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赴南海海山區作業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今天凌晨5點,在福建廈門錨地避風的“蛟龍”號再次起航,前往南海海山區作業。 據悉,“蛟龍”號預計26日下午抵達預定作業海區,具體下潛時間將視海況而定。屆時,“蛟龍”號將繼續搭載科學家下潛,進行海底實際觀察、取樣和海底地形調查等。 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表示,此次作業目標是南海海山區一座小的死火山。除常規試驗外,科學家將通過“蛟龍”號采集火山巖石等海底地質樣品,并對海底火山地形和生物群落進行觀測研究。該火山將成為了解我國南海基底地質的一個“窗口”。 據了解,6月17日至20日,“蛟龍”號連續4天下潛4次,并分別搭載了周懷陽、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邱建文和同濟大學副教授楊群慧3位科學家下潛,完成了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將近一半的下潛任務。 ......閱讀全文
“蛟龍號”又有新發現
4月5日傍晚,“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停靠海南三亞鳳凰島碼頭,標志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即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自2月6日青島起航以來,歷時59天,航行10274海里,本航段共計18家單位94人參航,“蛟龍號”累計安全下潛1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凱旋
本報青島7月16日訊(記者廖洋攝影報道)今天,搭載中國自主研發的“蛟龍”號深潛器的“向陽紅09”船順利抵達青島。 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介紹,“向陽紅09”船6月3日自江蘇江陰起航奔赴馬里亞納海溝執行海試任務,為期44天。“蛟龍”號共完成
“蛟龍”號成功回收采水器
? 記者從“向陽紅09”船獲悉,當地時間5月25日,“蛟龍”號首次完成了一項從未嘗試過的任務——成功回收2016年中國大洋37航次下潛中布放的保壓采水器。這是世界上同類型潛水器首次時隔一年在6000米以下深海完成科學儀器定點布放與回收。這次作業也證明了“蛟龍”號在大深度定點作業的
“蛟龍”號首潛海底熱液區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潛,這是我國載人潛水器首次到海底熱液區下潛作業。 海底熱液區由海底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帶噴出的高溫液體形成,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其中的熱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一種海底礦藏。海底熱液區是“蛟龍”號從未去過的特殊海底地形,生物環境和地形比之前考察的多
“蛟龍”號將進行錳結核勘探
記者7月27日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搭載著“蛟龍”號的“向陽紅09”船已從第三備選區抵達300多海里外的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按照計劃將于28日凌晨擇機下海,具體時間需由現場指揮部根據當時天氣、船體狀況確定。 該合同區為“蛟龍”號沖擊5000米深度的首選海域。7月16日抵達東北太平洋多
“蛟龍”號赴南海海山區作業
? ???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今天凌晨5點,在福建廈門錨地避風的“蛟龍”號再次起航,前往南海海山區作業。 據悉,“蛟龍”號預計26日下午抵達預定作業海區,具體下潛時間將視海況而定。屆時,“蛟龍”號將繼續搭載科學家下潛,進行海底實際觀察、取樣和海底地形調查等。 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表示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起航
6月10日,載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在江陰起航。 記者6月10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10日上午,“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江蘇省江陰市蘇南國際碼頭起航,奔赴南海和太平洋執行為期103天的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與以往的海試不同,除潛航員外,
“蛟龍”號明年將7000米級海試
記者從26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海洋工作會議上獲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將在2012年組織實施。 據介紹,2012年,在我國海洋科技發展方面,將切實提高極地和大洋科學考察能力和水平,組織好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和第5次北極考察。積極開展資源調查和環境評價,加大在多金屬硫化物勘探
“蛟龍”號印度洋首潛收獲多
12月24日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晚完成了在印度洋的首次下潛,整個過程耗時約10小時,取得了大量海底熱液區生物和巖石樣品。 “蛟龍”號本次下潛獲取貽貝49個、海螺2個、海葵3個、茗荷8個、蟹1只及珊瑚等大量熱液區及附近區域生物,獲取玄武巖等巖石樣品共17.4千克。 記者在“蛟龍”號拍
“蛟龍”號探尋海底世界發現多種新生物
72次下潛作業中拍攝的海葵和寄居蟹第64次下潛作業中拍攝的耳狀章魚第65次下潛作業中拍攝的柳珊瑚第72次下潛作業中拍攝的透明海綿 ????? 圖片均由國家海洋局大洋協會提供。(原標題:《“蛟龍”眼中的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