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吳國盛很忙。 他的新書《什么是科學》銷量長紅,又觀點尖銳,爭議不斷。他忙著領獎,也忙著與各路“神仙”辯論,為自己的理念正本清源。 自執掌清華科學史系以來,不到半年,這個平地起高樓的新設學科就火了。講座、論壇一場接一場,國際大咖絡繹不絕地來訪,各地學子也聞風而至。他卻謙遜慨嘆:“我終其一生,能把這個學科搞正常就不錯了。” 如今,西方科學史的主流是科學思想史,研究的是科學誕生及發展的思想文化土壤。在中國,與之最接近的,莫過于“科學技術哲學”和“科技史”兩個專業了——吳國盛正是出自“科學技術哲學”這一脈。 然而,科技哲學的前身是“自然辯證法”,其目的是用科學前沿理論為意識形態建設服務;科技史專業的成立,則以挖掘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為己任,如今路子已越走越窄。 吳國盛想要突破兩門學科傳統的局限,打破文理藩籬,讓科、史、哲合而為一。 吳國盛從小更喜歡文科,性嗜寫作和思辨。父親是鄉里遠近聞名的語文老師,頗有才氣,他......閱讀全文
歷史在這里交匯,又在這里遞進。 2018年1月8日,人民大會堂,中國“火藥王”王澤山、“病毒斗士”侯云德共同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習近平總書記緊緊握住兩位大獎得主的手。 如潮的掌聲,是對復興大道上科技成就的禮贊,也是對中國堅定走創新之路的共鳴。 40年前,同樣如潮般的掌聲曾在這里響
3月5日(星期三 )上午9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 李克強: 一、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本屆政府依法履職的第一年,任務艱巨而繁重。面對世界經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全面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認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具有充分條件也面臨艱
7月17日,習近平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這是習近平在實驗室了解科研人員利用同步輻射裝置開展科研的情況。 ●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遍布廣東、河北、湖北、遼寧、湖南等9省(市),考察中多次論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思考;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首次將“課堂”搬到紅墻外,在中關村“頂層設計”推動創新驅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美 國 研發投入“量入為出”,重點保證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實施創新戰略,確保經濟的增長與繁榮。 奧巴馬堅持通過創新確保美國經濟增長和繁榮的戰略,在國情咨文中大力倡導創新,提出美國要想贏得未來,就必須在創新、教育和基礎設施方面超越其他國家,并發布了新的《美國創新戰略》,以明確國家的創新目
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熱潮中,中國科學院在2018年2月出版《科技強國建設之路:中國與世界》一書。該書分“代表性科技強國的發展路徑”“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選擇”和“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的重大創新領域”三篇,闡釋了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問題和科技問題,為我們謀劃科技創新布局和發展戰略提供了重
■現在需要做的是重新審視思考政府與市場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定位,明確政府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把應該交給市場做的交給市場。 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源于1978年春召開的歷史意義深遠的科學大會。科學大會將科學從意識形態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并開始探索科研管理體制的改革。隨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黨的
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周生賢近日在主持召開部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全會《決定》時強調,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我們要科學認識、主動適應、積極應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常態。這是在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基礎上做出的科學判斷,對于指導我國生態文
黨管人才是歷史實踐的必然回歸 走高技術跟蹤路線30年了,實踐證明,不重視基礎研究、單純跟蹤將永遠落后。發現和發明是自古華山一條路,還是條條道路通羅馬?世上事殊途同歸是經常有的。當然創新比跟蹤難得多,難在何處?是體制問題,還是隊伍能力所限? 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
圖為海南省財政廳廳長、黨組書記劉平治 依托得天獨厚的熱帶資源和生態環境,當前海南省正加快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全面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作為國民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的財政部門如何全面深化財稅改革,全面提升財政管理水平,為“科學發展、綠色崛起”提供堅實穩固的財力支持和物質保障?近
我們永遠無法忘記,七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無情地奪走了數萬同胞的生命。那是血淚之地,民生之痛,家國之難。七年間,汶川地震遺址的滿目瘡痍,時刻都在提醒世人:山地災害與風險必須得到有效防御。 七年來,我們也看到,科學家的潛心研究,讓崎嶇的山地涌動著希望;一個個科研成果的涌現,讓坑洼的山
35年科技跨越 開欄的話 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35年的歷程是一部厚重的史詩,那么科技事業的發展則是其中蕩氣回腸的一章。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中華民族走上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而不久前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總動員,必將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
5月30日電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3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這個盛會,就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
21部委合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落實企業主體地位、人才評價、資源配置等支持政策將陸續出臺 創新驅動正成為各界談論的熱點話題。一方面,國家高層領導密集發聲,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另一方面,有關部委正在籌劃相關政策。據記者了解,目前包括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影響乃至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國家“十三五”規劃,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抓住了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發展的牛鼻子。對于河南這樣相對欠發達的經濟大省,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黨的十九大后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大家并通過大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
習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黨的十九大后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大家并通過大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推動新時代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對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進行了全面部署,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
今年開始,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在轄區實行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學校食堂食品安全責任制,各學校食堂均配備了專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并定期對學校周邊餐飲店開展食品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圖為5月10日該區食藥監局工作人員在為學生講解食品安全知識。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戰略是具有基礎性、前瞻性、全局性的制度框
“基礎研究有什么用?”這是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我想,明代徐光啟所說的“無用之用,眾用之基”,法拉第所說的“問基礎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問一個初生的嬰兒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礎研究的“用”,首先體現在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無所不在的作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半導體、計算機、激光技術等,都是基礎
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始,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之路至今已走過40余年。伴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中國確立了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實施“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探索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建立形成了行政管制、經濟激勵、公眾參與綜合運用的環境政策體系。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如下。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
激烈的國際競爭表明,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特別是這個民族的前途命運,最根本的取決于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抉擇。這一戰略如何落地,企業怎樣才能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如何辦學才能使創新型人才充分涌現。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與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環保機械行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2020年2月28日,英國旅美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不幸去世,享年96歲。戴森在物理學造詣深厚,是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曾稱楊先生為“保守的革命家”。他知識豐富,思考深邃,對物理學之外也多有評論,例如他曾經稱“生物學是21世紀的科學”。 《鳥和青蛙》(Bi
1 科技強國是交通強國、航天強國等的基礎和核心 《院刊》: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等,可以說這些“強國”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機組成部分。您如何看待“科技強國”與其他幾個“強國”的關系?或者科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作用? 錢七虎: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7月6日至7日在北京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
張興鈐,1921年10月16日出生于河北武邑,194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先后獲美國凱斯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冶金碩士、博士學位。在美期間,他系統地研究了蠕變過程中多晶純鋁及合金的形變、斷裂機制,先后發表八篇論文,被國際學術界廣泛引用,成為金屬蠕變結構研究的奠基性工作之一。回國后,在北京鋼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