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英文名稱“protein”,是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時值春暖花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尋訪,本報記者在這里看到的“蛋白質”,不僅充滿科學的奧妙和神奇,而且彰顯出其應有的活潑、活性與活力,恍若走進一所“夢工廠”。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捕光”吧!——記者采訪手記 豎起菠菜捕光的林立“天線”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的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當今人類所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氣等,其實都是遠古時期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和間接產物。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主持,中科院院士常文瑞帶領的團隊經過幾年時間,在光合膜蛋白研究領域曾取得一項重大成果,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復合物的晶體結構測定工作。2004年3月18日,《自然》雜志發表這一成果,封面上的“POWER PLANT”大字赫然,在國內外相關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 不得不佩服《自然》雜志主編的獨具匠心:......閱讀全文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光合作用作為地球上生物利用太陽能的重要反應,一直是科學研究關注的重點,是植物抗逆性研究、作物高產研究的熱點。光合作用根據其反應階段可以分為基于光能吸收傳遞轉化的光反應和基于CO2同化等酶促過程的暗反應。光反應作為植物利用太陽能的原初反應,光能的吸收傳遞和轉化主要發生在植物葉片或者藻類的類囊體膜上,由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經過我們公眾號iPlants的查閱,發現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常文瑞院士為學術帶頭人,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合作的團隊已經在光合作用的捕光復合物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的進展,實屬了不起!其中包括以下成果: 1.2004年3月18日,Nature以封面彩圖的形式發表來自中國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真核模式生物,被廣泛用于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脂類合成、細胞運動(生物鞭毛)、非生物脅迫等生物學過程相關的功能研究(圖1)【1】。長期以來,通過同源重組將外源基因插入是敲除萊茵衣藻基因的主要方式,與外源基因的隨機插入
截至2019年8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17篇文章,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18篇,Nature 發表了53篇,Science 發表了46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54篇文章由獨立的一
經過1500位左右的讀者投票,最后iNature編輯部得到了2019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大進展,其中結構有2項,植物3項,生物機理研究4項,新方法/技術/動物模型6項,生物醫學5項。 結構:顏寧團隊Cav通道結構,這些結構為未來針對Cav通道病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2013年12月12日,由北京色譜學會主辦,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承辦的以“色譜在環境和藥物分析中的應用”為主題的2013年北京色譜年會在京東賓館隆重召開,來自北京周邊地區的政府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00余人參加了本屆色譜年會。大會當日下午,來自中國科學院生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氧化碳排放、油價飆升、能源危機已成為當前熱門的話題。 實際上,地球上的能量巨大。太陽每秒鐘到達地面的能量達80萬千瓦,如果將太陽光照射地球表面1個小時產生的所有能量聚積起來,就足以滿足人類整整一年的能源需求。 而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的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如果人類可以像植物一樣利用光合作用,直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6月8日,《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題為Structure of the maize photosystem I supercomplex with 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 I and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聯合攻關,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在3.2埃分辨率下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系統II-捕光復合物II超級膜蛋白復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于5月18日在《自然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聯合攻關,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在3.2埃分辨率下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系統II-捕光復合物II超級膜蛋白復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于5月18日在《自然
10月諾貝爾獎月馬上到來,隨著頒獎時間越來越近,很多科學家們都開始預測2017年的諾獎獲得者;從2002年開始,湯森路透社每年都會進行諾貝爾獎的預測,近期湯森路透公布了2017年的預測名單,其中共有四位科學家入選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包括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特聘教授張遠(發現了人類皰疹病毒)、
8月25日,《科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柳振峰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該項工作報道了豌豆光系統II-捕光復合物II超級復合物的高分辨率電鏡結構,揭示了植物在弱光條件下進行高效捕光的超分子基礎。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植物、藻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10月25日,在BCIEA2019召開之際(相關報道:活動繽紛 展商云集 BCEIA 2019北京開幕),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青年學術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青年分析科學家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盛大召開,近百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報道了此次論壇。論壇現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開發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癥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但是它的定義是相當簡單的:細胞發生異常和不受控制
近日,科技部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的1個項目、2015年立項的151個項目的結題驗收。結果顯示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等152個項目自立項實施以來,總體執行情況較好,達到了預期目標,科技部予以通過驗收。其中,“作物-固氮根瘤菌特異與廣譜共生的分子
《大話西游》中,菩提老祖化身葡萄閃亮登場,至尊寶問他:“為什么你不做蘋果,要做葡萄?”關于菩提與葡萄的關系,眾說紛紜:一說葡萄與菩提都是佛教的梵語象征;一說純粹是取諧音,即菩提為葡(萄)提(子)的諧音。人們對于葡萄的興趣延續到了今天,科學家甚至在葡萄中發現了延緩衰老的奧秘。本期“醉心科學”科普團
“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日前召開終評會議,2012年度”香江學者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共有64位內地優秀博士(名單見附件)獲得資助,將赴港與香港高等院校的導師開展為期兩年的合作研究。 ”計劃”在2011年首次資助44位內地優秀博士,已于今年3月
2012年10月27-29日,第十一屆全國分析化學年會,在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召開。本屆大會由中國化學會主辦,青島科技大學、臨沂大學承辦。此屆參會人員達1600余人,征集論文1500余篇,是歷屆規模最大的一次。 大會上,汪爾康院士、俞汝勤院士、陳洪淵院士、姚守拙院士等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