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病因分析
病因尚無定論。多數學者認為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曾有一家9個同胞中5個患病和一家連續2代4例患病的報告。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也揭示Bartter綜合征是由腎小管上皮細胞上的離子轉運蛋白基因突變所引起目前已發現嬰兒型Batter綜合征存在Na+-K+-2Cl-基因突變該基因位于15q12-21,有16個外顯子,編碼1099個氨基酸,為Na+-K+-2Cl-通道已發現20多種突變經典型Bartter綜合征系由CICNKB基因突變所致,該基因位于1q38,編碼含687個氨基酸的細胞基底側的Cl-通道,現已發現約20種突變類型。成人型Bartter綜合征又稱Batter-Gietlman綜合征系由噻嗪敏感的Na+-K+通道基因(SCI12A3)突變所致該基因定位于16q913編碼1021個氨基酸已發現多達40種突變。此外還有一些病人中發現鉀通道基因(ROWK)突變。因此Batter綜合征可以認定為由上述幾種離子通道基因突變引起的臨......閱讀全文
關于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病因分析
病因尚無定論。多數學者認為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曾有一家9個同胞中5個患病和一家連續2代4例患病的報告。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也揭示Bartter綜合征是由腎小管上皮細胞上的離子轉運蛋白基因突變所引起目前已發現嬰兒型Batter綜合征存在Na+-K+-2Cl-基因突變該基因位于15q12-21,
關于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基本介紹
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是一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Bartter(1962)首次報道,故稱為Bartter綜合征其臨床特征為嚴重的低鉀血癥和代謝性堿中毒,伴有高腎素高醛固酮血癥腎小球旁器增生和肥大及腎小管保鈉和濃縮功能障礙,但無高血壓及水腫且對外源性血管緊張素Ⅱ無反應現認為本綜合征是由離子通道基因突變引
關于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臨床研究介紹
臨床與實驗研究對Bartter綜合征發病機制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展認為Bartter綜合征是由于髓襻升支厚壁段穿上皮細胞Cl-、Na+的轉運障礙所致目前對髓襻升支的幾種離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編碼已經克隆出來由于這些離子通道蛋白發生了喪失功能的基因突變,致使離子轉運功能發生障礙。正常腎單位髓襻升支厚壁段
簡述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并發癥
有少數病人無明顯癥狀(10%小兒37%成人),常因其他原因就診時發現并發癥: 電解質紊亂并發高尿酸血癥、腎鈣化,痛風腎結石和腸梗阻及精神幼稚兒童型主要并發癥為發育障礙、維生素D缺乏病、智力低下及特殊面容嚴重者可出現進行性腎功能衰竭等。
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鑒別診斷介紹
1.應與假性Bartter綜合征鑒別 所謂假性Bartter綜合征為多種因素引起,常見的原因有利尿藥的濫用緩瀉劑的應用、反復嘔吐、長期低氯飲食、腎性失鎂家族性氯化物性腹瀉。尿氯測定有助于鑒別假性者尿氯多低于10mmol/L,真性者多大于10mmol/L。 2.其他 需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腎小管性
治療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相關介紹
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無特殊治療方法,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 1.飲食與活動 應食用含高鉀的食物和飲料,如西紅柿、香蕉橙汁等。病人一般可正常參加基本活動,但是要避免活動過量引起脫水。以免脫水危險和低鉀失衡導致功能性心臟功能紊亂。 2.藥物治療 (1)補充鉀鹽:適當控制鈉入量并補充鉀鹽(兒童每天
概述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有人就本綜合征發病環節提出4種假說: 1.血管壁對ATI的反應有缺陷導致腎素生成增多和繼發性醛固酮增多。 2.近端小管鈉重吸收障礙導致鈉負平衡;低鈉飲食亦不能逆轉腎性失鉀。 3.前列腺素生成過多,使腎小管失鈉,血鈉減低從而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 4.髓襻升支厚壁
簡述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診斷要點
1.低鉀血癥(1.5~2.5mmol/L)。 2.高尿鉀(>20mmol/L)。3.代謝性堿中毒(血漿HCO3->30mmol/L)。 4.高腎素血癥。 5.高醛固酮血癥 6.對外源性加壓素不敏感。 7.腎小球旁器增生。 8.低氯血癥(尿氯>20mmol/L)。 9.血壓正常。
關于假性醛固酮增多癥的簡介
假性醛固酮增多癥(pseudo-hyperaldosteronism,PHA)又稱Liddle綜合征、腎潴鈉過多綜合征、先天性腎小管失鉀癥、低腎素性高血壓綜合征、假性鹽皮質類固醇過多癥,是以嚴重高血壓、低鉀血癥、代謝性堿中毒、低腎素血癥但無醛固酮增多為特征的腎小管疾病,屬遺傳性疾病,為常染色體顯
簡述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低鉀癥狀為本征最重要和突出的表現,患者可突然或反復發作肌無力,肌無力也可為慢性持續性,但罕有肌麻痹其次為厭食嘔吐腹脹便秘,多尿煩渴成人型最常見癥狀為肌無力(40%),其次為疲勞(21%)抽搐(26%),較少見癥狀有輕癱、感覺異常、遺尿、夜間多尿、便秘惡心嘔吐,甚至腸梗阻,有些患
關于糖皮質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癥的病因分析
由于患者的第8號染色體11β-羥化酶基因與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形成一融合基因,融合基因的5'為部分11β-羥化酶基因,3'為部分醛固酮合成酶基因,故編碼蛋白質具有醛固酮合成酶活性。此融合基因在束狀帶表達,受ACTH調控,從而導致ACTH調節球狀帶分泌醛固酮,給予糖皮質激素可抑制醛固酮
關于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治療
一旦原發性醛固酮診斷肯定,應該探查雙側腎上腺,因為有多發性腺瘤可能.有可能需要切開腺體尋找腺瘤.明顯醛固酮增多癥,當單個腺瘤肯定,則預后良好.這些病例可能需用腹腔鏡切除腺瘤.切除醛固酮腺瘤后,病人血壓均降低,約50%~70%完全緩解.腎上腺增生醛固酮增多癥,雖然大多數病人降低了血壓,但約70%仍
醛固酮增多癥的簡介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是由于腎上腺皮質球狀帶腫瘤或增生而造成醛固酮分泌增多,導致潴鈉,排鉀,體液容量擴張,抑制了腎素--血管緊張系統。臨床表現高血壓、低血鉀性堿中毒和周期性麻痹,多飲多尿,心電圖示低血鉀。多見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1:3,腎上腺皮質腫瘤,增生予以手術治療,不適于手術者,常用
關于假性醛固酮增多癥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檢查 1.血鉀 一般低至2.4~2.8mmol/L,有時僅輕度低鉀,為3.0~3.6mmol/L,血鉀極低(1.8~2.2mmol/L)者很少見。 2.代謝性堿中毒 血漿HCO3-水平升高,動脈血pH值升高。血鈉增加,血漿腎素、醛固酮水平低。尿鈉減少,尿鉀增加,尿醛固酮水平低。 二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病因 病因尚不甚明了。 臨床表現 1.高血壓 為最早出現癥狀。多數患者血壓大幅升高,但惡性高血壓罕見。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PA)可能伴隨頑固性高血壓,其定義為即使堅持使用適當的含利尿劑在內的3種藥物治療方案后血壓(BP)仍不達標。但極少數患者可不伴高血壓。 2.神經肌肉功能障礙 (1
醛固酮增多癥的鑒別診斷
1.高血壓。 2.低血鉀,周期性麻痹,多飲,多尿,夜尿增多。 3.血PH和CO2CP升高,堿中毒引起手足搐搦。 4.尿17羥皮質類固醇(17-OHCS),17酮類固醇(17-KS)正常。 5.血漿醛固酮升高,尿醛固酮排出量升高。 6.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活性降低。 7.安體舒通試驗
簡述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的流行病學
綜合征是一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男性外顯率較高。1962年Bartter首次報告2例,以后陸續有類似報告。本病較少見,迄今報告共200多例,國內僅報道幾十例。估計發病率為19/100萬。世界各地及所有種族均有報告,但黑人發病率偏高,女性稍多于男性。明確診斷年齡最早為孕20周最晚至50歲。本病常見于
小兒醛固酮過多癥的病因分析
最常見的病因為腎上腺皮質腺瘤或增生性腺瘤,腺瘤多為單發。腎上腺未見異常者稱為特發性醛固酮過多癥。多數小兒病例為雙側腎上腺皮質增生引起分泌醛固酮增多,稱為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其原因尚不明。
關于良性紅細胞增多癥的病因分析
1.血容量減少 為最常見的原因,如多次腹瀉、過分出汗、排尿過多、嚴重缺水、廣泛燒傷、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由于丟失過多的水分,致血液濃縮。 2.體質因素 良性紅細胞增多癥,其病因及發病原理可能為:①醛固酮排泌減少;②血液分布不均。不同血管床之間紅細胞壓積各異,毛細血管床處低于大血管池。
關于中性粒細胞增多癥的病因分析
中性粒細胞增多見于多種疾病歸納如下: 1.感染 多種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細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等及結核分枝桿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質炎、水痘;立克次體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細胞增多增多程度常與感染程度成比例,有化膿現象,增多更為明顯,甚至引起類
關于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檢查 血漿醛固酮與腎素活性比值(ARR)作為原醛癥篩查指標。目前主要有4種確診試驗,包括口服高鈉飲食、氟氫可的松試驗、生理鹽水輸注試驗及卡托普利試驗。 二、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特殊實驗室檢查,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定性診斷并不困難。定位診斷包括腎上腺CT、雙側腎上腺靜脈采血、基因檢測等。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檢查
血漿醛固酮與腎素活性比值(ARR)作為原醛癥篩查指標。目前主要有4種確診試驗,包括口服高鈉飲食、氟氫可的松試驗、生理鹽水輸注試驗及卡托普利試驗。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診斷
安體舒通試驗有助于診斷.給予安體舒通200~400mg/d,口服5~8周,可逆轉疾病的臨床表現,包括高血壓(非醛固酮增多高血壓罕見能夠逆轉).血漿腎素測定有助于診斷.早晨病人平臥時測定血漿腎素水平,口服速尿80mg,然后病人直立3小時,再測定血漿腎素.正常人直立后血漿腎素明顯增加,而醛固酮增多癥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特殊實驗室檢查,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定性診斷并不困難。定位診斷包括腎上腺CT、雙側腎上腺靜脈采血、基因檢測等。
關于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基本信息介紹
原醛癥指腎上腺皮質分泌過量醛固酮,導致體內潴鈉、排鉀、血容量增多、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活性受抑。臨床主要表現為高血壓伴低血鉀。原醛癥主要分為5型,即醛固酮瘤、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特醛癥)、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癥、分泌醛固酮的腎上腺皮質癌、異位醛固酮分泌瘤或癌。研究發現,醛固酮過
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相關介紹
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腎上腺皮質醛固酮產生增加受腎上腺外刺激,擬似原發病,與高血壓和水腫有關(如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腎病綜合征),高血壓急進期的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認為是由于繼發腎血管收縮的腎素過高分泌.醛固酮增多癥同樣見于梗阻性腎動脈性高血壓(如動脈粥樣硬化和狹窄).這是由于減少了病側腎臟血流所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臨床路徑
?? 一、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ICD-10:E26.0)。???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病人的病例檢測
關于先天性脊髓空洞癥的病因分析
先天性脊髓空洞癥分為先天發育異常性和繼發性脊髓空洞癥兩類。前者多合并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后者常由外傷、腫瘤、炎癥等引起。后者少見,是指繼發于脊髓腫瘤、外傷、炎癥、頸椎病、椎管狹窄等脊髓壓迫癥。 先天發育異常所致者,有以下幾種學說。 一、先天性脊髓神經管閉鎖不全: 本病常伴有脊柱裂、頸肋、脊
關于先天性小腸禁錮癥的病因分析
先天性小腸禁錮癥病因不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繼發于某種腹腔內炎癥 Foo等認為本病多發于女性,發病時間常在月經初潮2年內,推測可能系月經血經輸卵管反流進入腹腔,誘發亞臨床原發性腹膜炎纖維滲出機化所致。Sieck等根據發病的地區性和好發于青少年女性的特點,推測可能系易經生殖道侵入的病原體逆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的鑒別診斷
主要應與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相鑒別,包括腎血管狹窄性高血壓、惡性高血壓、腎性高血壓等。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血漿腎素活性及血管緊張素Ⅱ均明顯升高,鑒別并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