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糖尿病新藥開發領域,從胰島素的新劑型,到降糖藥的新作用機制(如GLP-1類似物,DPP-IV 抑制劑和SGLT-2 抑制劑等),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本專題就對這些新進展進行梳理和展望。 之一:胰島素新藥研發:尋求劑型突破 胰島素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加速葡萄糖的無氧酵解和有氧氧化,抑制糖元分解和糖異生而降低血糖,臨床上主要用于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以及部分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治療,也可用于細胞內缺鉀的治療。近年來,隨著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和治療方案的逐步成熟,胰島素用于糖尿病的治療使用越來越廣泛。 根據胰島素制備工藝不同分類可將胰島素分為由動物胰腺提取、適當純化豬胰島素、酶修飾、重組DNA 技術等不同制備工藝來源的胰島素。 經動物胰腺提取或純化的豬、牛胰島素,目前傳統的普通結晶的動物胰島素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單組分或高純化胰島素,是指經凝膠過濾處理后的胰島素,再用離子交換色譜進行純化,以進一步降低胰島素原的含量......閱讀全文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威爾康乃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生酮飲食(一種低碳水化合物且高脂肪的飲食)或能改善當前抗癌藥物的作用效果。文章中,研究人員解釋了為何靶向作用胰島素激活酶類磷脂酰
2型糖尿病的特征在于血糖含量高,由胰島素產量減少引發。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施用受控葡萄糖脈沖具有恢復正常胰島素產量和防止2型糖尿病的潛力。 研究共同作者來自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SU)的Joseph McKenna及其同事在“PLOS計算生物學”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胰島素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現在全球約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該病患者人數預計會上升至5.92億。在2013年,糖尿病導致約510萬人死亡,平均大約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大家對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一直有很高的關注度。轉眼間2015年已經過去了一半,本文為大家盤點這半年來糖尿病
關鍵詞:磷酸化蛋白質組、蛋白質組、II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 原文: Phosphoproteomics Reveals the GSK3-PDX1 Axis as a Key Pathogenic Signaling Node in Diabetic Islets 原文鏈接:
原文: Phosphoproteomics Reveals the GSK3-PDX1 Axis as a Key Pathogenic Signaling Node in Diabetic Islets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met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可有效抑制胰島素降解酶的化合物,這將有助于開發出治療Ⅱ型糖尿病的新方法。 Ⅱ型糖尿病患者攝入糖分后,胰島素不能有效降低血糖。這主要是因為其體內胰島素水平偏低或與受體結合不足,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傳統的治療方法效果并不明顯。醫學界一直在尋找能適當抑制胰島素降解酶、使胰島素維持正常
為治療肥胖癥與糖尿病開辟新途徑 新發現的抑制劑為治療肥胖癥帶來了希望 旨在尋求開發一種安全和高效的肥胖治療方法的許多研究,均聚焦于破譯能夠影響體重增加的營養激素相互作用。胃部縮氨酸激素胃饑餓素已經被認為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一個主要角色,但是將其活性形式——酰基化胃饑餓素——作為目標的策略卻
02、組學生信分析發現糖尿病小鼠胰島中信號通路重構為了探討調控磷酸化蛋白質組水平變化的機制,作者對db/db胰島中顯著變化的激酶底物motif進行分析(圖2A)。結果顯示,與高營養素誘導mTOR激活一致,p70S6K底物motif顯著富集,而AMPK motif下調表達。其他激酶motif,
一、NALP3炎性體的結構和分布 NALP3炎性體是一類分子量約為700kDa的大分子蛋白復合體,由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家族成員NALP3、銜接蛋白ASC
一、NALP3炎性體的結構和分布 NALP3炎性體是一類分子量約為700kDa的大分子蛋白復合體,由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家族成員NALP3、銜接蛋白ASC(a
胰島素是一種在胰腺中自然產生的激素。它幫助身體調節葡萄糖,葡萄糖通過食物被消耗并為身體提供能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工程師和他們的同事開發了一種新型胰島素,可以幫助那些使用這種藥物治療糖尿病的人預防低血糖。 目前正在對這種治療方法進行潛在的臨床試驗評估,如果成功,可能會改變糖
2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Hepat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李于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Improves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by Inhibiting Mammalia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是一類廣譜性促生長因子,其化學結構與胰島素原類似,為同源的單鏈多肽,他們分子組成的氨基酸有70%是相同的。IGF在組織或血液中均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相結合,以復合物的形式存在。 血清中含有多種IGF,但
PI3K是一種胞內磷脂酰肌醇激酶,其突變與許多腫瘤相關。近年來開發了許多PI3K抑制劑,目前已有20多種PI3K抑制劑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但效果不太理想,很多研究不得不被中止。 7月4日發表在Nature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對于為什么PI3K抑制劑抗癌效果不理想提供了可能的解釋。他們確定了一種
來自蒙特利爾大學CHUM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通過抑制一種新發現的酶,能增強一個促進胰島素分泌,減少2型糖尿病動物模型高血糖癥狀的信號。這項研究公布在Cell Metabolism雜志上,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蒙特利爾大學糖尿病研究中心的Marc Prentki 和Murthy Madiraju。
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了一個小蛋白質對降低血糖和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非常大的作用。他們的研究發表在在線《糖尿病》雜志上,這是美國糖尿病協會的雜志期刊。 報告表明Sestrin 3在調節分子通路過程中控制肝臟中葡萄糖的生產和胰島素敏感性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其成為2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藥物開發的目標,
目前市面上有多種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的不同類別藥物,比如二甲雙胍,DPP-4抑制劑(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還有新藥SGLT-2抑制劑(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等,這些藥物有各自適用范圍和患者人群。 最新的一項研究通過比對了176,310名2型糖尿病患的隨機臨床試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常合并有肥 胖、糖尿病等代謝異常[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 據表明銀屑病與代謝綜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 MS) 之間有顯著關聯。Itani S 等[2]調查發現銀屑病 患者患 MS 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兩倍。胰島素抵抗 是導致 MS 的中心環
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鑒別出了一種抑制2型糖尿病發生的潛在藥物靶點,研究結果表明,阻斷肌肉中細胞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或可改善機體對胰島素
糖皮質激素在臨床上已經應用了半個多世紀,是臨床應用最廣的藥物之一。而糖皮質激素繼發糖尿病(類固醇性糖尿病)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糖代謝紊亂綜合征,系由于內源性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分泌增多,或外源性應用糖皮質激素所導致的繼發性糖尿病。圖片來源于網絡 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患者應用糖皮質激素后對血糖影響較大,
癌細胞很狡猾,善于偽裝且分裂、轉移能力強。為支撐其無節制擴增的野心,癌細胞需要消耗更多的葡萄糖。那么,癌細胞如何獲得葡萄糖呢?最新一篇研究揭示:癌細胞類似于“寄生蟲”——削弱正常細胞消耗葡萄糖的能力,從而搶奪更多的葡萄糖“為己所用”。 9月27日,《Cancer 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這一篇
大鼠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釋放多肽(GIP)酶聯免疫分析(ELISA)試劑盒使用說明書本試劑僅供研究使用 目的:本試劑盒用于測定大鼠血清,血漿及相關液體樣本中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釋放多肽(GIP)含量。實驗原理:
犬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釋放多肽(GIP)酶聯免疫分析(ELISA)試劑盒使用說明書本試劑僅供研究使用 目的:本試劑盒用于測定犬血清,血漿及相關液體樣本中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釋放多肽(GIP)含量。實驗原理: &n
生物通報道: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去除蛋白Gal3(galectin-3)可以在肥胖和糖尿病小鼠模型中逆轉胰島素抗性和葡萄糖耐受不良。這一重要研究成果于十一月三日發表在Cell雜志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的李平平(Pingping Li)教授是這篇
少吃肥肉,多吃菜,適度減肥的建議來自一系列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這些試驗表明,采用這種方法減肥有助于多達三分之二的人預防2型糖尿病。然而,在這些試驗中,預防最重要的預測因素不是飲食本身,而是體重減輕。一個人減的體重越多,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越低。更令人興奮的是,即使體重反彈,減肥也能預防2型糖尿病
近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胰島素/IGF-1信號途徑同時在肌肉生長和調節血糖平衡方面發揮不同作用。 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是肌肉內蛋白和葡萄糖平衡的主要調節因子。在這項研究中,為確定這些信號
糖尿病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近日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糖尿病協會(ADA2019)第79屆科學會議上公布了降糖藥Xultophy(degludec/liraglutide,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臨床研究DUAL VIII的數據。該研究在接受口服療法但未能充分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T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可以在動物體內減慢胰島素降解的化合物,這為開發出一種潛在的糖尿病新療法打開了大門。 研究人員證實,利用這一新發現的化合物來抑制小鼠體內的胰島素降解酶(IDE),可以升高小鼠的胰島素水平,促進胰島素信號。最終,在患者中使用這一化合物有可能幫助維持較高的胰島素水平,
2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Hepat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李于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Improves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by Inhibiting Mamm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