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初級產碳者逃避高溫 對世界各地的海洋浮游植物所作的一項大規模的調查提示,該微小的生物能夠適應其局部的環境。然而,該研究也表明,熱帶地區的浮游植物的多元性會在本世紀顯著減少。這些發現是重要的,因為海洋浮游植物是一個主要的二氧化碳的碳匯且它與地球上近一半的初級生產有關。 Mridul Thomas及其同事在一個寬范圍的緯度間——在北緯76度至南緯75度間——分離了194株浮游植物,旨在直接研究溫度對其生長的影響。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確定了一種在該微生物生長的最佳溫度與這些被分離出的微生物所在水域的平均年度溫度之間的相關性。其模式符合演化模型,這提示該微生物會適應它們所在的水域而不是通過海流而分散開來。 但是,Thomas及其他的研究人員還注意到,來自極地及溫帶水域的浮游植物的最佳溫度要大大高于它們所生活的水域的平均溫度。在另一方面,來自熱帶的浮游植物的最佳溫度非常接近或低于它們本部水域的平......閱讀全文
我們也必須記住,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名已經存在的專家,她在創造可對人類造成極大危害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并不一定會把我們帶到比現有技術或自然界本身更接近傷害的道路。 慎重的民主就要聽不同的觀點,考慮對方的論點,最好找到共同點,至少要尊重不同觀點,然后作出決定。面對復雜問題各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科技創新驅動改革發展,創新成果改變你我生活。2018年上半年,我國在科學領域取得不少新突破和新發現,這些新成果不斷刷新公眾的科技感知力,也正在改變你我的生活。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我國誕生 重大腦疾病治療有了新前景
日前,美國《科學》雜志公布了2009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發現“阿爾迪”遠古骨骼化石位居十大科學突破榜首。 “阿爾迪”生活在440萬年前的埃塞俄比亞境內,它的歷史要比“露西”早大約100萬年,之前露西曾被認為是人類歷史記錄上最早的原始人類骨骼,目前發現阿爾迪之后,使科學家更近一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近期《Nature》下載論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5年7月
由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發布的每月科學流言榜,7月共有9條流言上榜。 1. 疫苗可以不用接種 流言: 疫苗總“出事”,最好不要接種疫苗。 真相: 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加拿大氫強度繪圖實驗望遠鏡(CHIME)取得了自2017年9月落成以來的第一個重量級成果:探測到13個全新的快速射電暴,其中1個為重復信號。 相關論文的兩篇論文同時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10日凌晨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志(Nature)上。 快速射電暴(FRB)就是一種物理起源尚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近期《Nature》下載論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2年06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一場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役,前線除了醫生、護士,還有科學家的身影。 -導 語 - 截至1月28日,國內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為4535例,死亡病例為106例,一場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役已經展開,全國上下一時間談“毒”色變,紛紛“宅”在家中。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很多人可能對來自全國各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6〕228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軍委科技委: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現將
“比起當前的轉基因、基因工程等技術,合成生物學的研究更前衛,代表了下一代生物技術。”在日前舉行的以“合成生物學”為主題的第322次香山科學會議上,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研究員張春霆說。 來自國內外的40多位專家就“重塑生命”的相關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這一領域被認為充滿了人類的奇思妙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癌癥研究界在2013年經歷了一個巨變,因為一個醞釀了數十年的策略終于確立了它的潛力。從癌癥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出現了令人鼓舞的結果,在癌癥的免疫療法中治療的標靶是身體的免疫系統而不是直接針對腫瘤。這種新的治療會促使T細胞和其它免疫細胞來對抗腫瘤——而《科學》雜志的編輯
2005年6月28日,世界變態反應組織(WAO)聯合各國變態反應機構共同發起了對抗過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議,將每年的7月8日定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旨在通過增強全民對過敏性疾病的認識,共同來預防和控制過敏性疾病。目前全世界有30%-40%的人群被過敏問題困擾,有數億人患過敏性鼻炎,有3億人患哮喘,過敏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12月16日發布了題為2016 in news: The science events that shaped the year的文章,點評2016年全球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事件,中國科學院完成或參與的多項重要科技成果入選,包括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500米口徑球面射電
近日,美國著名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出了全球最聰明(創造力)的50家公司。這50個名單不僅包含了亞馬遜、谷歌、微軟等互聯網巨頭,也包含了創立于2013年的Editas Medicine這一類新型公司。在這50家公司里,生物醫療相關的公司總共有15家。 在這15家公司中,有10家公司與基因相
3月的上海,迎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玉蘭花開滿街頭,帶來濃濃的春意。對食品領域來說,如何在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的同時,生產出更多創新產品,讓大家吃的更營養、更放心,更美味,是整個行業共同的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必定離不開科技創新。3月20-21日,由《食品工業科技》雜志社聯合食品伙伴網共
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日前在京揭曉。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主任辦公(擴大)會終評和項目公示,北京大學主持的單個納米顆粒光學檢測新原理研究等10個高校科技項目,獲評本年度高校科技十大進展。 據介紹,“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自1998年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 文件 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 (2019)儀學分字第006號 各有關單位: “第八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
2009年5月20日,媒體報道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世界確診的感染者突破1萬人。 與此同時,一場事關40億元資金的防治流感重大國家專項的論證會也在北京某賓館緊急進行中,專項何時發布,不得而知。 此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將投入50億元防控甲型H1
熱帶初級產碳者逃避高溫 對世界各地的海洋浮游植物所作的一項大規模的調查提示,該微小的生物能夠適應其局部的環境。然而,該研究也表明,熱帶地區的浮游植物的多元性會在本世紀顯著減少。這些發現是重要的,因為海洋浮游植物是一個主要的二氧化碳的碳匯且它與地球上近一半的初級生產有關。 Mrid
科學研究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過總有一些科學家不走尋常路,會腦洞大開地進行一些非常有“趣味”的研究,而當人們看到這些科研成果時或許會眼前一亮;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又有哪些腦洞大開的趣味研究發現呢?時至歲末,小編對這些趣味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EJPC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近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經院主席團審定的521名201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名單詳細列舉了有效候選人的姓名、年齡、專業、工作單位和提名渠道,提名渠道分別是院士提名和中國科協提名。 據了解,有效候選人大多數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少部分來自企業和軍隊等。為使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中
編者的話 對于科學和技術的重大進展來說,一年并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然而科學與技術的任何進步,都是科學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個個腳印。剛剛過去的2007年,科學與技術的各個領域可謂異彩紛呈。為了讓讀者對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報特別約請各領域專家梳理并點評了科學與技術發展的亮點,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一條馬路之隔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把以上表述自豪地刻在樓前的石頭上。從那里路過的人大都會不由自主地朝那塊石頭多看幾眼,心中油然而生的除了敬意之外,還有對“微生物”的幾分好奇。而近日,美國白宮以總統名義發布“國家微生物組計劃”之舉使得“微生物”在神秘之外,平添了攸關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