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關注冷凍電鏡的人,對朱平這個名字不會陌生。2014年,《科學》雜志一篇文章首次向世人證明了30納米染色質是雙螺旋結構,一解眾多生物學家心中困擾。文章主要作者之一就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朱平。20年前就開始接觸電鏡的他,曾在冷凍電鏡“鼻祖”實驗室學習,在國內學科起步時毅然回國,如今已培養出一批冷凍電鏡人才。能在工作中屢創佳績,這與他“專找難摘果子”的科研原則有關。“入黨二十多年,我一直在努力,為國家貢獻力量的初心一直沒有動搖過。”朱平說。路的轉角 偶遇生物一般條件下,生物樣品無法承受電子顯微鏡(以下簡稱電鏡)的高強度電子束照射,難以取得活體樣本的“高清資源”。冷凍電鏡則解決了這一問題——用電鏡觀察速凍后的樣品,得到眾多二維圖像,再經過處理和計算,復原出樣本的立體三維結構。朱平覺得,冷凍電鏡最大的魅力是“所見即所得”,即能直接看到關心的東西,包括各種細節。不過,接觸冷凍電鏡前,朱平在科研路上拐了好幾個彎:先讀材料學專業,再研究......閱讀全文
勇于進取的生物物理所隊伍智慧的“腦”已運轉起來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召開,與會的近100位所長就像各路征戰的將領般云集北京,從黨和國家賦予中科院的戰略定位出發,圍繞事關我國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和“創新2020”深入實施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嗎?你知道一個細胞中的DNA加起來有2米長嗎?這么長的DNA怎樣被“塞”進僅有幾微米大小的細胞核呢? 其實,這也是科學家想要搞清楚的問題。 4月25日,美國《科學》雜志報道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項關于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解析的研究成果。這篇研究論文發表后,一個塵封
蛋白質,英文名稱“protein”,是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時值春暖花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尋訪,本報記者在這里看到的“蛋白質”,不僅充滿科學的奧妙和神奇,而且彰顯出其應有的活潑、活性與活力,恍若走進一所“夢工廠”。那么
2014年7月28日-30日,“2014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召開。 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源起于2008年由郭可信先生的學生組織發起的“郭可信電子顯微學和晶體學暑期學校”。當時我國在電子顯微學領域的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2月17日,2019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隆重舉行。本次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會議共有200余人出席、參與。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為您帶來全程跟蹤報道。年會簽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4月6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組和孫飛研究組合作的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a transcribing cypoviru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方法,首次解析了處于轉錄過程中的雙鏈RNA病毒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最近兩天,我這還有幾個評審的會要開,咱們的會面能不能后延幾天?”在分析測試百科網聯系北京電鏡學會秘書長張德添時,張德添抱歉地回應。剛從“第九次華北五省市電子顯微學研討會及2016年全國實驗室協作服務交流會”歸來,就又要赴外地參加評審會議,已經從軍事醫學科學院退休十余年,但他還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北京時間5月27日晚間,總部位于奧斯陸的挪威科學和文學院宣布了本年度科維理天體物理獎、納米科學獎和神經科學獎獲獎名單。科維理天體物理獎安德魯·費邊(Andrew Fabian)科維理納米科學獎左起馬克西米利安·海德爾( Maximilian Haider)克努特·烏爾班(Knut Urban)哈
細胞里面的生命活動井然有序,每一個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結構,承擔不同的功能。生物大分子則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最終執行者,它們主要是核酸和蛋白。核酸攜帶了生命體的遺傳信息,而蛋白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自現代分子生物學誕生以來的半個世紀里,解析和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結構、進而闡釋其功能機制一直都是現代生命科學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困擾研究人員30多年的最基本分子生物學問題獲得了突破。4月25日,《科學》雜志刊登了中國科學家的長篇論文,宣布解析了“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這使人類知道了決定同卵雙胞胎存有差異的“30納米染色質”的結構。 據該論文的作者之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紅介紹,遺傳信息DNA是經過凝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USA)1月10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組程凌鵬副研究員等人的研究論文——Atomic model of a cypovirus
北大核磁中心一臺950兆赫的核磁共振儀器正在工作。 在我國,核磁共振、電鏡、液相色譜—質譜聯用等高端科研儀器市場被國外廠商壟斷已是不爭的事實。受整體制造業水平影響,國內科研工作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依然將高度依賴進口高性能儀器設備。 除了在長期戰略上繼續加強高端科研儀器研發和生產,當科學家作為消費者
8月8日至12日,第三屆郭可信電子顯微學與晶體學暑期學校暨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在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開。 郭可信先生培養的81級碩士生、現紐約大學教授王大能是這項活動的倡導者和發起者之一。他回憶說:“郭先生雖然是著名的材料物理學家,但對電子顯微鏡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也有很多思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0月16日,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在合肥隆重舉行。本屆年會主題是“中國電子顯微學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共開設了10個精彩分論壇,為中國電鏡人帶來一場學術盛宴。本次會議共有近1300余人出席、參與。分析測試百科網與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共同為您帶來年會精彩報導。北
工作人員正在救治受傷的中華鱘。 10月下旬,秋風漸冷,江水蕭瑟。徘徊在長江口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監測船,結束了最后一次大范圍搜尋,再次黯然而歸。 今年5月至今,經過近萬平方公里的持續監測,一尾野生中華鱘幼魚都未出現在監測視野中。而在去年秋冬,上游產卵場的監測也一無所獲
2017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天文館召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7年12月19日,2017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天文館召開,本次會議年會由北京市電鏡學會、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主辦,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地區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
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各位理事: 為了梳理和交流國內外分析儀器技術進展,經上級學會批準,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發起召開一年一度的“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年會”,即將舉行的第四屆年會定于 2017 年 8 月 9-11 日在江蘇南 京召開。此次年會辦會宗旨為:聚集分析儀器界產、學、研、用、政 工作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12月23日,來自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孫飛、朱平、苗龍、馮巍等研究組和科學研究平臺生物成像技術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蛋白質科學中心9501會議室召開了第三次生物成像論壇。這是繼研究所生物成像中心論壇系列活動機制形成以來的第三次大規模學術交流活動,包括以上課題組在內的共約70與人參加了此次論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會議現場 11月10日,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前瞻研究實驗室生物信息學研究組主辦的“首屆中國計算蛋白質組學研討會”在計算所開幕。 “計算蛋白質組學”是生物信息學中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其最基本的內容是蛋白質序列、結構和功能的規模化研究,一個簡明的定義是“系統生物學的高通量分析”。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