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癥,是繼發于椎間盤突出、椎間盤膨出合并骨贅和關節突關節的變化,導致椎管內、血管和神經結構的壓迫,引起的癥狀和體征[1-2]。典型的臨床癥狀是行走時出現臀部的疼痛、間接性跛行。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干預[3],硬膜外藥物注射治療也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4]。手術的目的是解除硬膜囊受壓,硬膜外注射的目的是抑制疼痛反應,改善各種功能機制[5]。手術減壓和硬膜外藥物注射,臨床效果明顯,部分患者出現術后癥狀加重的現象,因此外科手術的安全性被受質疑[3,6,7,8]。中醫治療本疾病具有獨特的見解,本研究組將近兩年的門診患者采用益腎通痹湯治療腰椎管狹窄癥,將其與甘露醇治療進行了臨床的療效研究,將收集的資料進行數據處理,統計學分析,得到了相應的結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1臨床資料1.1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實用骨科學》[9]診斷標準。①有慢性腰腿痛病史;②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離后時出現一側下肢或雙側下肢疼痛、麻木、酸脹等感覺,停止走......閱讀全文
腰椎管狹窄癥,是繼發于椎間盤突出、椎間盤膨出合并骨贅和關節突關節的變化,導致椎管內、血管和神經結構的壓迫,引起的癥狀和體征[1-2]。典型的臨床癥狀是行走時出現臀部的疼痛、間接性跛行。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干預[3],硬膜外藥物注射治療也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4]。手術的目的是解除硬膜囊受壓,硬膜外
一、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ICD-10:M48.03) 行椎管減壓或加用內固定、植骨融合(ICD-9-CM-3:
一、胸椎管狹窄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胸椎管狹窄癥(ICD-10:M48.02) 行后路椎管后壁切除術/后路椎管后壁切除內固定融合術/后路環形減壓內固定
恩師張學文系陜西中醫學院終身教授、國醫大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心系疾病的中醫藥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頗有獨到見解。現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冠心病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群,現代醫學病理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臨床表現主要是突然陣發性前
后縱韌帶位于椎管內,緊貼椎體的后面自第二頸椎延伸骶骨。韌帶上寬下窄,在胸椎比頸、腰椎為厚。在椎間盤平面以及椎體的上下緣,韌帶同骨緊密接觸,在椎體的中間部分,韌帶同骨之間有椎體基底靜脈叢所分隔。后縱韌帶比前縱韌帶致密、牢固,通常分為深、淺兩層,淺層連續分布3個或4個椎節,深層僅處于相鄰兩椎體之間。
祖父曾傳治療腰腿痛的方子,我臨床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還可以。后讀李同生老師的書,其骨傷科秘方與祖父的方子有些相似,就二方合并,用來治療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坐骨神經痛,急慢性的腰腿痛,效果相當不錯。到目前沒有出現不愈的。 當歸1
中藥蒸汽配合腰椎三維牽引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應用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主要以腰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障礙會陰和肛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占腰腿痛病例15%~20%。多發于20~45歲的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自2012-2013年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腰腿痛疾患之一,以往多見與中老年患者,隨著現在生活工作及學習的壓力增大,患者逐漸趨向年輕化,我在臨床工作中遇到過最年輕患者僅16歲,患病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保守治療效果差的,則需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中常規傳統手術有創傷大、出血量多等諸多弊端,隨著醫學科學與技術水平
陽和湯出自清代醫家王維德所著的《外科證治全生集》,方由熟地、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組成,具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為治陰疽之祖方。近代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將本方廣泛用于內、外、婦、兒、五官及其他疑難雜癥。本文就陽和湯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臨床
作者:劉海燕、張士表、張蓉、陳秀英,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金季玲,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 功血是指由于神經內分泌失調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臨床表現為**不規則出血,或經量過多,經期延長,淋漓不斷或大量出血不止,而全身及生殖系統無器質性病變,此病往往繼發不同程度的貧血、感染等,且病情易反復發作,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