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平應共同獲獎?諾貝爾獎委員會不公正?
最近,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公布,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癥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在國內,這兩位科學家卻遠不如另一位華人科學家陳列平受關注。有人認為,日本科學家本庶佑雖然發現了PD-1抗體推開了腫瘤免疫研究的大門,但首先邁進大門意識到PD-1能用來對付癌癥的卻是陳列平。一時間,很多人覺得“陳列平應共同獲獎”,“諾貝爾獎委員會不公正”。 要點速讀 1 諾貝爾評獎有爭議,不僅是因為世上沒有完美的評選標準,更因為諾貝獎評選的一些規則“過時了”。 2 在抱怨之后,更該反思的是,為何陳列平的主要研究成果不是在國內取得的。 3 陳列平認為,國內科研缺乏原創環境,很多中國科研人員都是在追蹤熱點研究。中國相關政策亦在鼓勵跟進,這可能是方向性錯誤。 諾獎評選未來會面臨更多爭議 癌癥免疫治療能夠取得重大進展,離不開無數科學家的艱辛探索。此次獲獎的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閱讀全文
陳列平:癌癥免疫療法幾年內或有更大突破
“諾貝爾獎有點像買彩票,不能因為買了沒中就很傷心。”資深免疫學家、耶魯癌癥中心免疫學部主任陳列平在10月27日—29日召開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期間回應說。 本月初揭曉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兩位獲獎者名聲大噪的同時,作為免疫學先驅之一,陳列平卻因未獲獎而備受矚目。
福建醫大陳列平獲國際腫瘤免疫學界頂級大獎
由于在發現免疫耐受型癌癥的發病機理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近日,福建醫科大學免疫治療研究所所長陳列平教授與其他三位科學家一起,共同分享了今年腫瘤免疫學界頂級大獎——威廉·科利獎(William B. Coley Award)。 陳列平為福建醫科大學校友,同時也是美國耶魯大學腫瘤免疫學部主任、教授。
Cell亮點丨陳列平團隊發現腫瘤免疫逃逸新通路
淋巴細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 ,LAG-3, CD223)是一個在活化T細胞上發現的跨膜蛋白,其蛋白質胞外段有4個免疫球蛋白樣結構域 (D1–D4) ,和CD4分子具有較高的同源性【1】。LAG-3主要功能為作為受體傳遞抑制性信號【2】,負調控CD
Cell:陳列平團隊重大突破!新型免疫抑制通路被發現!
前有榮獲諾獎的PD-1與PD-L1免疫抑制通路,后又前幾天剛剛報道的NKG-2A免疫抑制信號的發現。今天著名的華人科學家陳列平團隊又發現了一條全新的免疫抑制通路。這些通路在腫瘤逃逸中均起到令免疫系統“剎車”的作用。現有的發現,可以從免疫檢查位點的不同方面啟動免疫抑制。今天,我們來看看,陳教授是
陳列平應共同獲獎?諾貝爾獎委員會不公正?
最近,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公布,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癥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在國內,這兩位科學家卻遠不如另一位華人科學家陳列平受關注。有人認為,日本科學家本庶佑雖然發現了PD-1抗體推開了腫瘤免疫研究的大門,但首先邁進大門意識到
耶魯大學免疫學專家陳列平博士加入領星顧問委員會
中國上海,2016年3月22日--精準醫療服務機構領星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GenomiCare, 以下簡稱"領星生物科技")今天宣布:著名免疫學家、PD-1/PD-L1抗體藥物的奠基人陳列平博士正式加入領星生物科技顧問委員會。 陳列平博士是美國耶魯大學講席教授,腫瘤免疫學部主任。陳列平博
2018諾貝爾獎:癌癥免疫療法帶來了“革命”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利用免疫系統攻擊癌癥的相關發現。美國休斯敦得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京都大學的本庶佑(Tasuku Honjo)均發現了消除阻止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的“制動器”的方法。 類似癌癥免疫療法已經給
當我們在為陳列平鳴不平時,我們應該談些什么?
10月1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公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癥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幾乎同時,業界爆發出對“陳列平”的關注。 華人科學家、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陳列平發現了PD-L1抗體在癌癥治療上的作用
華人科學家獲2017年沃倫·阿爾珀特獎
美國沃倫·阿爾珀特基金會官網近日宣布,將2017年沃倫·阿爾珀特獎授予美國耶魯大學癌癥中心免疫學部主任陳列平教授等5位在腫瘤免疫領域作出開創性工作的研究者。陳列平教授是繼遺傳學家簡悅威(因在產前篩查血液病上作出貢獻而獲獎)、藥學家屠呦呦(因在發現青蒿素上作出貢獻而獲獎)之后第3位獲得該獎的華人
癌癥免疫藥
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從乳腺腫瘤的基因和分子構成中能夠找到有效線索來判斷乳腺癌的疾病走勢,包括未來復發的可能性和復發時間,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有望開發出更高效的工具來預測這類疾病的病程。 英國癌癥研究會劍橋研究所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對近2000名患乳腺癌女性的腫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