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環所研究揭示黃土高原七百萬年來的冬夏季風變遷
700萬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冬、夏季風的變化 中國北方的風成堆積序列作為獨一無二的陸相氣候變化載體,良好地記錄了晚新生代以來亞洲內陸干旱化和東亞古季風演化的歷史和變率。通過對風成紅粘土-黃土-古土壤序列多個代用指標的研究,東亞古季風的演化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早中新世。以黃土-古土壤交替出現所標志的東亞冬、夏季風的大幅消長大約出現在距今2.75Ma,然而,此前黃土高原地區的冬、夏季風的變化幅度和耦合關系如何,至今仍存有爭議。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孫有斌研究員及其合作小組通過對黃土高原中部靈臺剖面開展多個古氣候代用指標的研究,重建了最近7Ma黃土高原地區的季風變遷歷史。結果表明,季風降水和風動力在距今4.2Ma以前就表現出大幅度的軌道尺度波動,隨后(4.2-2.75 Ma)波動幅度有所減弱,而自2.75Ma開始冬、夏季風均表現出階段性的增強。值得注意的是,在距今3.15-2.75Ma時段,冬、夏季風在軌道尺度上的耦......閱讀全文
東亞季風是黃土高原中部夏季降水的主要控制系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29.shtm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極端氣候事件及影響”團隊報道了中國黃土高原中部末次冰消期中的百年分辨率黃土葉蠟氫同位素(δDwax)記錄。結果顯示,軌道尺度上該區降水同位素變率和
地環所研究揭示黃土高原七百萬年來的冬夏季風變遷
700萬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冬、夏季風的變化 中國北方的風成堆積序列作為獨一無二的陸相氣候變化載體,良好地記錄了晚新生代以來亞洲內陸干旱化和東亞古季風演化的歷史和變率。通過對風成紅粘土-黃土-古土壤序列多個代用指標的研究,東亞古季風的演化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早中新世。以黃土-古土壤交
西非季風/東亞季風/南亞季風對沙塵氣溶膠不同響應機制
大氣氣溶膠重要組成部分的沙塵氣溶膠在傳輸過程中通過多種物理過程對下游的季風氣候產生顯著影響。沙塵氣溶膠直接輻射效應通過吸收和散射太陽短波輻射改變局地能量平衡,從而通過“快過程”影響局地熱狀況及大氣環流。遠距離傳輸到海洋上空的沙塵氣溶膠通過引起海表能量和海溫變化的“慢過程”進一步影響氣候。北非沙漠
中國北方降水在距今最近的持續溫暖期如何變化
地質歷史時期氣候持續溫暖階段各氣候要素如何變化,對理解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氣候變化有啟示作用。黃土高原連續的第四紀黃土沉積物是研究東亞季風變化的良好載體,使中國的古季風研究位于世界前列。然而,如何從其下覆的紅黏土沉積物中提取出可靠的軌道尺度季風變化信息,一直是國內外地學工作者爭論的焦點。朝那剖面
晚中新世至中上新世溫暖期亞洲氣候演化與動力過程研究
始于距今200-300萬年前的大冰期氣候塑造了第四紀以來的海洋和陸地環境格局,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物群落,包括人類的出現和演化。在這之前的上新世和中新世,地球氣候相對溫暖,是距離現代最近的地質溫暖期,期間僅南極發育了大規模冰蓋,而北半球僅發育了零星的小規模冰蓋。這一情景與目前兩極冰蓋變化趨勢頗為相似
黃土高原成壤過程赤鐵礦生成主控氣候要素被發現
古氣候要素的定量重建是古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土壤磁學性質與氣候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在進行古土壤古氣候要素定量重建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中國北方的黃土—古土壤序列包含了上百層古土壤層,是研究東亞季風區古增溫及其環境后果的理想材料,厘定黃土高原地區黃土—古土壤序列中赤鐵礦與氣候要素之間的定量—半定
科學家重建晚中新世以來東亞冬季風演化序列
東亞冬季風是溝通北半球高、低緯氣候系統的紐帶。東亞冬季風的強度波動直接影響東亞地區冬季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冬季風活動增強利于大氣污染物的快速消散,但過強的冬季風活動會引發一系列極端天氣事件,并造成社會經濟損失。因此,探討東亞冬季風的活動規律,有助于科學應對冬季風活動誘導的極端天氣事件。 研究不
科學家提出解譯東亞季風演化歷史及機制新思路
近日,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聶軍勝課題組及中國科學院院士肖文交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方小敏,以及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副教授Thomas Stevens和丹麥技術大學研究員Jan-Pieter Buylaert,在《地質學》發表題為“歲差控制26萬年以來東亞夏季風強弱變化”的
中國科學家發現:亞洲沙塵暴兩千年前主因已為人類活動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組成的團隊于北京時間20日發表最新成果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兩千年前,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亞洲沙塵暴的主要因素。圖片來源于網絡 該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陳發虎表示,目前,中國對過去
倒數第三次冰期和太陽輻射影響中國東部水文氣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082.shtm 軌道尺度東亞季風降水特征及其動力學機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成為古氣候研究的熱點。為探討這一問題,南京師范大學汪永進教授團隊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23年1期發表了題為“倒數
研究揭示中國季風黃土關鍵帶土壤水分減少主控因素
地球關鍵帶是指植被冠層頂部至地下水底部的區域,位于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巖石圈的交匯地帶。土壤水分雖然僅占全球淡水的0.05%,但土壤水分穿越并連接地球關鍵帶的多個圈層,是關鍵帶物質能量遷移轉化的重要載體。目前地球關鍵帶中的土壤水分特別是植被根系可以利用的深層土壤水分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
研究揭示中國季風黃土關鍵帶土壤水分減少主控因素
地球關鍵帶是指植被冠層頂部至地下水底部的區域,位于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巖石圈的交匯地帶。土壤水分雖然僅占全球淡水的0.05%,但土壤水分穿越并連接地球關鍵帶的多個圈層,是關鍵帶物質能量遷移轉化的重要載體。目前地球關鍵帶中的土壤水分特別是植被根系可以利用的深層土壤水分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
黃土10Be定量重建亞洲季風降水變化研究取得突破
5月25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以研究論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刊登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Warren Beck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衛健共同領導的團隊在利用中國黃土10Be重建古降水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黃土10Be記錄的55萬年以
研究預測黃土高原未來幾年降水可能還會持續增加
研究區域采樣環境:(a)?研究區位置、采樣點、氣象站和對比點;(b)?氣象站和GPCC的區域月降水量和溫度記錄。? ? ? ? ? ? ? ? ??黃土高原東(a,?本研究)、西(b, Liu et al., 2019)部水文年降水對比及1920年代末期干旱與北半球溫度變化(NHT, c, d)的關
發現東亞季風曾致柴達木盆地濕潤
850萬-700萬年間,柴達木盆地存在一個古湖,東亞季風的演化導致氣候顯著變濕,與現代干旱的氣候截然不同。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團隊該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 該論文第一作者聶軍勝教授表示,研究把氣候變濕歸因于青藏高原隆升引發的東亞夏季風降水帶的向西北移動,認為柴達
東亞季風研究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家最近在東亞季風氣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發現了影響過去20萬年季風變化的各種因素。 研究由南京師范大學汪永進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于上周在《自然》雜志上(2月28日)發表。 鐘乳石這種洞穴堆積物能夠被用來作為氣候研究的指標。 汪教授們對采集自中國中東部三寶洞的石筍
研究揭示冰蓋擴張導致亞洲冬季風軌道和變化增強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氣候變化研究團隊敖紅研究員、宋友桂研究員、強小科正研級高工和張鵬副研究員,聯合國內外專家,利用黃土高原崇信紅粘土/黃土剖面對北半球冰蓋擴張前后亞洲冬季風在軌道和千年尺度上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270萬年前北半球冰蓋擴張導致亞洲冬季風在軌道和千年尺度變化增強,該成果近
用蝸牛化石重建冰消期以來水熱格局和生態演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氣候變化集成-模擬-同化-預測團隊對黃土高原東南緣靈寶地區末次冰消期以來的兩個黃土剖面開展了系統的蝸牛化石種屬組合研究,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以喜暖濕蝸牛種類占優勢,指示了整體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研究發
用蝸牛化石重建冰消期以來水熱格局和生態演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氣候變化集成-模擬-同化-預測團隊對黃土高原東南緣靈寶地區末次冰消期以來的兩個黃土剖面開展了系統的蝸牛化石種屬組合研究,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以喜暖濕蝸牛種類占優勢,指示了整體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研究發
水汽氫和氧同位素耦合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644.shtm借助于激光液態水/水汽同位素分析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極端氣候事件及影響團隊針對黃土高原降水同位素云下蒸發問題和降水同位素“溫度效應”問題開展研究,取得最新研究進展,近日該研究
15萬年西風季風協同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45.shtm了解中緯度西風和東亞季風的演變以及相互作用對于理解亞洲氣候動態至關重要。目前,西風區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全新世以來,且全新世氣候特征與季風區存在顯著差異。相比之下,西風區長尺度記錄較為缺乏
鹵陽湖科學鉆探項目啟動
隨著一串鞭炮燃響,在陜西省蒲城縣鹵陽湖的鹽堿灘上,隆隆鉆機日前開始轉動,標志著由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南京大學等單位聯合執行的“鹵陽湖科學鉆探項目”全面啟動實施。 中國目前現存的鹽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和青
科學家追尋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粉塵蹤跡
粉塵是地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因子。粉塵的產生與傳輸受到區域氣候的影響,同時粉塵也會對區域與全球氣候造成反饋作用。晚新生代亞洲內陸干旱區就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粉塵源區,通過西風和冬季風環流向下風方向輸送大量粉塵物質,在合適的地貌和氣候條件下可以形成厚且連續的風塵堆積。風塵沉積物對粉塵源區和沉降區氣候
下墊面植被影響黃土高原古溫度變化超過80萬年
陸地溫度變化歷史和機制的認識對于理解全球氣候變化、完善氣候模型以及預測區域溫度變化至關重要。然而,由于缺乏定量的陸地古溫度重建指標,我們對全球溫度變化的認識,特別是長序列的溫度變化,主要來自于海洋沉積,而對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古溫度變化研究較少,這限制了我們對陸地溫度變化歷史和機制的認識。 近日
全球季風系統演變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476.shtm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云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正堂院士團隊在《自然-地球科學》發表題為“大陸演化主導的現代全球季風系統自潘吉亞超級季風的興起”的論
記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亞洲季風在第四紀及之前的變化特征是什么?亞洲內陸粉塵的傳輸和沉積規律是什么?這些,我們都能利用黃土高原的第四紀黃土作為研究對象,一一為公眾解答。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環所)的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黃土室),就是這樣一個以黃土等多種地質生物載體為研究對象,擁有
科學家提出黃土高原退耕還林還草兩階段論
黃土高原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陰山,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北方地區的生態屏障。而作為我國最具特色的地貌單元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朱顯謨、郭正堂、彭建兵等已研究表明,黃土高原深受東亞季風影響,降雨變率大,且以暴雨形式為主,加之長期不合理的土地利
朱顯謨:百歲院士夢牽“黃河清”
李振聲院士曾動情地說:“朱老為了國家的需要,舉家西遷楊凌小鎮,獻身于黃土高原土壤科學研究,深深感動了當時年輕的我,使我堅定了扎根楊凌同樣可以作出世界性科研成果的信念。幫朱顯謨先生搬家的經歷,影響著我一生的科學事業。”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顯謨剛迎來他100歲的生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科院
周衛健院士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周衛健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AGU)會士 7月26日,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AGU)官方網站發布2016年度AGU Fellow(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評選結果,60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杰出科學家當選為本年度AGU會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環境研究所周衛健成為本年度唯一入選的中國籍
安芷生:扎根黃土的地學引領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47.shtm2023年9月13日,世界最大的地球與空間科學非營利性科學組織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宣布,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研究員羅杰·雷維爾獎章(Ro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