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脂肪瘤的癥狀及診斷
癥狀 一般無明顯癥狀,有的病人可終生無癥狀,只是在作腹部其他手術或尸檢時才發現。在有臨床表現的病例中,因腫瘤的病理類型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現,一般表現為腹痛、消化道出血、慢性腸梗阻、腹塊等,50%是以腸套疊而就診。回盲瓣黏膜下層的脂肪瘤又名回盲瓣脂肪過多癥(lipomatosis),在X線檢查時不易與盲腸癌區別,亦容易發生腸套疊。 1.腹痛:多為間歇性發作,呈隱痛或鈍痛,腹部不適,可反復發作。腹痛可位于上腹部、臍周或下腹部,當有不全梗阻時可出現臍周陣發劇痛,伴有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 2.消化道出血:較常見,主要因腫瘤表面有壞死、潰瘍形成所致。出血呈間歇性,主要表現為便血,出血量一般不大,多僅為大便潛血試驗陽性,少數可為柏油樣便、暗紅色稀便,常伴有貧血癥狀。在空腸上段短時間內大量出血也可有嘔血。曾有報道一例48歲男性病人,二天內突然嘔血600ml,急診開腹探查病理診斷為空腸多發性脂肪瘤。在臨床上小腸多發性脂肪瘤并發大量消......閱讀全文
怎樣預防小腸脂肪瘤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吸煙,世界衛生組織預言,如果人們都不再吸煙,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癥將減少1/3;其次,不酗酒。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極易導致酸性體質。 2.不要過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
小腸脂肪瘤的診斷
小腸脂肪瘤早期多無癥狀,后期可因腸梗阻、出血等并發癥而出現癥狀,但缺乏特異性,診斷頗為困難,需要X線、CT、組織病理學等檢查協助診斷。 1.臨床表現。 2.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3.剖腹探查 對疑有腸道腫瘤或觸診捫及腫塊而各項檢查未發現病灶者,可行剖腹探查以明確診斷,去除病灶。
小腸脂肪瘤的病因
小腸脂肪瘤主要來自腸壁的黏膜下層,一般不會長的很大,外觀上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瘤一樣,由成熟的脂肪組織構成。
小腸脂肪瘤的癥狀
一般無明顯癥狀,有的病人可終生無癥狀,只是在作腹部其他手術或尸檢時才發現。在有臨床表現的病例中,因腫瘤的病理類型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現,一般表現為腹痛、消化道出血、慢性腸梗阻、腹塊等,50%是以腸套疊而就診。回盲瓣黏膜下層的脂肪瘤又名回盲瓣脂肪過多癥(lipomatosis),在X線檢查時不易與盲腸
小腸脂肪瘤的檢查
1.血常規檢查:腫瘤反復出血時,可有小細胞性貧血表現。 2.大便潛血試驗:可為陽性。 3.組織病理學檢查:肉眼見呈鮮黃色,圓形,有包膜,凸向黏膜面,直徑多在數厘米以內,呈息肉狀,無蒂或有蒂,切面分葉狀,黃色、有油膩光澤。鏡檢見,腫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構成,內有不規則分布的結締組織間質。
小腸脂肪瘤的發病機制
1.好發部位:小腸脂肪瘤以回腸最為多見,國內好發部位順序依次為回腸(50%~60%)、空腸(23.8%)、十二指腸(13.2%);國外為回腸、十二指腸、空腸。近屈氏韌帶的近端空腸,近回盲部的末端回腸是小腸脂肪瘤的好發部位。 2.病理學:小腸脂肪瘤主要來自腸壁的黏膜下層,向腸腔內突出,如息肉樣或
小腸脂肪瘤的癥狀及診斷
癥狀 一般無明顯癥狀,有的病人可終生無癥狀,只是在作腹部其他手術或尸檢時才發現。在有臨床表現的病例中,因腫瘤的病理類型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現,一般表現為腹痛、消化道出血、慢性腸梗阻、腹塊等,50%是以腸套疊而就診。回盲瓣黏膜下層的脂肪瘤又名回盲瓣脂肪過多癥(lipomatosis),在X線檢查時不
小腸脂肪瘤的診斷及檢查
診斷 小腸脂肪瘤早期多無癥狀,后期可因腸梗阻、出血等并發癥而出現癥狀,但缺乏特異性,診斷頗為困難,需要X線、CT、組織病理學等檢查協助診斷。 1.臨床表現。 2.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3.剖腹探查 對疑有腸道腫瘤或觸診捫及腫塊而各項檢查未發現病灶者,可行剖腹探查以明確診斷,去除病灶。
小腸脂肪瘤的發病機制及癥狀
發病機制 1.好發部位:小腸脂肪瘤以回腸最為多見,國內好發部位順序依次為回腸(50%~60%)、空腸(23.8%)、十二指腸(13.2%);國外為回腸、十二指腸、空腸。近屈氏韌帶的近端空腸,近回盲部的末端回腸是小腸脂肪瘤的好發部位。 2.病理學:小腸脂肪瘤主要來自腸壁的黏膜下層,向腸腔內突出
小腸脂肪瘤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 小腸脂肪瘤主要來自腸壁的黏膜下層,一般不會長的很大,外觀上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瘤一樣,由成熟的脂肪組織構成。 發病機制 1.好發部位:小腸脂肪瘤以回腸最為多見,國內好發部位順序依次為回腸(50%~60%)、空腸(23.8%)、十二指腸(13.2%);國外為回腸、十二指腸、空腸。近屈氏
兩例小腸脂肪瘤繼發腸套疊病例分析
病例1?男性,78歲。因“腹痛三天伴惡心嘔吐,加劇12h”以腸梗阻轉入我院治療,患者呈臍周陣發性絞痛,無放射,伴腹脹、惡心嘔吐,其中2次為咖啡樣內容物,無畏冷、發熱,無血便,無里急后重。查體:一般狀態差,痛苦面容,皮膚鞏膜無黃染,心肺正常。中下腹膨隆,腹部觸及活動性包塊,邊界清楚,表面光滑,壓痛明顯
一例腸系膜脂肪瘤合并小腸扭轉超聲誤診為卵巢腫瘤蒂...
一例腸系膜脂肪瘤合并小腸扭轉超聲誤診為卵巢腫瘤蒂扭轉病例分析?患者女,61歲,于入院前2d無明顯誘因下腹部隱痛,逐漸加重入院。患者無惡心嘔吐,無發熱及尿急、尿頻、尿痛等不適,無陰道流血及流水。平素體健,無心、肝、肺、腎疾病及傳染病,無消化系統疾病史。既往月經規律。?入院時查體:T36.5℃,BP16
回腸多發脂肪瘤致急性腸套疊病例分析
患者女,25歲。肛門停止排氣排便伴持續性腹痛、嘔吐4天就診。體檢:腹肌稍緊,腹部壓痛,腸鳴音亢進,可聞及氣過水聲。腹部立位片:空腸腸腔擴張,可見多個氣液平面(圖1)。考慮腸梗阻。?圖1?腹部立位平片示小腸擴張積氣?CT檢查:升結腸擴張,腸壁增厚呈“靶征”,回盲部可見進入的腸系膜脂肪及血管結構,腸套疊
胃脂肪瘤的治療
無癥狀的病例可不予處理,但由于本病術前診斷困難,大多數病例需手術切除以除外惡性病變。根據病變具體情況決定手術方式,可作腫瘤局部切除或連同部分胃壁的楔形切除,多發腫瘤可行胃部分切除術。如疑有惡變,術中應作冰凍切片檢查,視病變性質及部位而決定切除范圍。近來有經內鏡將息肉樣腫瘤切除的報道。較小的腫瘤可
胃脂肪瘤的鑒別
需與胃癌、異位胰腺、類癌或肌原性腫瘤相鑒別。 1.慢性胃炎:最常見的表現是上腹痛與飽脹。疼痛無明顯節律性,可于進餐或空腹時加重。此外,還可出現噯氣、反酸、惡心、早飽、上腹不適或燒灼感等癥狀。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乏力及消瘦等表現。合并胃黏膜糜爛者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以黑糞為主,少數可嘔血。慢性萎
胃脂肪瘤的病因
脂肪組織發生于胚胎第14周,第24周時已基本形成脂肪小葉結構。脂肪細胞的發育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原始間質細胞、前脂肪細胞、成脂肪細胞和成熟脂肪細胞。脂肪瘤中可出現上述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脂肪細胞,但主要為成熟脂肪細胞組成。
胃脂肪瘤的診斷
由于胃脂肪瘤無特殊表現,多被誤診為慢性胃炎、潰瘍病或惡性腫瘤,故主要依靠X線和胃鏡檢查來發現。 X線檢查顯示胃內有圓形充盈缺損,邊緣光滑,周圍黏膜正常,胃蠕動波不受影響。在受擠壓或胃收縮期時,腫瘤大小、形態可稍有改變,密度較淡,稍有透亮感。 胃鏡檢查具有黏膜下腫瘤的特征,漿膜下的巨大脂肪瘤在
腮腺脂肪瘤病例報告
1.病例報道?1.1入院基本情況?患者,女性,60歲,因“右側腮腺區無痛性腫物20年”于我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患者自述于20年前發現右腮腺區有一腫物,咬物時稍疼痛,無其他不適感,腫物緩慢生長,期間未經任何治療,近三年增長明顯,遂于我院就診。患者既往無重大的系統性疾病,無吸煙史,無飲酒嗜好,否認家族中
胃脂肪瘤的介紹
胃脂肪瘤(liparomphalus of stomach)是胃良性間質性腫瘤,發病率低,進展緩慢,惡變極少,預后良好。胃脂肪瘤多見于中年人,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胃脂肪瘤發生率極低,約占胃腫瘤的0.1%~0.3%,胃良性腫瘤的30%。胃脂肪瘤在尸檢中發生率略大于0.01%。脂肪瘤在胃腸道的分布
腮腺脂肪瘤病例報告
1.臨床資料?患者女性,45歲,10d前無意間發現右耳前腫物,無痛,進食時無明顯腫脹感,曾口服抗病毒藥物(具體藥名及劑量不祥),未見明顯療效,入沈陽軍區總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患者既往體健,無手術史、外傷史、飲酒史、吸煙史。?檢查:發育正常,營養良好,右側耳屏前腮腺區可觸及腫物,大小約2.0 cm×
牙齦脂肪瘤病例報告
脂肪瘤是一種由正常脂肪細胞增生成脂肪組織的良性腫瘤。腫瘤細胞通常分化程度好,很少發生惡變。脂肪瘤多發生在軀干和四肢的皮下脂肪組織內,在口腔中相對不常見,占所有良性口腔腫瘤約0.5%~5%。口腔頜面部的脂肪瘤多發生于面頰部、口底、頸部等皮下存在脂肪組織的部位,偶可見發生于腮腺等含有脂肪細胞的唾液腺中。
小腸損傷的診斷
根據上述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多較容易。對腹膜炎及氣腹征表現不典型者,診斷較為困難。診斷依據主要有:①有直接或間接的暴力外傷史;②有自發腹痛且持續存在;③腹痛位置固定或范圍逐漸擴大;④有腹膜刺激征;⑤腹部癥狀加重但無內出血征;⑥有膈下游離氣體征;⑦局限性小腸氣液平;⑧B超有局部液性暗區或游離腹腔內
如何預防小腸扭轉?
腸扭轉是各類腸梗阻中較嚴重的一種,早期診斷和恰當的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重要環節。加強衛生知識宣傳,告誡人們避免飽餐后立即進行體力勞動,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應設法通便并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對腸蛔蟲癥、巨結腸癥等應予以早期治療。
小腸損傷的病因
小腸損傷可分為閉合性腸損傷、開放性腸損傷和醫源性腸損傷。 1.閉合性腸損傷 (1)直接暴力致傷 直接暴力作用于腹壁并向腰骶椎方向傳導致使小腸或包括系膜受到傷害。 (2)側方暴力致傷 外力也可以沿體軸斜切的方向作用于腹部,使腸管連同系膜向一側迅速移動,造成腸管自附著處的撕裂。 (3)間接暴
多形性脂肪瘤的疾病概述
多形性脂肪瘤(pleomorphic lipoma)少見,好發于中年以上男性。本病病因尚不明。臨床上和梭形細胞脂肪瘤相似,多發于肩和頸部,直徑1~13cm,生長緩慢,少數近期生長加速。
多形性脂肪瘤的鑒別診斷
1.脂肪肉瘤 呈浸潤性生長,瘤細胞較多胞核,較多不典型,并見不典型核分裂象,多空泡化脂肪母細胞,無增粗膠原纖維束,極少見花瓣形巨細胞。 2.梭形細胞脂肪瘤 梭形細胞占大部分,在多形性脂肪瘤則呈小灶性。
胃脂肪瘤的發病機制
胃脂肪瘤可發生于胃體和胃竇,以胃竇部多見,90%源于黏膜下生長,腫瘤向胃腔突出形成胃內型;10%于漿膜下生長,向胃外腹腔內突出形成胃外型。 1.大體觀察:80%~90%的胃脂肪瘤為單個腫瘤,10%~20%可多發,腫瘤常為無蒂的球形腫塊,亦可呈分葉狀,少數病例可有蒂,多發性胃脂肪瘤腫瘤間可以有連
胃脂肪瘤的輔助檢查
1、X線鋇餐檢查 上消化道鋇餐能發現直徑大于2cm的腫瘤,可見邊緣清晰、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鋇餐能提示包塊位于黏膜下,但不能區別脂肪瘤與其他黏膜下病變。壓迫腫瘤時其形狀發生變化是脂肪瘤的特征,但只有較大的腫瘤才能表現出來。胃脂肪瘤除有胃黏膜下腫瘤的共同特征外,由于脂肪組織密度低,質軟更具其獨
多形性脂肪瘤的檢查方法
組織病理:腫瘤組織境界清楚,瘤細胞具有高度多形性,雖見成熟脂肪細胞區,大多數脂肪細胞大小不一,約半數瘤內見脂肪母細胞或空泡化細胞,存在于少量黏液性間質中,其中有大量致密、交錯的膠原束。瘤細胞內可有多個重疊核,或排列成花瓣形巨細胞。核內染色體分裂象少見,無壞死組織。
下唇典型脂肪瘤病例報告
良性脂肪腫瘤可發生于任何正常存在脂肪的部位,是最常見的間充質腫瘤之一。據國外學者報道脂肪瘤發生在口腔和頜面部的概率大約是1%~4%,占該區域良性腫瘤的0.1%~5%,口腔脂肪瘤在男性中更為常見,出現在40~60歲。目前國內對下唇脂肪瘤的報道較少,現將我科診治的1例下唇典型脂肪瘤病例結合文獻復習報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