表10年來的第一次修訂,值得認真閱讀與參考。  
每年的歲末年初,Nature Reviews系列雜志都會邀請幾十位相關領域的大牛撰寫一系列年度綜述文章,回顧過去一年的進展,對新的一年提出展望。溫故而知新,對于沒空去研讀每一篇綜述的我們而言,這無疑是一項大福利。 在腫瘤領域,今年的回顧文章涉及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胃癌、前列腺癌、轉移性腎癌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具有鎮靜、鎮痛、抗焦慮和抑制交感神經活性等藥理作用,相較于同類型藥物可樂定,DEX有更高的選擇性和內在活性;由于其對呼吸抑制輕微,并能維持非快速動眼睡眠,且便于喚醒,因此常被用于圍術期鎮靜。 同時,DEX還具有抗快速心律失常、抗缺血再灌注損傷
3. 輸血不良反應隨著無菌無熱原技術的提高和一次性輸血器材的應用,過去常見的由熱原引起的發熱反應及細菌引起的污染反應等非免疫性輸血反應已較少見,而免疫性輸血反應如由白細胞抗體引起的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相對增加.除了最常提到的輸血反應,病毒傳播及電解質紊亂以外,輸血亦與手術預后不良,感染風險增加,腫瘤再發
據7月16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一則研究披露,在一項包括了超過48萬名接受了選擇性非心臟外科手術患者的分析中,中風病史與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風險的增加有關,尤其是當中風與手術間所度過的時間不到9個月時。 與那些心臟病發作及支架置入時間較為遙遠的患者相比,對最近有心臟病發作或支架置入
秋高氣爽的一個周末下午,我正在家中看書,忽然聽到鄰居李阿姨家傳出陣陣笑聲,我猜想一定是孩子們又回家看望父母了。半年前,李阿姨被醫院診斷為直腸癌,全家籠罩在一片陰影之中,家中已經很久沒有笑聲了。回想起那時,她女兒眼淚汪汪地向我咨詢術中輸血的事宜,對比現在術后恢復神采奕奕的李阿姨,我由衷祝福這重新找回幸
??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作為中到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的治療方式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圍手術期的血栓栓塞事件,作為CAS的嚴重并發癥,可導 致患者圍手術期致殘甚至死亡。有學者將頸動脈支架內血栓形成分為早期(≤30d)、晚期(>30d)及極晚期
紅細胞輸注 大部分紅細胞(red blood cells)制品是由全血去除部分血漿制備而成。從200ml全血制備的各種紅細胞制品為一個單位。因其紅細胞的含量相同,一個單位的懸浮紅細胞和一個單位的全血具有相同的攜氧能力,但紅細胞制品引起循環超負荷的的風險較小。紅細胞輸注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8年第7期刊登了一篇“婦科圍手術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預防”[1],文中詳細闡述了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基本狀況、基本預防措施及在臨床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很有使用價值,在此解讀一下:一、基本情況:1、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兩種情況,
罹患糖尿病、甲亢等一些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患者,可能由于其他的疾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這些本身存在的疾病在手術前需要進行嚴格地控制,以達到能進行手術和麻醉的要求,以利于患者安全地渡過圍手術期。下面對一些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在這方面的治療做一個簡單的總結:糖尿病患者的術前控制圍術期過程中,需要對糖尿病并發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