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23點51分,天鏈二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其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數據中繼衛星系統能力再次大幅提升。 該衛星由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抓總研制,采用東方紅四號衛星公用平臺,主要用于飛船、空間技術實驗室、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為中、低軌道遙感、測繪、氣象等衛星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為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二代”較“一代”數據中繼衛星能力大幅提升 我國數據中繼衛星能力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天鏈一號衛星系統建成后實現了我國在天基測控和信息傳輸領域的重大突破,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具有對中低規軌道航天器全球覆蓋能力的中繼衛星系統,具有高覆蓋、實時、傳輸速率和高效費比的優點,曾為天宮一號與神舟系列飛船數次成功交會對接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開辟了我國天基測控的新紀元。 出于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及其他重要領域的需求,我國及時啟動了天鏈二號衛星系統......閱讀全文
近日,天鏈二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這標志著中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顆星正式開啟征程。它將為飛船、空間技術實驗室、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和測繪、氣象衛星等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為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 架設星地“信息橋” 2008年-20
3月31日23時51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天鏈二號01星送入太空,衛星準確進入3.6萬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軌道。 此次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系統首發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天鏈”中繼衛星系統更新換代拉開序幕。 “天鏈二號01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穩定運行,是我國在航天
3月31日23時51分,天鏈二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其成功發射后將使我國數據中繼衛星系統能力大幅提升。 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抓總研制,采用東方紅四號衛星公用平臺,主要用于為飛船、空間技術實驗室、空間站等載人航天
衛星矢量圖 嫦娥四號通過中繼衛星“鵲橋”的通信支持,在月球背面進行科考(假想圖) 地月系統拉格朗日點示意圖。其中,中心處
圖① 9月25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CA9597次航班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飛。當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圖② 5月23日10時50分,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這標志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圖為在青島拍攝的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
阿瑟·克拉克(1917—2008年) 7月25日23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鏈一號03星”,衛星順利進入太空預定軌道。這次發射成功后,“天鏈一號”衛星將實現全球組網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代中繼衛星系統正式建成。 對于關注我國空間載人任務的人們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7月25日夜間,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天鏈一號03星”順利發射升空,并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北京時間7月25日23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天鏈一號03星”順利發射升空,并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天鏈一號03星
25日23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鏈一號03星”,衛星順利進入太空預定軌道。這次發射成功后,“天鏈一號”衛星將實現全球組網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代中繼衛星系統正式建成。 “天鏈一號03星”是我國發射的第三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
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四月二十二日,參觀者在位于山東煙臺的中國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觀看“衛星飛船型譜圖”。 唐 克攝(人民視覺) 中國航天科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云三號D星于上個月成功發射。 至此,我國已成功發射16顆氣象衛星,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在軌氣象衛星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國家之一。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云三號D星于上個月成功發射。經在軌測試后,該星將投入業務運行,成為我國低軌道下午觀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中國登月下一步 所有參與航天活動的國家都承認,航天是一項風險極高的事業,幾乎都曾飽嘗過失敗的苦澀。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坦言,探月工程經受不起失敗。特別是嫦娥三號80%的產品和技術都是新的,更增加了風險。 即使是在相對成熟的發射階段,其運載火箭必須滿足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
“2018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近日揭曉。高星、羅俊、孫強、林鳴、馬宗義、趙衛、曹則賢、劉自鴻、徐立、張昌武等10人當選。 這項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志共同主辦的公益活動,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2018年度人們心目中的“知識英雄”。 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記者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采訪了解到,我國第一顆高分辨率立體測圖業務衛星資源三號02星5月30日成功發射,首次實現我國自主民用立體測繪雙星組網運行,形成業務觀測星座,縮短重訪周期和覆蓋周期,充分發揮雙星效能,長期、連續、穩定、快速地獲取覆蓋全國乃至全球高分辨率立體影像和多光譜影像。 02星是在資
10月25日6時57分,“海洋二號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并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9月7日“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后,中國在一個多月內發射的第二顆海洋衛星。 什么是海洋衛星?這種衛星攜帶哪些有效載荷?“海洋二號B”衛星和“海洋一號C”衛星各有什么特點?中國在海洋衛星領域發展
高分衛星工作示意圖。 近日,中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高分五號和高分六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前者是中國光譜分辨率最高的衛星,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對大氣和陸地進行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后者是國內首顆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 專家表示,高分五號、六號投入使用,標志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分辨率、
神舟七號測控覆蓋率將達60% 新華網西昌4月26日電 中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星”25日23時35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器有了天上數據“中轉站”。 25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數據表明,衛星準確進入預定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4月25日23時35分,我國首
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飛控中心揭開圖像,并發表講話。 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 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26日亮相。月面圖像能夠順利傳回,嫦娥一號衛星上安裝的稱為有效載荷的各類探測儀器功不可沒。 CC
①天繪一號測繪相機 ②彝良地震后天繪一號融合影像 ③釣魚島衛星圖 ④鳥巢天繪一號融合影像 賈平 目前,已經升空的天繪一號01星、02星、03星工作狀態相同,就像三只“千里眼”,獲取了大量高分辨率影像資料,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地圖測繪、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近日
“你好!”9月29日,從中國發出的一聲問好,通過量子保密“京滬干線”,又經過“墨子號”衛星,跨越了半個地球來到奧地利。這是歷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通話內容經過量子加密后,理論上無法破解。 一次簡短的通話,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此長距離、實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意味著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已
靜止軌道通信衛星代表著一個國家衛星通信的發展水平,它是構成信息高速公路基礎的重要資源,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 經常在國內旅行的人都知道,在飛行的飛機上、在遠洋航行的船舶上,手機、筆記本是上不了網絡的,同樣在高速運行的高鐵上,手機信號也是時斷時續,但是隨著中國新一代通信衛星的發
中國高分家族再添一名“天眼”神探。 6月2日,高分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一顆低軌光學遙感衛星,也是我國第一顆實現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至此,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以下稱“高分專項”),繼高分一號到五號之后,迎來又一位步入太空的新成員。 高分
近日,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正式向全球提供基本導航服務,中國北斗距離全球組網的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北斗系統已成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第十三屆大會的賀電中如此評價。 回首來路,不論是先驅者“燈塔計劃”的未果而終、雙星定位系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上大步前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極大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回顧2017年我國科技界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2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
在今年春耕春播中,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塔灣村村民通過北斗導航信號基站定位,實現拖拉機自動駕駛播種、起壟、接行等精準化、智能化田間作業。北斗導航的農業化應用在提升春耕、春播效率與質量的同時降低了成本,據測算每畝可節約農機成本100元。 圖為村民在田間利用北斗導航在自動駕駛狀態下播種蔬菜。 6
我國最近發射的高分五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 中國航天近期又有一次引人矚目的發射。5月9日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這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光譜分辨率最高的衛星。高分五
風云三號A星成功發射,將為抗震救災和北京奧運會提供科技支撐 人民網北京5月27日電 據氣象局網站消息,今日11時02分33秒,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A星成功送入太空。20多分鐘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數據表明,衛星已成功進入近地點高度為815.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