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制出更強有力的癌癥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投資和長期的努力 2011年3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聚焦美國癌癥研究40年。圖為一張前列腺癌細胞的掃描電子顯微圖片,自1971年美國頒布《國家癌癥法》以來,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沒有明顯改變。(圖片提供:《科學》) 1971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簽署《國家癌癥法》,擴大國家癌癥研究所的規模、職責和范圍,創立國家癌癥研究計劃,目標是通過大規模增加研究經費,消除癌癥帶來的死亡,吹響了美國向癌癥宣戰的號角。2011年3月,美國《科學》雜志發表向癌癥進軍40年特刊,慶祝《國家癌癥法》頒布40周年。 1937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批準《國家癌癥研究所法》,國家癌癥研究所正式成立,隸屬國立衛生研究院(NIH)。1971年頒布的《國家癌癥法》,賦予了國家癌癥研究所更多的獨立權,極大地促進了癌癥研究。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經費在一夜之間上升了23%,達到2.33億美元,......閱讀全文
“癌癥不是絕癥,癌癥病人也可以活到百歲。”10月18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在簽名贈書儀式上說。 湯釗猷簽名贈書儀式在上海白玉蘭劇場舉行。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泰斗湯釗猷教授向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的會員,簽名贈送最新力作《控癌戰,而非抗癌戰——〈論持久戰〉與癌癥防控方略》。此書系湯
今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發起抗癌“登月計劃”,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兩年內再為抗癌研究注入1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是讓癌癥研究的相關進展速度翻一番,在5年內取得原本10年才能取得的成果。 本月早些時候,由癌癥專家組成的美國“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建議,抗癌“登月計劃”應在免疫療法、數據共享和建
2015年10月,英國癌癥研究中心投入上億美元啟動了“抗癌七大挑戰”項目,意欲在5年內從癌癥疫苗、挖掘癌癥標簽、構建腫瘤微環境、開發智能藥物等7個領域攻克癌癥,開創出新的抗癌策略。其中,研發出預防非病毒性癌癥疫苗作為挑戰之首,一直是眾多科研機構及生物企業正在攀登的高峰。 疫苗的問世曾讓人類與傳
2015年10月,英國癌癥研究中心投入上億美元啟動了“抗癌七大挑戰” 項目,意欲在5年內從癌癥疫苗、挖掘癌癥標簽、構建腫瘤微環境、開發智能藥物等7個領域攻克癌癥,開創出新的抗癌策略。其中,研發出預防非病毒性癌癥疫苗作為挑戰之首,一直是眾多科研機構及生物企業正在攀登的高峰。 疫苗的問世曾讓人類與
導語:腫瘤一直以來都是塊難啃的“硬骨頭”,醫生和科研人員為了“啃碎”它,忙的焦頭爛額;平常人對它是“談癌色變”;患者和家屬對它則“寢食難安”。在菏澤市抗癌協會上我們邀請到菏澤市抗癌協會會長、菏澤腫瘤康復研究院院長、正大醫院王在峰董事長,看看他對腫瘤的診療有著怎樣的見解。 轉化醫學網:王院長您好
抗癌藥物發展到目前為止,先后出現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是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第二次革命是“靶向治療”,第三次革命是免疫療法。免疫療法的成功不僅革命性地改變了癌癥治療的效果,而且會革命性地改變治療癌癥的理念。相對來說,免疫療法是真正的抗癌革命,是解決癌癥的最合理手段。 《科學》雜志對腫瘤免疫療法的評
5月1日起,我國實行抗癌藥品零關稅。這意味著,從此中國市場進口抗癌藥品的費用可以較大幅度下降,可以避免“海淘途徑”導致的藥品質量問題和法律問題。 藥品不是一般的商品,藥物的目的在于救死扶傷,讓人類更快樂、更長時間地生活在這個地球上,這是每個人應該享受的權利,這是發展科技的目的,也是我們制定一些
我們認為人類免疫系統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盟友,是防御所有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線,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癌細胞卻能“策反”這些盟友,使其成為我們的敵人。 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中性粒細胞這種最常見的細胞,也是抗擊細菌和其它入侵者的身體戰士會被癌細胞“劫持”,并被用于癌癥轉移過程中,這一研究成果公
小分子褐藻糖膠具備多種不同的生物與藥學活性,例如抗癌/抗腫瘤、抗增生、抗發炎與免疫調節功能[1-3],并且與小分子褐藻糖膠相關膳食補充品和營養醫學食品近年愈來愈獲重視。上海市科林臨床生物信息學研究所長期投入各項小分子褐藻糖膠在輔助性療法的轉化醫學應用,在2019年由上海市科林臨床生物信息學研究所
近日,FierceBiotech網站盤點了2014年醫藥研發10大III期失敗案例。其中,只有2個是小公司,其他全是制藥巨頭,包括:葛蘭素史克、默克、諾華、禮來、羅氏、輝瑞、默沙東。葛蘭素史克甚至2次上榜,不過該公司今年收獲了多個新藥批文,幫助緩和了失敗的沖擊。 在這些案例中,有些藥物在臨床上
近日,一種被誤讀為“用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抗癌療法引發熱議。雖是訛傳,但表明“抗癌”話題公眾關注度頗高。多種因素作用下,全球癌癥發病率不斷攀升,抗癌成為醫學界熱點研究方向,中國也不例外。 今年年初美國政府提出的抗癌“登月計劃”近日有了新的進展,由美國癌癥專家組成的“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
近日,一種被誤讀為“用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抗癌療法引發熱議。雖是訛傳,但表明“抗癌”話題公眾關注度頗高。多種因素作用下,全球癌癥發病率不斷攀升,抗癌成為醫學界熱點研究方向,中國也不例外。 今年年初美國政府提出的抗癌“登月計劃”近日有了新的進展,由美國癌癥專家組成的“藍絲帶顧問咨詢委員會”
吃對了有助防癌,吃錯了則可能“致癌”。美國癌癥研究所在大量研究之后發現,有些食物在防癌抗癌方面有著突出效果,并將其分級(抗癌力一級指有較強的證據支持其抗癌作用;抗癌力二級指可能對某些癌癥有預防作用),從而有針對性地防癌抗癌。 對結、直腸癌有一級抗癌力的食物:全谷物、豆類(豌豆、扁豆)、大豆、亞
美國科學家計劃利用人工智能對抗癌癥。 作為美國“抗癌登月計劃”、精密醫學計劃、美國國家戰略計算計劃三項國家性計劃的結晶之一,美國能源部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下屬的國家癌癥研究所合作,發起“先進癌癥計算解決方案的聯合設計(Joint Design of Advanced Computing Sol
2 癌癥診斷的發展 癌癥的診斷在抗癌戰役中的發展比不上癌癥的基因分子生物學研究,在5 年之內,科學家將研制出多種癌癥的早期診斷方法,期望在癌癥的萌芽階段將癌瘤控制。今后診斷的發展只需簡單驗血就能發現多種癌癥。或用基因芯片可以在只有幾個癌細胞出現時就能診斷出來。《Science》雜志刊登了有關美
17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的“國際腫瘤防控研討會”在天津召開,會上正式成立“一帶一路”國際腫瘤防治專業人員聯合培訓中心,這也是亞歐地區首個國際腫瘤培訓中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郝希山介紹,“一帶一路”國際腫瘤防治專業人員培訓中心是為了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由中國抗癌
在人體內,抗癌免疫力被癌癥大軍暗中控制著,這也是癌癥難以攻克的原因,但是如今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科學家找到了人體內自然的防盜控制系統,一場癌細胞對戰自身免疫力的大戰即將拉開序幕。 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以使癌細胞無力控制免疫系統,使其束手就擒。研究人員表示,這
菠蘿,必須殺光每一個癌細胞嗎? 這是個好問題。 回答它之前,咱們先看看身體平時是怎么“抗癌”的。 癌癥對于身體,是黑社會。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黑社會也不是一天冒出來的。 單看個體,癌細胞比正常細胞有進化優勢,比如持續繁殖,擅長適應新環境。但對于身體來說,癌細胞代表了叛逆和自私,完全不管
世界癌癥日(World Cancer Day)是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于2000年發起,活動時間定于每年的2月4日,旨在倡導新的方法促進各組織間的合作,加快癌癥研究、預防及治療等領域的進展,為人類造福。2017年2月4日是第18個“世界癌癥日”。 如今,每年全球有820萬人死于癌癥,其中有
免疫系統的許多組分都能用來對抗癌癥,巨噬細胞也不例外。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Cancer Discovery雜志發表文章,揭示了免疫療法利用巨噬細胞突破胰腺癌壁壘的分子機制。 腫瘤微環境就像一道堅實的壁壘,能為癌細胞提供保護,幫助它們抵抗化療。Gregory L. Beatty領導的研
國際抗癌聯合會8月27日在日內瓦發表調查報告指出,與防范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相比,戒煙、戒酒并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才是預防癌癥的關鍵。 這份在第20屆世界癌癥大會揭幕會議上發表的報告指出,目前很多人對癌癥的致病因素存在誤解,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低估了自身不良行為帶來的危害。 報告說,
春節假期已過,大家都已經重新投入了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假期期間,一頓接著一頓的大魚大肉進肚,酒足飯飽之余有沒有想過自己吃的食物哪些對身體有利的食物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健康飲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個頂級的抗癌食譜,希望可以為大家的飲食提供更好的選擇。 1、 餐盤里的
消滅癌癥并不現實,治愈所有癌癥也不現實。我們真正的目標,是把癌癥變為慢性病,用副作用小的藥物,就能控制住。2016年,我們將見證癌癥治療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革命。 相信每個人都感覺身邊的癌癥患者越來越多。 2016年,“癌癥”依然是任何人生活中都躲不開的詞。中國癌癥報告新鮮出爐,中國的癌癥患者
皮膚是人體第一道防御屏障,也是身體最大的器官,包括表皮(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和生發層)及真皮層。生發層內含有黑色素細胞。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皮膚癌,每年全球有超過130,000人被診斷出來。黑色素瘤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如下所述:Nat Commun:黑色素納米顆粒有助于緩解癌癥的惡化 黑
近年來,免疫療法已經成為癌癥治療的“實力干將”,是抗癌史上繼手術、放化療之后的又一變革。其中,除了細胞治療(CAR-T等)、免疫檢查點抑制(Anti-CTLA-4、Anti-PD-1/PD-L1等),癌癥疫苗是當下免疫治療的一個熱門方向。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利用疫苗引發特異性抗腫瘤免疫反應,實現治療
James Watson,對,就是他,1953年與Francis Crick共同發現DNA雙螺旋結構并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革命的那個人。 近日,“DNA之父”沃森在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宴會上大肆批評,公開宣稱奧巴馬的“抗癌登月計劃”是垃圾。獲得了諾貝爾獎就可以隨便攻擊政治嗎?他為什么要這么說?是腦
目前,全球每年腫瘤新發病例1400萬例,死亡820萬人。WHO預計,到2020年,腫瘤每年可造成1000萬人死亡。 盤點:美國的“抗癌”政策之路 早在2012年9月,美國最大的癌癥中心、美國安德森癌癥中心就推出了癌癥“登月計劃”,目的是用5年~10年的時間,顯著降低部分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 記者從在天津召開的第22屆亞太抗癌大會上了解到,中國每年新增癌癥患者占到全球新增的20%以上,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宮頸癌、乳腺癌和鼻咽癌這8種癌癥死亡人數約占中國癌癥總死亡人數的80%以上。 第22屆亞太抗癌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說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 記者從在天津召開的第22屆亞太抗癌大會上了解到,中國每年新增癌癥患者占到全球新增的20%以上,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宮頸癌、乳腺癌和鼻咽癌這8種癌癥死亡人數約占中國癌癥總死亡人數的80%以上。 第22屆亞太抗癌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說
據路透社報道,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日前宣布,韓國全南大學細菌機器人研究所已研發出世界上首個可治療癌癥的“體內醫生”——納米機器人(nanorobot),可對大腸癌、乳腺癌、胃癌和肝癌等高發性癌癥進行診斷和治療。 據悉,該機器人由生物體細菌和藥物的微型結構兩部分構成,目前已經在動物身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