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工科教師緣何理科化
臨近年終,不少積極的學生已經在準備期末考試了,在他們眼里,這是老師對大家的考核。然而,講臺上的老師們也有自己要擔心的“考試”。 又是一年考核時,高校教師們得向學校交出自己的“成績單”了。按照我國高校普遍的考核標準,這份考核表格里包括教學數量、教學質量、科研數量、科研質量乃至師德等多個指標,不過,其中最讓大多數老師感到“壓力山大”的還是科研論文、項目經費以及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及獎項。 要發文章,尤其是在以《科學》《自然》等為代表的核心期刊上發論文,已經成為懸在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頭上的“緊箍咒”。不過,術業有專攻,分別從事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教師,被同樣的一把尺子丈量、評價,這樣的考核方式合理嗎? 絕大多數從事應用研究的工科教師們給出的答案是,“這不公平”。 SCI,SCI,還是SCI “論文,尤其是SCI論文在考核中所占的分值太高了。”南京林業大學化工學院精細化工系教授林中祥感慨道。 《中國科學報》......閱讀全文
高校女教師困境:當生育時鐘與考核時鐘同時響起
3個月前,37歲的高校女教師王漾生下了小孩,但她并未沉浸于初為人母的喜悅。按照她任職學校“非升即走”的制度,若考核期內未能晉升副教授者,王漾就面臨離職風險。今年是她考核期的最后一年,論文還沒發夠的她在每天短暫的睡眠中,一遍又一遍地夢到考試。 近十年來,隨著新聘任機制的全面推開,中國相當多的高校實
教育部:嚴格高校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量考核
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教師[201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破
“云計算檢驗檢測平臺”項目通過考核
作為深圳市“云計算示范應用工程建設項目”的一部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負責的國家發改委“云計算檢驗檢測平臺”項目,在3月26日上午于國家超算深圳中心通過了國家發改委專家組的第二次年度考核。 此次年度任務考核對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效能等方面做出科學評估。檢驗檢測平臺以先進院云計
威海局技術中心50種檢測項目通過認證考核
從山東威海檢驗檢疫局獲悉,該局技術中心申請的50種農藥殘留檢測項目全部通過山東省農業廳考核,獲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合格證書。目前,該中心可以承接農業系統農產品、農業投入品和產地環境監測工作。據悉,該中心是山東檢驗檢疫系統首家獲此資質的單位。 近年來,威海局大力實施“科技興檢”戰略,
怕考核變成了盼考核
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涉及湖南省7個市(州)、24個縣(區),辰溪縣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記者深入辰溪縣,感受考核工作給當地帶來的改變。 提高環保在政績考核中的比例 辰溪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考核班子,重點抓考核工作的落實和項目跟進。每年縣政府都會分別與20家
大學教師自述科研項目結項全程:效率低過程拖沓
中國青年報3月29日刊發的報道《青年人文學者做學問咋就這么難》提到繁瑣的財務報銷制度讓高校青年教師飽受煎熬,引起了很多大學教師的共鳴。一些教師紛紛致電中國青年報記者和編輯,表示大學里科研項目報銷程序繁瑣、行政化嚴重的問題,已經成為教學科研工作中難以繞過的“壁壘”。 上海一位32歲的大
“鈦白清潔生產技術與示范”項目通過現場考核
8月26日,中科院高技術局組織專家在山東省淄博市對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鈦白清潔生產技術與示范”進行了現場考核,該項目由過程工程研究所齊濤研究員負責。專家組由北京科技大學郭占成教授、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曾亞嬪副秘書長和攀枝花鋼鐵研究院胡鴻飛副院長組成,郭占成教授擔任專家
中國科學報:工科教師緣何理科化
臨近年終,不少積極的學生已經在準備期末考試了,在他們眼里,這是老師對大家的考核。然而,講臺上的老師們也有自己要擔心的“考試”。 又是一年考核時,高校教師們得向學校交出自己的“成績單”了。按照我國高校普遍的考核標準,這份考核表格里包括教學數量、教學質量、科研數量、科研質量乃至師德等多個指標,不
重大專項項目推進工作組考核工作啟動會召開
2018年10月10日,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組織召開重大專項項目推進工作組考核工作啟動會。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科技評估中心主要負責同志,重大專項項目推進工作組(簡稱推進組)全體人員出席會議。 為進一步完善管理,客觀評價推進組工作實際效果,激勵和督促推進組工作同志勇于擔當,履職盡責,科技部
新加坡10名教師獲頒杰出華文教師獎
?? 9月17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憑著對教育工作的熱忱,新加坡10名教師在華文教學的道路上努力不懈,展現卓越的專業精神,獲頒“全國杰出華文教師獎”。 據悉,新加坡全國杰出華文教師獎(前稱“全國模范華文教師獎”)設立于1998年,目的是為了肯定新加坡華文教師對語文與文化教育所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