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一號A/B星順利通過出廠審定
中國環境一號A/B星及長征二號丙SMA火箭7月19日順利通過出廠審定,即將執行發射任務。 環境一號A/B星是中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的光學衛星,將采取“一箭雙星”的形式,由長征二號丙SMA運載火箭發射兩顆小衛星入軌。 衛星入軌工作后,可獲取高時間分辨率、中等空間分辨率的對地觀測數據,對中國大部分地區實現每天一次重復觀測,將大大緩解目前對地觀測數據緊缺局面,提高中國環境生態變化、自然災害發生和發展過程監測的能力。同時,衛星數據不僅能為環境與減災業務運行系統提供重要保障,還將成為很多部門日常業務的重要數據源。 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19日表示,除具有高時間分辨率外,環境一號A/B星還有超光譜成像等技術創新點,將承擔亞太國際合作等重要任務,備受國際關注。......閱讀全文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成功發射
9月6日11時許,我國首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環境一號A、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通過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 環境與災害檢測預報小衛星(2+1)星座包括兩顆光學小衛星和一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稱為環境一號A、B、C衛星)。星座的主要任務是對災害、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進行大范圍、全天候、全天時
資源環境衛星監測
將遙感遙測的儀器裝在星上進行監測,它的優點是站得更高,石得更寬。我開始沙暴、揚塵、浮塵人氣預測預報,就是利用風云星資料作預報的、我國還計劃發射組小星對地面空氣、水質、生態及自然災害進行監測,要使遙感遙測的數據準確可靠,必須要星地監測結合,在地面選一些參照點進行實測,以便對遙感遙測的數據j進行校正
“環境一號”A、B衛星成功傳回首批數據
經過2天的在軌運行測試,9月6日成功發射的“環境一號”A、B衛星有效載荷狀態良好,8日17時,兩顆衛星的CCD相機已經成功傳回首幅遙感圖像,處理后遙感圖像清晰,隨后開展的A、B星首次環境應用實驗也獲得成功。 環境保護部環境衛星中心籌備辦公室副主任王橋研究員介紹說,“環境一號”A、B衛星9月 8日在
國土環境與災害監測國家實驗室揭牌
日前,“國土環境與災害監測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在石家莊舉行。今后,這個國家級的實驗室將研究和構建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的預報、預警、評估、信息服務“天地一體化”的監測體系,減少地質災害等給我省造成的損失。 據介紹,該實驗室是由河北省測繪局和中國礦業大學聯合申辦的重點實驗室,歸國家測繪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的“寶藏司機”
2022年4月16日,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搭載五個被動探測載荷,并在國際上首次搭載大氣探測激光雷達這一主動探測載荷,可實現對二氧化碳的全天時、高精度探測,將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發展提供重要數據支撐。衛星搭載的遙感儀器,各自發揮了何種獨特作用?控制系統又如何實時“
河北利用環境衛星開展立體化監測
今后,河北省將利用“天眼”——國家環境一號A、B、C3 顆衛星,全方位開展環境遙感技術應用,實行立體化環境監測。 河北省環保廳與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近日簽署環境遙感監測與綜合應用合作協議。河北省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實現“ 天地一體化”立體全覆蓋監測省域的省份。 河北省環保廳黨組
我國環境衛星系統建成-環境監測能力再上新臺階
記者從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獲悉:“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環境應用系統工程”項目通過驗收,這標志著我國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再上新臺階。 據介紹,該應用系統的建成是我國環保系統能力建設的標志性工作,它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環境管理的技術手段,標志著我國天地一體化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建立。
空間環境監測器在空間環境災害事件中初顯身手
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制的裝載于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FY-3C上的空間環境監測器于9月23日11時07分正式入軌服役,9月29日21點51分09秒加電開機。地面接收到的各工程參數和科學數據顯示各單機工作正常、數據正常,并在開機15小時后準確監測到了FY-3C入軌以來的首次空間環境災害事件。
不能讓地震引發環境災害
環境問題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另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原生和次生環境問題,兩者很難截然分開,它們常常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 四川汶川地震就是原生環境問題,但若不高度重視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就可能造成比地震本身
環境監測發力-全球首顆灰霾監測衛星發射
近日,我國首顆高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成功發射。作為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通過對大氣污染氣體、溫室氣體、氣溶膠等物理要素的監測,動態反映我國大氣污染狀況,標志著我國高光譜分辨遙感衛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另外,生態環境部積極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
中國成功發射首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
北京時間8月16日6時57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海洋二號”成功送入太空。 “海洋二號”衛星主要任務是監測和調查海洋環境,是海洋防災減災的重要監測手段,可直接為災害性海況預報、預警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并為海洋科學研究、海洋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4月21日晚發布消息說,該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當天成功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均處理正常。中科院空天院介紹說,北京時間當天上午11點46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成功跟蹤、接收到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下行數據,這也
美國環境監測網站公布我國渤海溢油衛星圖
從這張攝于6月14日的衛星圖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海面上的浮油。 美國一家環境監測網站日前公布了中國渤海灣溢油的衛星圖像。根據這張拍攝于6月14日的衛星圖片,當時的浮油面積僅有314平方公里,低于半個多月后公布的840平方公里。 公布衛星圖像的這家美國網站名為“SKY
衛星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發揮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大氣環境污染形勢日益嚴峻,國家加快了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出臺,不僅制定了更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治理標準,而且還在通過多方面推動大氣質量的改善。近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2019年度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預算通知,計劃資金250億元。 通過大氣環境監測,對大氣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進行觀察和
環境監測與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
環境監測技術在當今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作用十分巨大,不僅是進行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還是一項具有著很高的系統性和技術性的工作,在環保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社會和政府部門對于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的發展日趨重視,這就需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的力度。 一、環境監測治理的相關要求 (1)實
中國環境一號C星獲取首幅影像圖
這是鄭州地區SAR圖像。環境一號C星/攝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12月10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環境一號”C星有效載荷9日首次開機成像,成功獲取首幅合成孔徑雷達(SAR)影像圖,影像圖圖像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至此,“環境一號”C星實現星地鏈路連通,星地系統工作正常。 據介紹
海洋衛星成員“齊聚一堂”!這樣助力自然災害監測預警
今天是第14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國三個海洋衛星星座與地面站網實現在軌自主管控與業務化運行,成為自然災害監測的重要手段。 海洋一號系列衛星,目前在軌運行的是海洋一號C衛星和D衛星,用于全球海洋水色要素、海
環境一號C星獲取首幅影像圖
記者12月10日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12月9日,環境一號C星有效載荷首次開機成像,成功獲取首幅合成孔徑雷達影像圖,影像圖圖像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至此,環境一號C星實現星地鏈路連通,星地系統工作正常。 9日18時19分,環境一號C星下傳第一軌數據。中科院對地觀測中心密云接收站準時
中國環境一號A/B星順利通過出廠審定
中國環境一號A/B星及長征二號丙SMA火箭7月19日順利通過出廠審定,即將執行發射任務。 環境一號A/B星是中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的光學衛星,將采取“一箭雙星”的形式,由長征二號丙SMA運載火箭發射兩顆小衛星入軌。 衛星入軌工作后,可獲取高時間分辨率、中等空間分辨率的對地觀測數據,
衛星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大氣環境污染形勢日益嚴峻,國家加快了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出臺,不僅制定了更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治理標準,而且還在通過多方面推動大氣質量的改善。近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2019年度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預算通知,計劃資金250億元。通過大氣環境監測,對大氣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進行觀察和分析
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湖北省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
11月20日上午,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鄭春白等領導率專家組一行10人對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湖北省重點實驗室進行建設評估驗收。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孫和平等所領導,以及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和實驗室全體人員參加驗收會。 孫和平代表測地所對科技廳領導及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簡
三峽庫區水環境演化、污染控制與滑坡災害監測預警
1月5日,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水庫管理司組織召開的中德國際合作“三峽庫區水環境演化、污染控制與滑坡災害監測預警”項目驗收會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召開。來自農業部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中國水科院水環境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
海洋環境與災害應急天空地遙感綜合監測技術通過鑒定
海洋環境與災害應急天空地遙感綜合監測技術系統及應用項目通過鑒定 6月27日,由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等五家單位聯合完成的海洋環境與災害應急天空地遙感綜合監測技術系統及應用項目通過成果鑒定。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薛永祺、童慶禧等10位專家組成的評審鑒定專家組聽取了顧行發研究
環境治理要作為一號工程
河北省唐山市市長陳學軍近日到唐鋼集團就廠區環境深度治理等工作進行調研。陳學軍強調,要把環境治理上升為一號工程,全力抓好環境整治各項工作。 陳學軍指出,當前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唐山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希望唐鋼集團切實把廠區搬遷、環境治理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加快推進各項工作。突出抓好唐
環境監測行業
根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環境監測儀的生產以及環境監測的第三方監測服務均屬于“先進環保業”。 環境監測行業包括兩塊主要業務,一是環境監測所需環境監儀的生產,二是為污染物排放企業提供第三方環境監測服務。環境監測儀是能夠用于監測室內外環境各項參數的儀器總稱,
環境溫度監測
在許多應用中,環境空氣溫度監測對于控制環境條件或確保安全操作條件至關重要。準確快速地測量環境溫度通常面臨挑戰,因為傳感器可能不會完全暴露于外部環境并可能受到系統中其他組件的自發熱影響。TI 的高精度、低功耗單通道和多通道溫度傳感器采用緊湊型封裝,可實現更快的熱響應。精確測量環境溫度的布局注意事項使用
水環境生物監測
在我國,傳統的水環境監測方法多為理化分析法,可定性、定量,準確性高,但通常只能反映瞬時污染狀況,對污染物監測的連續性不夠,難以對突發性的水體污染事故及時預警,不能反映水體中各種有毒物質的長期綜合效應;而生物監測技術,因反應靈敏、成本低、直觀,能反映各種污染物的綜合影響,日益受到環境監測領域的重
香港高教界首顆衛星入軌并傳回第一批遙感數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287.shtm 中新社香港8月26日電 (記者 戴夢嵐)香港科技大學26日在香港宣布,25日12時59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香港高教界首顆衛星——“香港科大—雄彬一號”高分辨光學衛星已順利入
農業環境監測站對農業環境的監測優勢
進行環境質量監測的第一步工作是制訂監測方案,能不能從監測結果中準確地獲取關于環境質量的信息,除了農業環境監測站等儀器設備的先進程度和所處的工作狀態外更重要的是取決于監測方案得當與否完整的監測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監測項目、監測范圍、監測周期和監測點位。 土壤環境監測通常分析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微量元素
農田環境信息監測系統/農田環境信息監測系統/農田環...
農田環境信息監測系統-農田環境信息監測系統-農田環境信息監測系統 農田環境信息監測系統是針農業生態環境實時監控以及和農業生產活動相關的環境監測,農田氣象環境調控等需求設計的一款綜合小型自動氣象監測系統。它能對與植被和農作物生長密切相關的土壤、水氣、光照、熱量等農業氣象環境因子進行連續監測采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