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期關于癌癥的特刊,主要將焦點放在了癌癥轉移上,其中包含了兩篇綜述文章(Reviews),兩篇觀點文章(Perspectives),一篇評論文章(editorial)和一篇新聞故事(news story)。 上接:多篇Science文章:聚焦癌癥轉移 由Erinn Rankin和Amato Giaccia撰寫的第二篇綜述文章,概述了圍繞缺氧在促進轉移級聯反應多個步驟中所起作用展開的研究。臨床上,缺氧和缺氧誘導轉錄因子(HIF)表達常常與遠端轉移增強及不良預后相關(復旦大學Hepatology癌癥研究新發現 )。癌細胞可以利用HIF驅動的缺氧信號通路來適應它們在轉移過程中遭遇的不同環境。癌細胞還利用HIF信號操控周圍的免疫細胞,滿足腫瘤的利益。此外,癌細胞還利用HIF來幫助在諸如骨骼一類的轉移位點構建“轉移友好”微環境。作者們還討論了近期發現的一種受體酪氨酸激酶AXL,它是H......閱讀全文
來自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出,Nfib通過廣泛提高染色質的可接近性促進了癌癥轉移。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6月30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遺傳系助理教授William J. Greenleaf,及遺傳學系與病理學系助理教授Monte M. Winslow博士是這項研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CRISPR作為基因編輯領域的明星技術儼然已經成了眾多突破研究的“得力助手”。從技術改良、疾病治療到作物改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離不開這項才進入科研領域短短幾年的技術。張鋒、胚胎編輯、George Church等熱詞讓CRISPR在2015年“屢次刷屏”。 筆者從去年開始關注CRISPR技術,
本周回顧,GSP和GMP認證費自4月1日起全部取消,藥明康德已正式啟動A股IPO流程,默克/輝瑞PD-L1抗體獲FDA批準,FDA批準十年來首個帕金森病新藥,GEN網站公布2017年最具吸引力的生物制藥公司收購標的TOP10,Nature驚人發現肺的新功能——造血,利用智能手機就能檢測精子質量…
最新一期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期關于癌癥的特刊,主要將焦點放在了癌癥轉移上,其中包含了兩篇綜述文章(Reviews),兩篇觀點文章(Perspectives),一篇評論文章(editorial)和一篇新聞故事(news story)。 這些文章重點介紹了在了解癌細胞擴散機制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3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三分之二的致癌突變歸因于隨機DNA復制錯誤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基梅爾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提供證據證實隨機的不可預測的DNA復制“錯誤”導致將近三分之
2013年10月,Richard Young收到了一封措辭禮貌,但態度強硬的郵件。寄信人是“調查癌癥生物學領域近期一些論文可重復性的研究者團隊”中的一員。Young是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學家,他于2012年在《細胞》(C
2013年10月,Richard Young收到了一封措辭禮貌,但態度強硬的郵件。寄信人是“調查癌癥生物學領域近期一些論文可重復性的研究者團隊”中的一員。Young是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學家,他于2012年在《細胞》(C
這一周8月3日,韓春雨,撤稿了!Science封面顛覆認知!破解世紀之謎:首次揭秘人類活細胞中的DNA結構;打破常識!每周飲酒3到4次,降低糖尿病風險;國內首個宮頸癌疫苗正式上市!各社區醫院可提供接種;專訪胡光輝博士:首個DNA APP Store上線,或顛覆傳統健康管理模式……更多資訊,請跟隨
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癥免疫療法終于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1】默沙東免疫療法Keytruda黑色素瘤一線治療擊敗百時美Yervoy
生物學家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具體的生理機能都要由蛋白質來完成,那么不編碼蛋白質的DNA應該是沒有用的,可以稱為“垃圾DNA”;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發現人的基因組中僅有1.5%的序列是給蛋白質編碼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認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名為E
當不同的細胞穿透組織內緊密、狹窄的空間時,它們往往會變形,這會導致相應壓力下它們的細胞核破裂。由康奈爾大學的工程師們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癌細胞具有彈性能力能夠修復自身,但這種核變形和破裂會損害癌細胞的基因組完整性,進一步推動癌癥發展。 這篇題為“Nuclear envelope ruptur
發表在《細胞》(Cell)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發現癌細胞利用了一種突變基因來脅迫鄰近健康組織幫助癌癥生長和擴散。 研究人員發現,健康細胞被說服,釋放出了癌細胞自身無法分泌的一些獨特的生長信號,隨后癌細胞利用了它們來實現增殖。 他們的研究闡明了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彼此溝通的機制,這有可能
近年來,隨著超聲分子影像技術的發展以及在臨床中的應用,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利用超聲分子技術為患者提更加精準的診療了。如今超聲醫學已經突破了傳統超聲顯像診斷領域的限制,邁入了“納米”時代。而且研究人員也開發出了更加新型的超聲技術,能夠敏感地發現實質性臟器內常規影像檢查無法發現的轉移性癌癥病灶,并在超聲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圖片
國內資訊 重磅!《“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發布,基因測序、免疫療法、AI等“被點名” 5月10日,據科技部官網消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等的總體部署,為加快推進生物技術與生物技術產業
長達十年的癌癥基因組計劃為了解這種疾病的復雜性提供了許多信息,也帶來了不少希望。現在我們知道遺傳突變會促進腫瘤生長,這在患者各個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原發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也存在差異,甚至在同一腫瘤的不同位置也存在差異。這種異質性解釋了為何某種藥物能治療一個患者,但另外一個患者卻沒有效果,以及為何患
《自然》發表特刊,從其150周年歷史上發表的40余萬篇作品中梳理出科學關鍵詞。科學研究有哪些變化趨勢?關鍵轉折在何時? 英國《自然》雜志于11月6日發表其150周年特刊,獨家分析考察了從1900年至今,上千本研究期刊的數千萬篇科學論文的引用情況和參考文獻,從而揭示科學研究的面貌在歷史上的改變。
截至2019年10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52篇文章,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24篇,Nature 發表了70篇,Science 發表了58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68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來自梅奧臨床醫學院、明尼蘇達大學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組蛋白H3.3K36M突變重編程了成軟骨細胞瘤(chondroblastomas)的表觀基因組。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5月26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梅奧臨床醫學院的
截至2019年8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17篇文章,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18篇,Nature 發表了53篇,Science 發表了46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54篇文章由獨立的一
來自復旦大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的研究人員證實,GOLM1調節EGFR/RTK回收驅動了肝細胞癌轉移。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25日的《癌細胞》(Cancer Cell)雜志上。 復旦大學973首席科學家欽倫秀(Lun-Xiu Qin)教授,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的王心偉(Xin Wei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微生物和腫瘤、細胞生物學系的曹義海(Yihai Cao)教授是血管生成領域的知名專家,在血管生成的分子機制及其轉化醫學研究領域,取得大量具有高度科學價值的創新性發現,發表SCI論文百余篇,其中 有30多篇論文發表在Nature、Cell、Science雜志及其子刊上。今年,曹
提及抗生素,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對抗生素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其可以幫助殺菌,抵御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的確,抗生素最初設計的目的就是幫助人類抵御感染性疾病的發生;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就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自此人類在抗生素的發現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逐漸開展開來。 近年來,大量研究都發
要研制出更強有力的癌癥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投資和長期的努力 2011年3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聚焦美國癌癥研究40年。圖為一張前列腺癌細胞的掃描電子顯微圖片,自1971年美國頒布《國家癌癥法》以來,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沒有明顯改變。(圖片提供:《科學》) 1971年12月,時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