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首次獲得瀕危物種的干細胞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4日報道,美國科學家使用動物的皮膚細胞,通過誘導多能性技術,首次獲得了瀕危物種的干細胞。他們表示,最新研究有望讓物種免于滅絕;也可用于人類的疾病治療。相關研究發表在9月4日出版的《自然·方法學》雜志上。 5年前,圣地亞哥動物園保護研究所的奧利弗·瑞德和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發育神經生物學教授詹尼·洛寧就已在討論收集瀕危物種干細胞的可能性。洛寧和瑞德認為,新技術能被用于瀕危物種。 科學家們選擇了兩種物種開始研究。其一是高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鬼狒,因為其被圈養時常罹患糖尿病,科學家希望借此研究糖尿病干細胞療法。其二是遺傳特性與靈長類動物迥然不同的北部白犀牛,目前僅存7頭,科學家們希望借此研究如何保護瀕危物種。 起初他們認為,必須從與瀕危物種有密切聯系的動物中隔離出基因并使用基因來成功地誘導出多能性,但實驗表明并非如此。相反,科學家們發現,在人身上誘導多能性的基因對白犀牛和鬼狒同樣有用。 ......閱讀全文
美首次獲得瀕危物種的干細胞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4日報道,美國科學家使用動物的皮膚細胞,通過誘導多能性技術,首次獲得了瀕危物種的干細胞。他們表示,最新研究有望讓物種免于滅絕;也可用于人類的疾病治療。相關研究發表在9月4日出版的《自然·方法學》雜志上。 5年前,圣地亞哥動物園保護研究所的奧利弗·瑞德和斯克利普斯研究
科學家拯救寄生蟲以保護瀕危物種
如果你想拯救一種瀕危物種,似乎一點也不用思考的一個方法就是清除掉寄居在其體內的寄生蟲。但是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讓那些瀕危物種過于干凈反而會適得其反。 在近日發表于《生態和環境趨勢》期刊的一篇論文中,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寄生蟲有助于讓動物建立健康的免疫系統,這一觀點已被應用于人體。過去,研究人
蒼蠅內臟蘊藏瀕危物種信息
蒼蠅以動物尸體為食,它們的飲食習慣將幫助研究人員追蹤哺乳動物。 圖片來源:WARWICK SLOSS/NATUREPL.COM 綠頭蒼蠅和食肉蠅喜歡盤踞在死去的動物尸體上,它們不僅盡享了腐肉的饕餮盛宴,同時也帶走了死去動物的DNA。最近,來自德國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以這種方式保留下來的DNA
鮑魚等海洋物種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935.shtm儒艮、鮑魚、柱狀珊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當地時間9日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又增添一些海洋物種。據新名錄,所評估的海洋物種中近10%面臨滅絕危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當天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宣
拯救瀕危物種的“不完美”勝利
澳大利亞瀕危動物如北部小袋鼬在孤島上茁壯繁衍。圖片來源:JONATHAN WEBB ? 它本來可以被看作是一場拯救瀕危物種戰役的鮮少勝利。過去80多年,北方小袋鼬—— 一種體型類似貓的長著尖鼻子和毛茸茸的長尾巴的有袋類動物——已經從澳大利亞大多數地方消失,它們成為有毒的入侵物種甘蔗
日本計劃制訂瀕危海洋物種名單
日本環境省10月23日說,日本將制訂國內首個綜合性瀕危海洋物種名單,名單中將包括鯨等哺乳類、魚類以及海藻等海洋動植物。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環境省計劃與水產廳合作,組成專家小組,調查瀕危的各種海洋物種,并將滅絕危險程度分為“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滅絕”、“滅絕的危險性正在增大”等級別,用
人工智能助力拯救瀕危物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953.shtm 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越來越多科學家正在將人工智能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他們通過分析大量數據,監測生態系統,找出一段時間以來的趨勢,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這一難題,
超半數“未瀕危”物種面臨滅絕風險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因生態學數據缺失而未予評估的物種中,有56%很可能存在滅絕風險。這項8月4日發表在《通訊—生物學》上的研究顯示,這類數據缺乏物種可能比IUCN評估過的其他物種面臨更大的滅絕風險,進而提示當前保育優先級中存在潛在偏差。挪威科技大學Jan Borgelt和同
氣候變化影響700多種瀕危物種
據英國《獨立報》近日報道,一份研究報告最近指出,目前有超過700種瀕危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受到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其中人類的“近親”——靈長類動物是受影響最嚴重的物種之一,因為它們熱帶棲息地的氣候數千年來一直很穩定。 由意大利和英國科學家聯合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的這篇論文指出,靈長類動物和
PeerJ:如何利用NGS來分析瀕危物種
美國鼠兔(American pika)是一種可愛的小動物,圓滾滾,萌萌噠,人稱美國皮卡丘。由于它們對高溫非常敏感,故棲息在又高又冷的山區,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它們逐漸向更高的山區遷徙。這就為鼠兔的研究帶來了難題。 對于這個瀕危物種,研究人員不能采取強硬的手段來捕獲,而只能依靠非侵入性采集的樣
歐扎克鯢魚進入瀕危物種名單
美國漁業和野生動物署近日將歐扎克鯢魚(Ozark?hellbender)列入瀕危物種名單,以便利用《瀕危物種保護法》對其進行保護。歐扎克鯢魚是一種珍稀的蠑螈,僅生活在阿肯色斯北部和密蘇里南部的河流和溪流中,恪守水棲動物生活規律,體型最大約兩英尺長。 2001年,漁
新的研究為瀕危物種帶來了希望
這項研究研究了一種名為八哥的稀有鳥類(Leucopsar rothschildi),其中有不到50只生活在野外.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RU)的瑞秋·米勒博士和來自劍橋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同事們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研究了22只被捕獲的八哥鳥對新物體和食物類型的反應,以及它們處理簡單問題的能力。研究人
夏威夷綠海龜或將從瀕危物種中除名
夏威夷公民俱樂部聯合會(AOHCC)主席蘇里●斯特勞德(Soulee?Stroud)日前代表該聯合會向美國商務部和內政部請愿,希望將夏威夷綠海龜納入隔離保護物種,并從瀕危物種中除名。 據world-wire.com網站報道,綠海龜自1978年以來就被列入美國瀕危物種目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種子》出版發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75.shtm近期,《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種子》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杜燕、李漣漪、楊湘云等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編著。《中國珍稀瀕危植物
繁殖4980巢!世界瀕危物種遺鷗生存現狀好轉
伴隨氣溫持續升高,在陜西榆林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群結隊的世界瀕危物種遺鷗覓食筑巢,繁衍后代。經陜西省動物研究所專家詳細統計,今年紅堿淖遺鷗繁殖數量達4980巢,比2022年增加210巢。陜西省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肖紅:通過人工增雨以及生態補水等多種措施使得紅堿淖這個水面得以恢復,遺鷗在繁殖期所必
瀕危植物平當樹花開研究所-這一珍稀瀕危物種得到保護
9月中旬,一株不起眼的小喬木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園開出了嬌俏的白色花束。這株喬木的身份和來源可不簡單——它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評估為“瀕危(EN)”的平當樹。 平當樹是我國特有種,屬錦葵科平當樹屬的落葉小喬木,文獻記載產于四川和云南,長期以來不為人所知,顯得非常
廣州海關連查攜瀕危物種制品入境案
廣州海關4月4日消息,該關近期連續查獲進境旅客違規攜帶象牙、海馬干、羚羊角、抹香鯨牙齒等瀕危物種制品入境案件,共查獲約1400克象牙制品、約4660克海馬干、340克羚羊角和3530克抹香鯨牙齒。 查獲的海馬干 陳炫志 攝 3月28日,廣州海關隸屬白云機場海關的關員在對一名男性旅客托運行李查
我200多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回升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陳鳳學7月29日在國際野生動物管理研討會上披露,我國現已建立了2967處自然保護區,使200多種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回升。同時,還連續多年組織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們愛護自然、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 野生動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但隨著人類
徐旭東委員:長江物種瀕危滅絕主因并非水質
?“導致長江物種瀕危乃至滅絕的主要原因并非水質,僅僅通過污染防治不足以挽救長江生態。”今年1月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實施“十年禁漁”。這在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旭東看來,是個挽救長江生態的重大契機。 3月8日,徐旭東將一份題為《以長江“十年禁漁”為契機加快升級水生態環境保護
一批極度瀕危物種正脫離“生命危險”
目前,國內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發案數量轉為下降趨勢,其中2016年查獲的象牙走私數量比之前的高峰年份下降80%。26日,全國2017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系列宣傳活動在北京動物園啟動,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在活動中透露。 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野生動植物保護
中國云南發現大靈貓小鼷鹿等瀕危物種
記者從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獲悉,在西雙版納勐臘縣東北部的中國-老撾跨境區域開展的野生動物資源聯合調查中,研究人員拍攝到云南省首張大靈貓野外活體影像。小鼷鹿亦首次在該區域發現。本次調查中,小鼷鹿出現在勐臘縣東北部海拔較高的區域,海拔接近1000米,這也是國內首次發現小鼷鹿出現在海
日本建瀕危物種精子銀行-計劃在火星復活它們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小組將瀕危滅絕物種精液與特殊保存液體混合在一起,之后進行冷凍-干燥處理,使其保存在4攝氏度環境下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日本科學家建立一家動物精子銀行,用于保存瀕危滅絕物種的“種子”,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夠在其它星球重建這些動物種群。 研究人員使用冷凍-干燥技術,現已
世界級瀕危物種黃胸鹀現身湖南大通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15.shtm 10月20日,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區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在大通湖畔做生物多樣性調查時,驚喜地發現了一群黃胸鹀,總數在40只左右。大通湖是組成洞庭湖的四個較大的湖泊之一,系湖南省最大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屬于瀕危物種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月5日稱,2004年至2014年,由于棲息地擴增,大熊貓數量增長17%,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因此將其從瀕危物種降為脆弱物種。據IUCN報告,中國大熊貓數量已由1596只增加至1864只。 報道稱,因在中國文化中備受推崇,大熊貓曾遍布中國南部。自上世紀70年
我國首獲瀕危物種白頭葉猴全基因組序列
廣西林業局11日提供的信息顯示,中國首次獲得瀕危物種白頭葉猴全基因組序列,揭示了白頭葉猴能夠在富含礦物離子的高堿性喀斯特山地長久生存的基因組遺傳特征秘密。 白頭葉猴是中國特有的生物物種,其體毛以黑色為主,與黑葉猴不同的是頭部高聳著一撮直立的白毛。白頭葉猴僅分布在廣西崇左左江和明江間不足200平
拯救瀕危物種的“不完美”勝利-澳洲袋鼬帶來警示
它本來可以被看作是一場拯救瀕危物種戰役的鮮少勝利。過去80多年,北方小袋鼬—— 一種體型類似貓的長著尖鼻子和毛茸茸的長尾巴的有袋類動物——已經從澳大利亞大多數地方消失,它們成為有毒的入侵物種甘蔗蟾蜍的犧牲品。為了保障袋鼬能夠存活下來,保護學家把一些小袋鼬送到了沒有捕食者的庇護島嶼上,結果它們在那
長江上游發現極度瀕危野生植物種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47.shtm ? 近日,三峽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開展長江中上游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調查時,發現極度瀕危滅絕物種——野生疏花水柏枝種群。 這些野生疏花水柏枝種群
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穩步增長
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當日正式在線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以下簡稱2023版名錄)。2023版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48674個,其中物種135061個,種下單元13613個。 生物物種是大自然中最重要的分類單元。一個國家的物種名錄不僅直接反映國土上物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菲氏葉猴種群刷新最北分布
近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貢管護分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回收的紅外相機數據時,驚喜地發現有成群的珍稀瀕危物種菲氏葉猴的活動影像,這是菲氏葉猴在高黎貢山福貢段的首次亮相,同時也刷新了我國菲氏葉猴種群的緯度最北分布。 “菲氏葉猴種群在高黎貢山中段被發現是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的又一新成果,
人類活動影響加劇-美國宣布將有23種瀕危物種滅絕
中新網9月30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道,美國政府29日宣布,象牙喙啄木鳥(Ivory-billed woodpecker)等23種野生動物將被宣布滅絕,并將從瀕危物種名單中移除。 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表示:“對于今天提出的要從名單上除名的物種,(瀕危物種法)的保護來得太晚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