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英國旅美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不幸去世,享年96歲。戴森在物理學造詣深厚,是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曾稱楊先生為“保守的革命家”。他知識豐富,思考深邃,對物理學之外也多有評論,例如他曾經稱“生物學是21世紀的科學”。 《鳥和青蛙》(Birds and Frogs)是戴森應邀為美國數學會愛因斯坦講座所起草的一篇演講稿,該演講計劃于2008年10月舉行,但因故被取消。這篇文章全文發表于2009年2月出版的《美國數學會志》(NOTICES OF THE AMS, VOLUME56, Number 2)。」戴森,圖源:52-insight.com 撰文 | 弗里曼·戴森 翻譯 | 王丹紅 有些數學家是鳥,其他的則是青蛙。鳥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遙遠地平線的廣袤的數學遠景。他們喜歡那些統一我們思想、并將不同領域的諸多問題整合起來的概念。青蛙生活在天空下的泥地里,只......閱讀全文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實驗室是科學的搖籃,是科學研究的基地,對科技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技工作者向往和追隨的地方。這些實驗室往往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礎研究的最高水平,誕生了一大批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創新成果,是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新材料小編搜集了一些世界著名的實驗室,下面將一一簡單介紹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會作國情咨文報告時提出精準醫學一詞,迅速成為新年伊始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很多人不禁要問,奧巴馬口中的精準醫學長什么樣子?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啟動精準醫學計劃?精準醫學的概念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提出的,卻因他的大名而成為2015年醫學界最熱的關鍵詞。今年
精準醫學的概念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提出的,卻因他的大名而成為2015年醫學界最熱的關鍵詞。今年,各種形式的醫學學術會上,精準醫學都成為必不可少的“座上賓”。 什么是精準醫學? ——在生命科學和醫學實踐所處的重要轉折點上應運而生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會作國情咨文報告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今年是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體遺傳學導論》一書出版70周年。該書是中國現代史上迄今為止極少數在中國出版但在西方某個科技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專業書。絕大多數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誰。在美留學的大陸學生,除非所學專業和人類遺傳學有關,恐怕大多數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誰
三一學院地處都柏林的中心,它那灰色的三層新古典主義建筑環繞在草坪和運動場周圍。校園的最東頭是另一棟灰色建筑,落成于1905年,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那是菲爾茲杰拉德大樓,或者依據其門楣上刻的字叫物理實驗樓。這棟樓的最頂層是一個演講廳,1943年2月第一個周五的傍晚,約有400余人聚集在這里,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該獎項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于1901年首次頒發,截止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個人和23個團體。今天我們將盤點
魂牽夢縈:還一個多年的心愿 蒲慕明是美籍華裔科學家,但他卻有一顆純正的中國心。這位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首任和現任所長,多年來一直兢兢業業、孜孜以求,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做了最真誠、最實質、也是最為具體的工作。 大陸出生,臺灣長大,美國留學,又回到中國來
▲空氣污染一般被認為是全球變暗的主要原因。干旱頻發被認為是全球變暗的主要后果之一。 新聞背景 作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初級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深刻地影響著大氣、水循環以及生態系統。有研究認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太陽輻射出現下降趨勢,即所謂“全球變暗”現象。 日前
外行看熱鬧 前兩年聽說低溫冷凍電鏡在測量蛋白質結構方面有大的突破,分辨率已經可以和最好的X射線晶體結構測定不相上下,而且不用再辛辛苦苦培養蛋白晶體,很可能近期會有人得諾貝爾獎之類。 維基百科上關于Cryo-EM的介紹鏈接:http://en.wikipedia.org/wiki/Cryo-e
科學大家|琥珀里又發現了啥?一億年前帶觸角的蝸牛 北京時間10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物理學家賦予各種宇宙規律的名字,有時候確實會與人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更加平凡、普通的難題產生共鳴。不過,在某些情況下,物理學家命名時選擇的術語僅限于日常生活。這些情況觸及了人類共享文化基礎中更深層次的東西
■人物簡介 林家翹,1916年7月7日生于北京。193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隨即留校擔任助教。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1941年獲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從1947年起,歷任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數學教授、學院教授、
1959年5月7日,英國物理學家、文學家C·P·斯諾(C.P.Snow)在其母校劍橋大學作了一場題為《兩種文化和科學革命》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將人類文化的承載者歸結為兩類:第一類以人文學家為代表,主要包括作家和社會學家;另一類則以科學家為代表,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根據當時人文
北京時間3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也許是時候打造一個“猩猩人”了,猩猩人(humanzee)不僅有科學上的可能性,而且也能從道德上進行辯護。雖然聽起來有點拗口,但確實沒有理由說人類無法(或不大可能)在實驗室里造出人類和黑猩猩的雜交后代(或稱嵌合體)。 image.png 瑪麗·
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參與推薦科學研究進展,經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專家學
施一公:國內學術界的潛規則,改變不了我幾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 “溫總理,您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中國大師級人才求賢若渴的心情。但是沒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就不可能培養世界一流的人才,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應該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2010年1月26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第一會議室聽取科教文衛體
在我國科學界,兩院院士一直是最高榮譽。兩院院士評選一般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僅僅選出一百多人,歷年當選的兩院院士也不過數千人。然而,在我國科學界中,依然存在為數不多的夫妻都是兩院院士的事例。 這些科學家伉儷大都攜手于同一研究領域,在科學長空,他們的名字互相輝映。是執著的追求使他們發現了彼此,在他
如果說物理學研究主宰了整個20世紀,那么生命科學研究將主宰整個21世紀;而2007年,正是基因研究的奇跡之年。10月8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人馬里奧·卡佩基、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人馬丁·埃文斯,因為他們在改造活體內特定基因的“基因靶向”技術等方面做出了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50年義無反顧的105歲壽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語氣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過了半個世紀。作為親歷者,我深知,是以50年義無反顧堅持學科交叉、堅持服從國家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辦所方針,換來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發展。” “當年,對于生物物
當我們回顧歷史上那些最富有創造力的生命時,會發現一條悖論:他們確實將一生奉獻給了自己的事業,但并沒有在整天不停地工作。 比如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é),這些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人都對工作充滿激情和成功的雄心壯志,幾乎都抱有超
今年,中國南方一個成立不足4年的年輕科研團隊,十分罕見地吸引了來自美國工程院院士杰·基斯林的注意——后者因改造酵母生產青蒿素而聞名于世,被看作當代合成生物學的領軍人物。很快,杰·基斯林就和這支團隊開始了實質性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并列出一長串研究項目清單。這是他落地中國的第一個實驗室,而且有
北京時間9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1966年,一位年輕的化學家提出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說。50年過去了,他的理論是否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驗證?從表面上看,毫無生氣的石頭似乎怎么也無法和生命聯系在一起,畢竟只有在受到沖擊的時候,石頭才會移動一下。但是,石頭內部的礦物是否與生命的起源存在聯
【摘要】本文從拉曼散射原理出發,介紹了拉曼技術的特征,以及拉曼技術的優勢和不足,從激光技術和納米技術出發介紹了當前拉曼技術的廣泛發展和應用。綜述了近年來了曼技術的主要的分析技術。涉及拉曼光譜技術的發展簡史,發展現狀和最新研究進展等方面。 1、拉曼光譜的發展簡史 印度物理學家拉曼于1928年
如果要用兩個詞來定義2018年的話,我們可能會選擇“進步”與“反思”。中國科學在持續進步,克隆猴“中中”與“華華”、單條染色體的酵母,都是世界級的研究成果。“火星快車”在火星上發現大面積的液態湖泊,也是空間探索領域的巨大進步。但在科學快速進步的同時,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心肌干細胞發現者造假事件,也
近日,牡蠣基因組計劃(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項目組宣布,歷時兩年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終于繪制完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志著基于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
計算機工業飛速發展,芯片制造工藝在不知不覺中就從90nm進化到了14nm,摩爾定律在20多年的時間里大行其道,意義非凡。要知道,人們最初接觸納米這個詞多少都和購買與使用計算機相關。但現如今,納米這個詞已經深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一個鏡頭想要強調自己的高技術標準,會標稱自己使用了納米鍍膜;廚房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很少有科學領域的實驗結果,像 “中微子跑過了光速”那樣,引起的關注遠遠跨過專業的邊界,演變成一個公眾事件。 歐洲研究人員近日宣稱,發現了 “超光速中微子”現象。由于實驗結果和相對論矛盾,國際頂尖的科學家們大多持否定態度, “實驗出錯的概率大于相對論出錯的概率”,所以首先懷疑的是實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