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授王一方:如何走出醫學“魔咒”
□當代醫學的困惑,西方學者把它形容為“一道魔咒”,所謂“做的越多,抱怨越多”,“做得好了,形象糟了”。我不同意一些持民粹主義立場的報刊一味地做道德清算,似乎只要醫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天下太平了。其實不然。 □現代醫學再發達,也沒有到“決生死”的地步,疾病、衰老、死亡都是自然現象,也是自然歸屬,要豁達面對,講“生死有命”有些消極,但醫學無法阻斷生老病死的進程,只能盡一切努力去拯救生命,減緩痛苦。 □一個成熟的醫學家他的成長過程要培養兩個機制,一是技術的不斷學習和提升機制,科學技術的知識積累機制,通過學習,技術一天比一天好。二是道德的自我凈化機制。就像大江大河的水,流水不腐,要讓醫生以敬畏、悲憫來固守道德底線,不斷追求理想人格與優雅人生。克服傲慢與偏見,走出迷惘與迷失。 □不管是今天還是未來,對待醫學、疾病和死亡,人類不要忘記兩個字,那就是“敬畏”。有這份心你才能面對一切痛苦和苦難,這是最大的拯救。 ......閱讀全文
從醫生點評困境看陌生醫患新模式短板
隨著遠程醫療在美國的快速發展,各類問題也相應的顯現出來。近日,在由RockHealth舉辦的一次會議上,Doctor on Demand的CEO Adam Jackson提到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在Doctor on Demand平臺上受到差評的醫生往往是因為嚴格遵循醫療服務標準而不愿意給用戶亂
教育部:臨床醫學碩士將考醫患溝通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于推進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及中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的實施意見》,這是繼臨床醫學專業從七年制招生調整為“5+3一體化”之后的又一改革措施。 《意見》要求,從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起,全面實施臨床醫學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臨床醫學類專業學位和醫學學術學
全科醫生培養是醫學教改重點
2012年將是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制度正式實施的第一年。在12月6日召開的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培養高質量全科醫生,是當前醫學教育改革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點工作。全科醫生培養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已經成為醫學教育模式新變革的核心。 目前,我國合格的全科醫生十分匱乏,
論“過度醫療”--解“醫患迷思”
【英】 瑪格麗特·麥卡特尼著,潘驛煒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9月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聯合主辦的“醫與患的迷思——《病患悖論》新書發布暨座談會”在北京大學靜園舉行。會議分別從基礎研究、臨床治療、醫學人文三個方向對“過度醫療”問題展開了討論。
北大口腔醫學院周永勝:醫患同心是抵御疾病的最大力量
金秋9月,就算工作再忙,周永勝也會抽出時間去參加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開學典禮。作為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黨委書記以及修復科主任,他始終關注著醫學的傳承與發展。 而每當看到一批批年輕面孔邁入醫學殿堂,周永勝就會回憶起自己奮斗了20余年的醫路歷程。生命之花靠健康維系 第一次接觸生命和健康知識是在初中階段,
醫患關系中的“權力知識”模式
著名哲學家和醫學史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984年6月)的“微觀權力說”認為,近代醫院是一個按照“權力—知識”模式建構的空間。在現代醫院空間中,醫生使用“科學的話語”對病人的身體行使支配的權力,就像中世紀的僧侶代表上帝對信徒的靈魂實施控制一樣,具有不容置疑的權
兒科醫生緊缺的背后,是對兒童醫學的漠視
“到兒童醫院工作的藥師,沒有經過任何兒科的培訓,如何監督兒童臨床用藥?”原北京市衛生局局長、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名譽會長朱宗涵的發問,讓會場陷入沉寂。 23日,在南京醫科大學舉行的兒科醫學院發展研討會上,多位專家認為,我國兒科醫生長期緊缺的背后,是對兒童醫學的漠視,恢復兒科院系,不是簡單地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院長:醫生不會被機器取代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院長Paul B. Rothman 前不久,以“未來醫學教育展望”為主題 的第七屆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邀請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英國牛津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醫學院等國際知名醫學院校主管醫學教育的院長和教育專家,以及包括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內的國內一流醫學院
人民時評:破解“醫患糾結”從哪里起步
近日,湖南岳陽數百名醫務人員集體抗議,要求“尊重生命,尊重醫生”,嚴懲前些天在岳陽二院“醫鬧”的患者家屬;此前一周,湘潭孕婦生產死亡事件同樣引發醫患沖突。接二連三的醫療糾紛,將醫患關系的緊張和脆弱暴露無遺:如果醫患矛盾不斷升級,明天,誰為我們看病? 醫生,本是人類公認的神圣職業;醫生和患者,更
醫院最應該成為醫患溫暖的港灣
每家醫院都應該有自己的發展戰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以下簡稱為瑞金醫院)的發展戰略就是BE-QUIET。 B是Brand,即品牌。一個醫院應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例如瑞金醫院旗下的廣慈紀念醫院就是走高端路線,而且會繼續深耕這條路線。廣慈紀念醫院的發展目標是讓看病不再是受罪,而是
王岳:醫學人文如同一面鏡子
針對臨床研究生開設了36學時的《醫學人文、法律與電影賞析》選修課程,邀請臨床醫生與學生共同觀影,并展開對話和討論。這是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針對醫學人文教育開展的一種“情景互動式教育”的新嘗試。 “電影是一種非常好的敘事方式,它能夠讓觀者走進主人公的世界,站在患者的角度產生共情,了解和理解患
ChatGPT或將上崗醫療!哈佛醫學教授親測其表現接近醫生
近期,ChatGPT因其高超的自然語言任務處理能力在各行各業爆火出圈。在編程、翻譯、寫論文等領域的應用,ChatGPT已經算是游刃有余。然而,在高壁壘的行業如醫學領域中,ChatGPT卻顯得不夠活躍。過去十年,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 (AI) 等技術的進步已經對制造業、服務業和金融業等諸多行業
鐘南山:護士態度直接影響醫患關系
近日衛生部、公安部聯合發出《關于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以任何理由、手段擾亂醫療機構的正常診療秩序,侵害患者合法權益,危害醫務人員人身安全,損壞醫療機構財產。昨日(5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通告僅從公民人身安全的角度給出了處理問題的方法論,卻還沒從
時評:正視沖突是解決醫患糾紛的基礎
2月16日,江蘇省人民醫院發生傷醫事件,事后醫院發布官方報告稱“一年輕男子竄入我院外科樓11樓肝移植中心二病區,持刀將我院肝臟移植中心副主任孫倍成教授刺傷”。 這不是江蘇省人民醫院第一次出現“醫鬧”。去年2月18日,一名在該醫院就診的男性患者在輸液室接受治療時,突然拿出匕首劫持了一名護士。
不吐不快:醫生,請學會“說話”
讓醫生學會“說話”,已不再是道德要求,而是法律要求。一個不會“說話”的醫生,很可能會官司纏身,付出沉重的代價 最近,一名大連患者反映,他的親屬因患急性心肌梗死,被送進醫院。由于周末沒有專家出診,只好在重癥監護室住了兩天。周一上班后,一位科主任看完病人后,拋下一句話:“放不放支架,給你
曾益新: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解開醫患“心結”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益新,是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的醫改專家。他對《請醫生說說心里話》這組文章的思考,也正是從“教育”和“醫改”兩個方向展開的。化解醫患糾紛,固然需要為醫患雙方創造解開“心結”的內外部條件,但有效的制度性設計,才是治本之策。——《光明日報》編者 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
醫生被砍傷,《柳葉刀》發文:保護中國醫生!
據環球時報報道,北京時間2020年1月20日下午兩點左右,北京朝陽醫院眼科發生疑似傷醫事件,多名醫生被砍傷,其中陶姓醫生受傷最為嚴重,其后腦勺胳膊多處被砍傷。 據目擊證稱,陶醫生當場倒地,已被送搶救,一名母親帶孩子看病被誤傷,現在現場還有殘留血跡,朝陽醫院門口停了多輛警車,目前現場已被封鎖。
每一位醫生,都可能是被醫學“耽誤”了的畫家
每一位醫生,都可能是一個被醫學事業“耽誤”了的畫家。 ? 這不,近來,江門市中心醫院一位“畫家”袁丹又火了,他創作的栩栩如生的醫學手繪圖,不僅讓病人對病情一目了然,也刷爆朋友圈。 ? 事實上,像這樣的“醫生畫家”絕不是少數,當患者懵懵懂懂對病情
鐘南山院士批科技界浮躁風-列數科技論文四宗罪
“當前科技界最大的問題,就是浮躁、不踏實。”在昨日(10月24日)召開的紀念廣東省科協成立50周年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痛批當前科技界的浮躁風。他說,多家國際專業雜志主編批評中國某些科學研究論文存在“四宗罪”:一是倫理問題,二是造假,三是抄襲,四是一稿多投,并互相提醒對中國
醫學教授王一方:如何走出醫學“魔咒”
□當代醫學的困惑,西方學者把它形容為“一道魔咒”,所謂“做的越多,抱怨越多”,“做得好了,形象糟了”。我不同意一些持民粹主義立場的報刊一味地做道德清算,似乎只要醫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天下太平了。其實不然。 □現代醫學再發達,也沒有到“決生死”的地步,疾病、衰老、死亡都是自然現象,也
戴尅戎:決不能將醫患矛盾更深激化
“醫患矛盾暴力化,受傷的是醫務工作者,受害的是廣大病人和醫學事業,受災的是整個社會。”在11月8日開幕的中華醫學會第15屆骨科學術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在開幕式演講中對當前的醫患矛盾暴力化現狀進行了客觀、深入的解讀。 戴尅戎說,中國醫師最為困惑的不是缺錢,而是缺少尊重。作為醫務人員單
全球醫學生控煙調查中國報告首度發布-醫生吸煙率高于他國
2日,全球醫學生控煙調查中國報告新聞發布會在浙江大學舉行。報告顯示,中國醫學生的吸煙率雖然不高,但是醫生吸煙率卻高于其他許多國家,特別是男性醫生。同時中國在控煙能力的培訓上存在問題,更重要的是缺少合格的教師。 據浙江大學醫學部控煙研究中心教授楊廷忠介紹,全球每年約600萬人死與煙草,其中8
Ⅱ型糖尿病醫患-早期溝通對治療非常關鍵
“由于溝通時間有限,要求醫生在最短時間內根據患者的個體化需求處方安全有效的藥物。”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代謝中心主任楊文英教授表示,但糖尿病患者用藥后,會存在低血糖、肝腎損害、藥物相互作用等風險,需做肝腎功能評估等很多項檢查,并且要根據檢查結果調整治療方案,糖尿病管理面臨著復雜性的挑戰。 據悉
5億人有家庭醫生≠私人醫生
近日,一條《我國超過5億人有家庭醫生》的報道引發社會熱議,12月20日,國家衛計委基層司對此回應稱:家庭醫生不是私人醫生,簽約數字沒有問題,但服務質量仍有待提高,下一步將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國家衛計委基層司負責人表示,家庭醫生不是私人醫生。現階段我國家庭醫生主要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注冊
醫師協會投訴記者-因其發表與真相相左文章
8月10日,湖南省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發生一起產婦死亡事件。12日,有媒體最先對此事進行了報道,文章中稱,“妻子赤身裸體躺在手術臺滿口鮮血,眼睛里還含著淚水,可卻再沒有了呼吸,而本應該在搶救的醫生和護士卻全體失蹤了”。報道一出,輿論嘩然,紛紛指責醫院草菅人命。 不過,很快有諸多醫務專業人士在網絡上
李連達院士:勿讓醫生一只腳在醫院一只腳在法院
中國醫師協會近日公布的《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醫院場所暴力傷醫事件逐年遞增,每年每所醫院發生暴力傷醫事件的平均數從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 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后,折射出醫生與患者之間愈演愈烈的矛盾。天平的一端,是暴力傷害給醫生造成的恐懼;另
醫生搞科研:讓醫生成為論文的主人
●醫生評價制度不合理,不能成為論文造假的理由。醫學論文造假比制造假冒偽劣商品更可怕,后者只是圖財,前者可能害命 ●醫生有兩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醫匠”,第二個境界是“醫帥”。科研是一名醫生從“醫匠”邁向“醫帥”的基石 最近,知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格林·自然旗下雜志《腫瘤生物學》撤銷107篇中國作
衛計委主任談近期傷醫案:醫生不是神仙-理解萬歲
2014年3月6日(星期四)16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就“衛生計生事業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圖為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答記者問。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今日在回應“近年來暴力傷人事件頻發,醫患關
“加強醫患合作,完善臨床決策”研討會在京舉行
??????? 2010年6月22日,“加強醫患合作,完善臨床決策”研討會在京舉行。本次會議由衛生部國際合作司和美國知情醫療決策基金會共同主辦,衛生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承辦。 ??????? 全國政協常委、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張文康、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出席開幕式并講話。
我國抗菌藥物濫用-阻擊戰需醫患攜手
剛剛過去的9月是“全國安全用藥月”,主題就是“謹慎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濫用現象如今是否已得到改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前不久發布了《2012公眾安全用藥現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近四成居民表示家中常備抗生素類藥品,23.9%的居民感冒后選擇使用抗生素,僅40.1%的居民會在服藥前認真閱讀藥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