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以研究論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刊登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Warren Beck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衛健共同領導的團隊在利用中國黃土10Be重建古降水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黃土10Be記錄的55萬年以來東亞季風降水變化歷史》(A 550,000-year record of East Asian monsoon rainfall from 10Be in loess)。這是中美伙伴團隊經過長達十多年的合作,在黃土10Be環境示蹤領域取得的一項原創性科學成果。 據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周衛健介紹,中美合作團隊對采集自中國黃土高原南部的中更新世以來黃土樣品,利用超高靈敏度加速器質譜,開展宇宙成因核素10Be測試分析與示蹤研究,首次定量重建了黃土高原所代表的亞洲季風區,最近55萬年以來的降水變化歷史,突破了以往在多數研究中主要應用一些氣......閱讀全文
上世紀90年代,全球冰期—間冰期變化是解釋第四紀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經典理論。安芷生團隊基于中國黃土和其他生物地質記錄的野外觀測和大陸環境科學鉆探的研究,將野外觀測、實驗分析和數值模擬相結合,提出東亞環境變化的季風控制論和過去亞洲季風變遷的動力學,解析了亞洲環境變化的機理,得到國際認可。 作為
印度季風是全球最強盛的熱帶季風氣候系統,其降水變化對南亞地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過去對印度季風氣候變化的認識大多數來自于海洋沉積物的研究,主要是根據印度洋上涌流強度變化所指示的夏季風風場強度來反演和重建。然而,對區域社會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的大陸季風降水變率的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封閉的半咸水湖。青海湖地處亞洲季風濕潤區和內陸干旱區的過渡地帶,同時受到亞洲季風和西風氣候的影響,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然而,前人對西風氣候的變率及其與亞洲夏季風的關系尚不清楚。 8月31日,Scientific Report
亞洲季風在第四紀及之前的變化特征是什么?亞洲內陸粉塵的傳輸和沉積規律是什么?這些,我們都能利用黃土高原的第四紀黃土作為研究對象,一一為公眾解答。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環所)的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黃土室),就是這樣一個以黃土等多種地質生物載體為研究對象,擁有
700萬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冬、夏季風的變化 中國北方的風成堆積序列作為獨一無二的陸相氣候變化載體,良好地記錄了晚新生代以來亞洲內陸干旱化和東亞古季風演化的歷史和變率。通過對風成紅粘土-黃土-古土壤序列多個代用指標的研究,東亞古季風的演化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早中新世。以黃土-古土壤交
蔚藍的海洋,廣闊而又美麗,同時還孕育著地球的生命。 “不僅如此,海底沉積著地球的各種記憶。它們都是‘地質歷史書’的頁碼和頁碼上的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研究,配合其他的研究手段,我們就能夠還原古代某個時段的全球氣候條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西太平洋暖池與東亞古環境:沉積記錄的
劉曉東 據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網站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試行輪值所長制實施方案,劉曉東任地球環境研究所執行所長(任期2年);周衛健、劉禹、曹軍驥任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任期2年)。劉曉東,男,博士,研究員。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理事,《第四紀研究》
亞洲沙塵主要來源于中東、中亞以及東亞等地,是全球沙塵循環及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通過直接、間接等效應,沙塵氣溶膠能夠對全球與區域氣候產生影響。末次冰盛期(LGM)距今約2.1萬年,該時期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被永久冰蓋覆蓋,相較于現代,亞歐大陸整體溫度低約-5~-10℃,東亞夏季風強度也更弱。通過黃
記者從科技部獲悉,截至目前,科技部已在相關科技計劃中落實中央財政經費近70億元,支持節能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 據悉,科技部在支撐計劃、863計劃和973計劃等主體科技計劃中安排了上百個項目和專題研究,加大了對節能、新能源、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污染控制、氣候變化等領域技術開發、示范與推廣的支持力度
記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處西部的蘭州大學,先后被確立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培養人才,服務地方,蘭大在融入西部的發展中即將迎來百年校慶。 作為蘭州大學眾多科研
中亞地區全新世干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干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于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濕。相比湖泊而言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亞洲風塵循環的過程、機制和環境效應”項目團隊在中國黃土沉積揭示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更新氣候轉型和10萬年冰期旋回出現的關聯機理,是長期困擾古氣候研究的難題。該項目中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孫有斌研究員團隊與比利時和美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環
我國著名地理、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0年7月21日逝世。而在李吉均指導的10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許多人已成為我國地理學研究領域的骨干力量和學術帶頭人,其中三人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師門四院士”、師生三代先后勇闖地球“三級”的學術佳話廣為流傳。而根據李吉均
粉塵是地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因子。粉塵的產生與傳輸受到區域氣候的影響,同時粉塵也會對區域與全球氣候造成反饋作用。晚新生代亞洲內陸干旱區就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粉塵源區,通過西風和冬季風環流向下風方向輸送大量粉塵物質,在合適的地貌和氣候條件下可以形成厚且連續的風塵堆積。風塵沉積物對粉塵源區和沉降區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