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損傷的診斷
根據上述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多較容易。對腹膜炎及氣腹征表現不典型者,診斷較為困難。診斷依據主要有:①有直接或間接的暴力外傷史;②有自發腹痛且持續存在;③腹痛位置固定或范圍逐漸擴大;④有腹膜刺激征;⑤腹部癥狀加重但無內出血征;⑥有膈下游離氣體征;⑦局限性小腸氣液平;⑧B超有局部液性暗區或游離腹腔內有氣體聲影;⑨腹腔穿刺有腹腔積液;⑩有感染中毒性休克。......閱讀全文
小腸損傷的診斷
根據上述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多較容易。對腹膜炎及氣腹征表現不典型者,診斷較為困難。診斷依據主要有:①有直接或間接的暴力外傷史;②有自發腹痛且持續存在;③腹痛位置固定或范圍逐漸擴大;④有腹膜刺激征;⑤腹部癥狀加重但無內出血征;⑥有膈下游離氣體征;⑦局限性小腸氣液平;⑧B超有局部液性暗區或游離腹腔內
小腸損傷的病因
小腸損傷可分為閉合性腸損傷、開放性腸損傷和醫源性腸損傷。 1.閉合性腸損傷 (1)直接暴力致傷 直接暴力作用于腹壁并向腰骶椎方向傳導致使小腸或包括系膜受到傷害。 (2)側方暴力致傷 外力也可以沿體軸斜切的方向作用于腹部,使腸管連同系膜向一側迅速移動,造成腸管自附著處的撕裂。 (3)間接暴
小腸損傷的發病機制
小腸損傷的病理改變決定于小腸的受力程度和部位以及有無合并損傷等。 1.閉合性腸損傷 閉合性腸損傷的病理表現為腸壁的挫傷,血腫和破裂,輕微的腸壁挫傷時,受傷的腸管僅有局部充血,水腫,腸壁的組織連續性沒有受到破壞,血液供應尚好多能自行愈合,嚴重的挫傷可使受傷的腸黏膜失去應有的完整性,局部缺血的范
小腸損傷的臨床表現
腸壁挫傷或血腫一般在受傷初期可有輕度或局限性腹膜刺激癥狀,患者全身無明顯改變,隨著血腫的吸收或挫傷炎癥的修復,腹部體征可以消失但也可因病理變化加重而造成腸壁壞死、穿孔引起腹膜炎。 腸破裂、穿孔時,腸內容物外溢,腹膜受消化液的刺激,患者可表現為劇烈的腹痛,伴有惡心、嘔吐。查體可見患者面色蒼白、皮
小腸損傷的實驗室檢查
(1)血液檢查 白細胞計數增加、血細胞比容上升、血容量減少。 (2)腹腔穿刺液檢查 肉眼見有腸內容物,鏡檢白細胞超過5×109/L即可作出診斷。 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立位或側臥位腹部X線透視或攝片出現膈下游離氣體或側腹部游離氣體是診斷小腸閉合性損傷合并穿孔的有力依據。 (2)腹
小腸類器官治療缺血性腸損傷的作用及機制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273.shtm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麻醉科教授劉克玄團隊研究揭示了小腸類器官治療缺血性腸損傷的作用及機制。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麻醉科博士張芳玲表
如何預防小腸扭轉?
腸扭轉是各類腸梗阻中較嚴重的一種,早期診斷和恰當的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重要環節。加強衛生知識宣傳,告誡人們避免飽餐后立即進行體力勞動,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應設法通便并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對腸蛔蟲癥、巨結腸癥等應予以早期治療。
關于小腸扭轉的簡介
小腸扭轉是指小腸袢沿其腸系膜縱軸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扭轉超過180°,使扭轉腸袢的兩端及腸系膜血管均受壓,腸管發生完全的或部分的閉塞和血運障礙,從而形成閉袢性絞窄性腸梗阻。小腸扭轉發生后是否有腸梗阻的表現還與發生扭轉的腸袢長短和扭轉的度數有一定的關系。一般而言,扭轉的腸袢短小時更容易出現梗阻而腸袢
如何診斷小腸梗阻?
根據病史、臨床癥狀可初步做出診斷。腹部觸診可觸及到明顯的梗阻塊或腸套迭的粗細交界部。如腹部高度緊張、影響觸診時,可注射小劑量的鎮靜劑、肌松劑,如846復合麻醉劑或氯丙嗪。等動物安靜后再施行觸診檢查。 有條件的地方可應用X光射線檢查,可看出阻塞部前端充氣。套迭部可見有分層的腸管影像。
纖維小腸鏡的簡介
小腸是人體中最長的消化管道,位于消化道的中段,成人全長約5~7米,距口和肛門都很遠,小腸管腔長而游離、迂曲,使內鏡進鏡和觀察均很困難。小腸的特殊解剖結構給疾病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過去小腸疾病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全消化道鋇餐、小腸氣鋇雙重造影、核素掃描、選擇性動脈造影、B超、CT、MRI、
分析小腸扭轉的病因
小腸梗阻的兒童患者多為腸道發育畸形所致;成年患者多繼發于一定的病理基礎之上如手術后局部的粘連、腸系膜腫瘤、系膜過長等,小腸扭轉多為順時針方向,通常超過270°。小腸扭轉的發生常與下列因素有關: 1.解剖因素 小腸系膜較長而其附著點相對較窄,致使小腸軸相對不穩定;中腸旋轉不良時,小腸系膜未與后
小腸重復畸形的診斷
患兒多因腸梗阻、消化道出血或腹膜炎來就診。患兒反復腹痛、便血、腹部包塊或原因不明的腸梗阻考慮腸道重復畸形。鋇餐檢查或鋇劑灌腸可顯示腸腔有鋇劑充盈缺損,或腸壁有受壓切跡。有時鋇劑進入異常囊腔,顯示其形狀、部位和范圍,正常腸管受壓移位。B超也能判斷重復畸形的部位、大小和性質,了解囊腫內有無分泌物充盈
小腸梗阻的治療
大部分小腸梗阻(BOS)可歸因于術后粘連。術后粘連性疾病的患者很可能患有亞臨床 BOS,通常可自行好轉,無需住院治療。盡管腹腔鏡手術的應用越來越多,并且假定腹腔鏡手術相關的粘連疾病減少,但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繼發于粘連的SBO率同時降低。臨床表現在急診科科患者出現胃脹、惡心和嘔吐這些癥狀,連同腹部手術
豬小腸上皮細胞
原代動物細胞培養:1、實驗材料要新鮮,從活體分離材料后要低溫保存,并盡快進行細胞分離實驗。2、無菌操作。操作時用的培養液,可加平時細胞培養液5倍含量的青鏈霉素。3、用酶法分離細胞時,注意酶液的濃度和控制消化時間。貼塊法分離細胞時,注意動作要輕柔,不要傷到細胞組織,組織塊邊緣盡量平整有利于細胞游離。4
小腸內瘺病例分析
【一般資料】男性,63歲,退休【主訴】大便次數增多、尿中混雜大便樣物1月余。【現病史】患者1月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大便次數增多,6-8次/天,呈水樣便,伴腹部疼痛,呈陣發性,伴有尿中混雜大便樣物,小便3-4次/天,無惡心,未嘔吐,不伴腹脹,患者無發熱,不伴胸悶,無肩背部放射痛,無皮膚發黃及瘙癢,于我院
小腸結腸炎發病機制
??? 發病機制??? 引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原因尚不明確。已確信腸缺血損害可破壞腸道產生粘液,導致腸道易受細菌侵襲。一旦開始喂養,為腸道細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底物,而細菌可滲透過腸壁,產生氫氣并積聚,產生X線上特征性的腸壁積氣,氣體并可進入門靜脈,通過腹部X線平片或肝臟B超可見到肝臟上面的門靜脈
簡述小腸扭轉的診斷依據
本病以急性完全性腸梗阻為特點,于體位改變后出現突發性劇烈腹部絞痛可伴腰背部牽涉痛;隨時間的推移,腹脹明顯并逐漸加劇,有時呈不對稱性腹脹,腹部壓痛和肌緊張,強迫體位。腹部X線檢查符合絞窄性腸梗阻的表現,可見空腸和回腸換位,或排列成多種形態的小跨度蜷曲腸袢等征象超聲和CT檢查可見“漩渦征”。
關于小腸瘺的基本介紹
小腸外瘺是指穿破腹壁與外界相通的腸瘺,以往多因為腹部創傷引起。近年來由于腹部手術范圍的擴大、病情的復雜、手術難度的增加以及圍術期的放療、化療等應用,小腸瘺70%~90%系醫源性的,即手術引起的。20世紀60年代其病死率為50%~60%,以后治愈率逐步提高,迄今各治療中心的治愈率已達80%~90%
怎樣預防小腸脂肪瘤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吸煙,世界衛生組織預言,如果人們都不再吸煙,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癥將減少1/3;其次,不酗酒。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極易導致酸性體質。 2.不要過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
關于小腸炎的病因分析
1、致病菌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現認為本病的發病與感染產生B毒素的Welchii桿菌(C型產氣莢膜桿菌)有關,B毒素可致腸道組織壞死,產生壞疽性腸炎。在本病發病率頗高的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原地區,研究發現,當地居民腸腔內蛋白酶濃度低下,這和低蛋白飲食以及當地作為主食的甘薯中所含的耐熱性胰蛋白酶
關于小腸蛔蟲癥的簡介
小腸蛔蟲癥,多見于熱帶和溫帶地區。進入人體的途徑是通過吸食蛔蟲的蟲卵,蟲卵到達空腸后可孵化成幼蟲,然后穿破腸壁進入門靜脈系統或經淋巴管到右心和肺毛細血管,再進入肺泡,然后經支氣管、氣管到喉部而再被吞下,到小腸后發育為成蟲。
小腸結腸炎疾病簡介
??? 疾病簡介??? 小腸結腸炎是人類嚴重的小腸結腸炎的病原菌。為革蘭染色陰性多形態的小桿菌,毒株多呈球桿狀,無毒株以桿狀多見。25℃培養時有周鞭毛,呈翻滾旋轉運動,但37℃培養 時則很少或無鞭毛。耐低溫,在4℃能生長,但最適溫度為20——28℃,最適pH值為7.6,在SS瓊脂平板上生
小腸脂肪瘤的檢查
1.血常規檢查:腫瘤反復出血時,可有小細胞性貧血表現。 2.大便潛血試驗:可為陽性。 3.組織病理學檢查:肉眼見呈鮮黃色,圓形,有包膜,凸向黏膜面,直徑多在數厘米以內,呈息肉狀,無蒂或有蒂,切面分葉狀,黃色、有油膩光澤。鏡檢見,腫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構成,內有不規則分布的結締組織間質。
關于小腸造影的基本介紹
通過X線檢查對小腸進行造影檢查。 1、正常值: (1) 胃腸道出血。 (2) 原因不明的腹痛、腹瀉。 (3) 小腸炎癥及腫瘤。 (4) 小腸粘連。 (5) X線檢查時,可見腸管走行及位置異常。由于腫瘤占據部位小腸腸管被推移、壓迫,常可依此改變推斷腫瘤發生的臟器。 2、臨床意義:
小腸重復畸形的發病機制
小腸重復畸形具有發育正常的消化道組織結構。大多數畸形與所依附的主腸管融合成一共同的肌壁,享有共同的漿膜、腸系膜和血液供應,但具有獨立、相互分隔或有交通的黏膜腔。少數畸形有單獨的系膜和血管支。小腸重復畸形腔內多襯以主腸管的腸黏膜,20%~35%為異位消化道黏膜或呼吸道黏膜。異位黏膜中以胃黏膜最多見
概述小腸瘺的癥狀體征
小腸瘺的臨床表現因不同部位、不同病因而異,而且瘺形成的不同時期亦有不同表現。 一般于胃腸道手術后2~7天,病人主訴不適,腹脹,胃腸功能未恢復,體溫持續在38℃以上,脈搏每分鐘>100次,白細胞計數增高。表現為惡心、嘔吐,無肛門排便、排氣,或大便次數增多,但量少,為水樣稀便,解便后仍感腹部不適。
關于小腸瘺的分類介紹
腸瘺的分類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常用的分類方有以下幾種: (1)根據病因分類:可分為損傷性、炎癥性和腫瘤性等3種。 (2)根據解剖部位分類:根據瘺的原發部位而命名。如十二指腸瘺、空腸瘺、回腸瘺和結腸瘺等。有人把十二指腸及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100cm范圍內的腸瘺稱為高位小腸瘺,遠端回腸瘺則稱為低位小
小腸脂肪瘤的病因
小腸脂肪瘤主要來自腸壁的黏膜下層,一般不會長的很大,外觀上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瘤一樣,由成熟的脂肪組織構成。
小腸鏡檢查的過程介紹
(1) 患者取左側臥位,類同胃鏡檢查操作將小腸鏡插入胃內腔后,少量注氣、胃腔略張后再進鏡。 (2) 經幽門進入十二指腸球內,此時靜脈注射山莨菪堿10mg或解痙靈20mg,以減少小腸蠕動,必要時靜注地西泮(安定)10mg或哌替啶50mg。 (3) 按ERCP方式送入內鏡,進入十二指腸降部,采用
年輕女性小腸壞死病例分析
案例介紹一名18歲的日本女性突然出現腹痛和嘔吐,因此被送往急診室。患者意識正常,無神經異常。患者因特應性皮炎,一直接受抗組胺藥治療,既往無其他疾病,如神經病或血尿。無吸煙或飲酒史。家族史未見異常。在體格檢查中,觸診腹部平坦,上臍部有壓痛,無腹膜刺激征。體溫為36.3°C,血壓159/123 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