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靳常青研究組和方忠研究組密切合作,在拓撲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Proc. Natl Acad. Sci. (PNAS) 108, 24 (2011);doi: 10.1073/pnas.1014085108】。 自然界中物質按照導電性可分為金屬、絕緣體、半導體等。拓撲絕緣體指一類新的物質狀態,它的體態為絕緣體而表(界)面態為金屬。這種表(界)面金屬態受時間反演不變的拓撲性質保護,為材料內稟特性而和具體結構無關,所以拓撲絕緣體的表面金屬態對(磁)雜質、形變等擾動非常穩定。作為一種新的物質狀態,拓撲化合物在近幾年得到越來越多物理學家的重視。理論預言了拓撲材料許多奇異物性,其中拓撲超導電性尤其引人注目。與拓撲絕緣體類似,這類超導體塊材具有配對能隙,但在表面上可能存在一類新的準粒子Majorana費米子(相當于Dirac......閱讀全文
Ce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機理研究進展 非晶形成的機理以及熱力學、動力學和結構對非晶形成能力的影響是材料科學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也是非晶材料和物理領域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物理所汪衛華小組與美國North Carolina大學Wu Yue研究小組合作,采用核磁共振NMR 27Al 方法系統研究了微量元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3.楊輝/李亦學/Lars M. Steinmetz等團隊建立新型脫靶檢測技術,基因編輯工具安全性評估或迎來新突破 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它一直以其高效性和特異性備受世人的期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RISPR/Cas9從問世以來,其脫靶風險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磁性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是一種具有手性自旋的納米磁疇結構單元。由于它具有拓撲保護性、低驅動電流密度(比驅動傳統疇壁低5~6個數量級),以及磁場、溫度和電場等多物理作用調控的特性,磁性斯格明子被認為是未來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信息存儲器件的核心材料。然而,目前大部分磁性斯
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以其優異性能在光電、催化、新能源和傳感器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應用潛能。與層狀結構的過渡金屬二硫化物不同,過渡金屬單硫化物的體相都是非層狀結構。因此,相比于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二維過渡金屬單硫化物的制備比較困難,關于其物性研究也鮮有報道。去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
在2019年2月27日,同時有9篇Nature文章是有中國學者/華人發表的,具體的成果如下面所介紹: 北京生命組學研究所賀福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錢小紅共同通訊發表題為“Proteomics identifies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of
不僅要發揮物理所基礎和前沿研究方面的綜合優勢,對那些具有明顯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還要注意盡可能早地就把企業請進來,與那些既有經濟實力、又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合作,把我們的知識與技術轉移擴散出去,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的競爭力!” 12月5日下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在拓撲超導單晶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獲得高質量的SrxBi2Se3單晶體,這種材料表現出高達91.5%的超導體積比,且該材料在空氣中十分穩定。利用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對SrxBi2Se3單晶體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該材料在10特斯拉到35特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組發展出一套自動計算材料拓撲性質的新方法,在近4萬種材料中發現了8千余種拓撲材料,十幾倍于過去十幾年間人們找到的拓撲材料的總和,并據此建立了拓撲電子材料的在線數據庫。國際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該成果【1】。 拓撲學是數學的重要分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曾杰研究組在拓撲絕緣體二維層狀納米材料Bi2Se3的結構設計、合成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對Bi2Se3晶體的成核及生長進行了動力學調控,通過引入螺旋位錯首次實現了二維層狀材料的螺旋生長,將材料由分立的層狀轉變成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美、日三國科學家的“超導大戰”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在那場“大戰”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超導研究團隊不分晝夜地在實驗室工作,困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在桌子上躺一躺或在椅子上靠一會兒打個盹兒,醒了繼續做實驗。那時,他們研究的是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 正是在這一波研究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田明亮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通過SHMFF水冷磁體33T強磁場下的電輸運量子振蕩測量,給出了層狀化合物Nb3SiTe6為拓撲半金屬的實驗證據,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B上。圖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田明亮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通過SHMFF水冷磁體33T強磁場下的電輸運量子振蕩測量,給出了層狀化合物Nb3SiTe6為拓撲半金屬的實驗證據,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B上。&nb
拓撲絕緣體是目前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問題之一。它具有獨特的電子結構,它在體內能帶存在能隙,表現出絕緣體的行為;表面或邊界的能帶是線性的無能隙的Dirac錐能譜,因而是金屬態。這種量子物態展現出豐富而新奇的物性,如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磁電耦合、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由于這種新奇的物性源
1月9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榮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趙忠賢院士頒獎。 趙忠賢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為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扎根并躋身國際前列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高溫超
最近幾年,隨著國內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顯著,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包括著名的Nature、Science、Cell等學術期刊。 2019年開年,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三大期刊發文表現依然優異。2月28日(今
碳納米管自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以來,已經引起了研究者極大興趣。碳納米管具有金屬性或者半導體性取決于它的手性指數,但是手性指數即電子能帶結構不可控一直是一個難題。由于半導體性與金屬性納米管混存且難以分離,造成了碳納米管納電子學應用的瓶頸。三元B-C-N納米管可被看作是碳納米管晶格中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雜環合成研究組萬伯順、王春翔等人在催化環加成反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實現了氮雜七元環吖庚因類雜環的選擇性合成,相關結果以通訊的形式發表在近期的《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2861-2865)。 不飽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超冷費米氣體中新奇物相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教授易為與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威、北京大學教授劉雄軍合作,在理論上預言并刻畫了一種同時由局域序參量及非局域拓撲不變量表征的新奇拓撲超輻射相。該成果發表在7月22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
植物源萜類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學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趙宗保研究員領導的生物質高效轉化研究組(1816組)在植物源萜類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成果以全文形式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化學會志》上(J. Am. Chem. Soc., 2012, 134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量子隱形傳態在概念上非常類似于科幻小說中的“星際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把量子態傳輸到遙遠地點,而無需傳輸載體本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成果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于《自然》雜志。這是自1997年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姜鵬、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與副研究員周傳耀、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團隊,以及大連理工大學教授曹暾合作,在納米熱電材料的等離激元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Bi2Te3是研究最為廣泛的熱電材料之一,因其具有奇異的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在納米和原子水平上研究酸堿催化是多相催化領域頗具挑戰性的課題,其難點在于既要考慮活性中心的幾何結構和位置,也要考慮活性位點的酸堿強度。日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生物能源研究部生物能源化學品研究組研究員王峰團隊在多相酸堿催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其結果印證了上述酸堿催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團隊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劉景月教授(該所“千人計劃”)一起合作,在單原子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將Pt/FeOx 單原子及準單原子催化劑用于含有不飽和取代基團的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選擇加氫反應,在溫和反應條件下(40 oC, 氫氣壓力0.3 MPa)獲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