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道。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堿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道的吲哚倍半萜生物堿類化合物主要來源于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于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最近,依托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中科院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LMB)張長生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在海洋放線菌來源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的發現及其生物合成方面取得一些階段性進展。 研究人員從中國南海880米深的海洋沉積物中分離到的鏈霉菌Streptomyces sp. SCSIO 02999的發酵液中,獲得了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xiamycin A(XMA,1),以及4個新的結構類似物oxiamycin(OXM,2),dixiamycin A(DXM A,3)和dixiamycin B(DXM B,4),和chloroxiamy......閱讀全文
Ce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機理研究進展 非晶形成的機理以及熱力學、動力學和結構對非晶形成能力的影響是材料科學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也是非晶材料和物理領域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物理所汪衛華小組與美國North Carolina大學Wu Yue研究小組合作,采用核磁共振NMR 27Al 方法系統研究了微量元
高壓、高鹽及低溫的深海環境曾被認為是生命的荒漠。隨著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深海的探索能力日益增強,發現了深海(甚至萬米深的馬里亞拉海溝)也有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并從深海沉積物樣品中分離鑒定了多個種屬的放線菌。基因組測序表明,一些深海來源的放線菌基因組中還蘊藏著許多次級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但大部
在海洋生態系統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海洋微生物形成了適應嚴酷生存環境的獨特機制,進化出基因型、代謝途徑和生理生態功能的多樣性,蘊藏著大量新穎的次級代謝產物。近十年來,海洋微生物逐漸成為藥物研發的新源泉。 2009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局工業生物技術領域重要方向項目“南海海洋工業微生物的資源開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非典型角環素類海洋天然產物二聚體形成的關鍵機制。5月25日,該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basis of dimer formation during the biosynthesis of benzofluorene-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來自深海極端環境的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備受科學家的關注,目前來自大于1000 m深海的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只有108個,對于這一戰略新資源及其利用前景,人們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較早地開展了深海微生物的研究開發工作,2009年報道了兩個放線菌新屬的發現和鑒定,其中一個為來自南海386
日前,化學化工界重要媒體,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新聞》依照慣例,總結了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筆者特將其中主要內容編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機器學習在化學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人工智能在化學領域的應用也是化學家們關注
日前,化學化工界重要媒體,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新聞》依照慣例,總結了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筆者特將其中主要內容編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機器學習在化學領域的進一步應用 人工智能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人工智能在化學領域的應用也是化學家們關注的焦
今日推薦文章作者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專家洪偉教授,本文選自《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表于《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學與技術若干前沿問題評述專刊》,射頻百花潭配圖。引言隨著對電磁波譜的不斷探索, 人類對電子學和光學
7月23日至26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張長生、鞠建華等一行7人參加“第八屆全國微生物學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該會由中國微生物學會主辦,云南省微生物學會和云南大學共同承辦,主題為“微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會議設博士論壇,趙國屏、鄧子新院士,曲音波教授等國內知名專家、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IV通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化學會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建年 改革開放30年來,與國內各行各業一樣,我國的化學科學研究獲得了全方位發展,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無論在基礎、應用基礎研究還是成果轉化、實現產業化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胡文輝研究組在手性磷酸催化的C3-位取代的吲哚與b,g-不飽和-a-酮亞胺酯的C2不對稱傅-克烷基化反應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于1月16日在線發表在《有機化學通訊》(Organic Letters, DOI: 10.1021/ol5035222)。 含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德國馬普膠體界面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馬達的分子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工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6996-7000))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二環吡啶酮類化合物合成示意圖 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余正坤研究組、孫承林研究組和陳吉平研究組合作的惰性化學鍵催化活化研究最近取得新進展。 通過在烯烴分子的一端引入給電子的二硫烷基、在另一端引入吸電子的羰基來活化內烯烴碳-氫鍵的策略,研究人員
桃金娘科 (Myrtaceae) 植物約100屬3000種,主要分布于美洲熱帶、大洋洲及亞洲熱帶。該科植物中含有結構復雜且活性多樣的間苯三酚衍生物,引起了國內外天然藥物化學和有機合成家的極大關注。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化學生物學團隊劉海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仲偉茂及其團隊與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等科研人員合作,在南海沉積環境來源真菌活性代謝產物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Organic Letters (DOI: 10.1021/acs.orglett.8b01880)和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博士組在利用銅/鐵共催化的炔丙基胺衍生物通過類Meyer?Schuster重排反應合成β-氨基烯丙醛衍生物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經于2014年12月2日在《有機化學通訊》(Organic Letters, 2014, 16, 6288– 6289)上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吲哚類化合物的直接羰基化轉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以鈀為金屬催化劑,碘為氧化劑,在一個大氣壓的一氧化碳壓力下,高效地實現了各種吲哚與醇類、酚類化合物直接氫酯基化得到相應的吲哚-3-甲酸酯。在現有的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植物源萜類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學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趙宗保研究員領導的生物質高效轉化研究組(1816組)在植物源萜類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成果以全文形式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化學會志》上(J. Am. Chem. Soc., 2012, 134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廣東醫科大學合作的研究論文,以Biosynthesis of ilamycins featuring unusual building blocks and engineere
姚建年:化學的貢獻將得到更加極致的體現 化學是一門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制備及其應用,以及物質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作為一門極其重要的基礎學科,化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醫藥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在社會與經濟發展以及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大會)在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體育館盛大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化學系承辦。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教授、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