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Manmohan Singh。圖片來源:Eric Miller/World Economic Forum 印度宣布的火星項目處女秀并沒有讓該國的科學家們感到歡欣鼓舞,他們無不對一份新的政府預算方案中提及的研究開支增幅感到失望。 3月16日,由財政部長Pranab Mukherjee提交給印度議會的年度預算草案要求將科學工作預算在2012年至2013年平均提高約5%——這一數字少于許多科學家的預期。 班加羅爾市印度科學院院長、物理學家Ajay K. Sood表示,“這并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種增長趕不上通貨膨脹的水平,后者以約10%的速度增加。 總理Manmohan Singh在今年早些時候表示,印度需要在未來的5年中,將在科學研究上的投入翻一番,達到國內生產總值份額的2%,而這也提升了印度科學界部分認識的預期。 然而新的預算表明,就目前來看,政府的開支僅能朝著達成這一目標取得有限的......閱讀全文
按順時針從左上開始Surani、Charles Platt、Vidyasagar、Kulkarni 和 Srinivasa Varadhan 為了改變傳統的內向型科學文化,印度近日表示將熱烈歡迎海外高端人才到來,以便通過吸引國外優秀科學家,推動本國研究發展。 在3年中,5位科學
這幾天“LIGO實驗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占滿了各大媒體及移動信息平臺。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又一個里程碑。細看下來,美國科學家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歐洲科學家成績斐然但運氣不佳,日本科學家緊隨其后,印度科學家也有一席之地,未來可能在全球引力波探測網絡中占有一席之地。反之,中國科學家雖有少量參
1月13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登一篇題為《大學經費削減意味著科學遠未安全》(University cuts show science is far from saved)的文章,就目前大學經費在逐漸減少的普遍現象進行了分析。以下為文章概要: 大學面臨著正在凸顯的危機。政府在節省研究開
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各國提高國家競爭力的路徑選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后發國家,要想在全球創新競賽中搶占優勢,就必須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創新政策,以提高其創新能力。迄今為止,已有三十多個國家正式發布了國家創新戰略,至少二十多個已經建立了國家創新機構。2007年尤其是2010年以來,
制圖:Dom McKenzie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很難找到像學術出版一樣匪夷所思的行業:無數科研人員為之免費供稿、審稿,卻還要花錢看論文;來自政府資助的科研經費沒有讓科研人員成為高收入群體,卻給出版商帶來勝過蘋果、谷歌的收益率;訂閱費用壓得預算喘不過氣,高校卻不敢不買;同類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競爭激烈,收
一場因“開放獲取”引發的“學術戰爭”已經爆發。 過去兩年,由700家德國學術機構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先后向國際學術出版商存續了上百年的付費訂閱模式發起沖擊。 “開放獲取”(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又譯作開放存取),意味著研究文獻免
美國科研界兩知名人物分別撰文,表達自己觀點 1月6日,《紐約時報》曾刊登文章——《對抗趨勢:中國吸引海外科學家歸國》,分析了海外華人科學家歸國現象(《紐約時報》刊文關注華人科學家“海歸”現象),引發諸多關注。 1月12日,《紐約時報》再次刊登相關文章——《如何阻止美國的科學人才流失》
由于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在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這一大型國際科研合作計劃正式開始核聚變試驗的時間將推遲到2026年,這是ITER理事會最新披露的消息,并由此在德國引發對該計劃新的爭議。 由歐盟、中國、韓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美國七方參加的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
現在,是時候停下來考慮粒子物理學接下來應如何發展的問題了。 Nigel Lockyer呼吁在全球范圍內協調下一代的粒子物理科研項目。 2013年是粒子物理學的分水嶺。對希格斯玻色子長達幾十年的探索基本完成。希格斯粒子預測獲得諾貝爾獎所引起的熱潮尚未退去,粒子物理界對此深感滿意。現在,是時
中國希望在策略上進行調整,從而吸引一些世界頂級科學家到該國進行研究,并開展研發方面的國際合作。 相比于在國際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中國更愿意將科學家和工程師派往海外學習。但隨著中國把越來越多的重點放在一些科研領域的突破上,例如干細胞研究、材料科學、超級計算機、基因工程學、高能物理和空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8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380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
中國參與建設的國際30米光學—紅外望遠鏡(TMT)項目國際理事會會議10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會上,由美、加、日、中等合租各方科學家和機構負責人組成的理事會,就TMT項目開工建設的一系列重要事項進行了討論和決策,初步計劃于2014年4月至7月開工建設。 據TMT項目經理Gary H
上周一,一項腦成像研究結束了自己的眾籌活動,他們募集到近8萬美元,這筆資金將幫助他們首次推出麻醉劑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SD)對人體大腦影響的磁共振你圖像。伯克利基金(The Beckley Foundation)總部設在英國,是一家公益信托公司,他們不僅希望提升人們對精神藥物的注意,也從事相關研
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是發現青蒿素的女科學家屠呦呦。 來源:《自然》雜志官網 今日視點 “女性撐起半邊天”,這是上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的口號,強調了女性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與男性平等的地位。但實際情況并不盡如人意。 全球最著名的科學雜志《自然》對中國在科學領域的性別差距,以及采取的措
2007年是歐盟解決制憲危機,一體化建設走出低谷,經濟社會改革步伐加快,經濟保持平穩,主要大國(德國、法國、英國)領導人更替。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入盟,對外積極進取,謀求發揮全球性作用的重要一年;是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7)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計劃的開局之年;是歐盟大力開展能源、氣變外交,力圖借此打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制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并在4個月后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
對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來說,生活并不容易。他們必須忍受不確定的未來,去競爭科研經費,還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做好為工作頻繁搬家的準備。 科學家們在本文里與我們分享了他們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挫折、掙扎、挑戰,當然還有快樂。 2018年,美國聯邦預算定稿時,詹妮弗·哈丁(Jennifer H
■ 到202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是我國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歷史宣示,體現了強大的道路自信和時代擔當。 ■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五大優勢
動蕩的政治變革將在新的一年塑造科學的進程。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領導的政府預計將繼續致力于廢除基于科學的環境法規。英國離開歐盟的決定已在研究資助和科學家遷移方面引發了難以解決的問題。中國立志成為科學和經濟領導者的決心肯定會影響研究將以何種方式以及在何處開展。隨著這些大趨勢展現出來,《科學》雜志預
1942年12月2日,美國芝加哥大學足球場西看臺下的一個室內網球場里,費米領導他的團隊成功完成了第一座原子核反應堆的首次自持鏈式反應實驗。此時的他,可能并沒有想到,人類會由此出發,在探索利用核能技術提供日常能源的道路上走得那么遠。 1954年,蘇聯建成電功率為5000千瓦的
歐洲聯營環形托卡馬克裝置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希望在未來,核聚變技術能給人類帶來無限且廉價清潔的電力。但截止目前為止,可控核聚變的實現似乎還是舉步維艱、遙遙無期。 英國卡拉姆(Culham)聚變能研究中心首席教授史蒂夫?考利(Steve Cow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