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整合方法揭示鳥類重要特征演化機制
2月6日,國家基因庫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團隊、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們共同揭開鳥類特有性狀的形成及宏觀演化之謎——特異性保守序列對鳥類特有性狀的宏觀演化起到重要作用。此項關于鳥類基因組特異性保守序列(avian-specific highly conserved elements, ASHCEs)的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也參與了該研究,從古生物學角度佐證了這項主要基于基因組信息的研究。 鳥類,作為恐龍現存的唯一后裔,曾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事件后(約6600萬年前)發生爆發性的物種演化,演化出眾多種類,生存于各式生態環境中。如今,現生鳥類超過10500種,是四足類脊椎動物中最豐富的一個類群。雖然鳥類擁有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幾乎所有的鳥類都具有許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鳥喙、中空質輕的骨頭、羽毛、飛行能力等。這些鳥類區別于......閱讀全文
鳥類翅膀可能進化自非鳥類恐龍
能夠飛行的現代鳥類都有一種特殊的翅膀結構,稱為前膜,沒有它鳥就無法飛行。這種結構的進化起源仍然是一個謎,但新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從非鳥類恐龍身上進化出來的。這一發現來自對化石中保存的關節的統計分析,有助于填補有關鳥類飛行起源的部分知識空白。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的《動物學快報》雜志上。 “鳥類翅膀的
最新研究重寫鳥類家譜,構建鳥類生命之樹
鳥類是恐龍的后裔。所有其他類群的恐龍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中走向了終結,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祖先卻在不到1000萬年時間里快速繁衍,分化出非常多的新類群,堪稱演化奇跡。在過去一個多世紀里,現生鳥類家譜的內部關系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這成為構建生命之樹的代表性難題。4月2日,以我國科學家為發起方和主要參
鳥類腦瓜并不笨
說某個人的腦瓜像鳥腦袋一般大,或許并不像你此前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帶有侮辱性的諷刺。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從前腦神經元的全部數量來說,一些鳥類要比人們曾經認為的聰明很多。 這項日前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發現,和擁有類似尺寸腦袋的哺乳動物相比,28個鳥類物種在大腦皮質端腦中擁有更多神經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托馬斯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在中國發現的一早白堊世原始鳥類:迷惑巾幗鳥(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幗鳥的發現為討論鳥類的早期演化、生態分異提供了大量關鍵信息,表明發育的可塑性在鳥
廣東省記錄野生鳥類584種,遷徙鳥類近400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795.shtm3月23日,以“保護野生鳥類,共建綠美廣東”為主題的廣東省第四十二屆“愛鳥周”主題宣傳活動暨“長隆超級飛鳥節”啟動儀式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作為全球重要的候鳥遷徙
廣東記錄野生鳥類584種-243種珍稀鳥類長期繁衍生息
3月20日—26日是廣東省第四十二屆“鳥節”“愛鳥周”,今年主題為“保護野生鳥類,共建綠美廣東”。 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了解到,廣東作為全球重要的候鳥遷徙和越冬歇息地之一,現記錄野生鳥類58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36種、省重點保護鳥類107種。自“愛鳥周”宣傳活動開展42年來,廣東省堅持
早白堊世鳥類化石顯示鳥類牙齒退化模式的多樣性
11月12日,英國《系統古生物學雜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周爽、周忠和有關基干今鳥型類演化的工作,揭示了牙齒退化在原始鳥類中的多樣性,甚至在姐妹群支系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模式。 今鳥型類(O
鳥類起源研究獲重要成果
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擁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珍藏于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來自我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發現挑戰了這一認知。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和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報道了一種生活于約1.6
DNA提供鳥類遷徙新線索
每年秋天,數不清的鳴鳥會離開它們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繁殖區,向南飛至墨西哥和中美洲過冬。鳴鳥通常在晚上飛行以躲避老鷹。但它們到底去了哪里以及如何飛至目的地一直是一個謎。日前,一個團隊通過分析其羽毛上的DNA 給出了關于鳥類遷徙的新線索。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北方鳴禽保護協會的Jeff Wells說:“盡管
鳥類急性經口毒性試驗
實驗概要通過測定供試物對鳥的半致死劑量值,評價化學農藥對鳥類的急性經口毒性和急性飼喂毒性,為化學農藥登記提供環境影響資料。主要設備試驗用鳥籠容量瓶移液器燒杯電子天平實驗材料日本鵪鶉[詳細信息:日本鵪鶉,30日齡,體重90-110g,實驗室條件馴養7d以上。]鵪鶉飼料實驗步驟1. 按一定間距設置5-7
Science:鳥類進化樹被改寫
目前的鳥類進化樹正在被美國最大的鳥類遺傳學研究所改寫。這項研究挑戰了目前的分類,改變了我們對鳥類進化的認識,并提供了進行鳥類系統發育和比較研究的珍貴資源。 鳥類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動物之一,我們關于生物學的很多知識,從自然史到生態學、物種形成、繁殖等等,都來源于鳥類。盡管如此,鳥類的進化樹還是備受爭
廣東鼎湖山發現新鳥類種
牛頭伯勞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博士研究生張強在開展“鼎湖山森林演替不同階段鳥類群落及混合群研究”期間,共記錄森林鳥類108種,隸屬9目31科,其中9種屬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新鳥種類。至此,該保護區已觀察到的鳥類名錄從205種增至214種。 據介紹,此次9種新發現包括
鳥類“印記行為”與甲狀腺激素有關
新華社東京9月27日電 剛出生的雛鳥會將首次看到的移動物體視為“父母”,這就是鳥類的“印記行為”。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鳥類腦內的甲狀腺激素對這一現象的產生起到關鍵作用。 “印記行為”是通過直接印象進行的學習行為,只限于鳥類出生后很短時間內,錯過了這段時間,這種學習能力就會喪失。
日本通過顯微授精-方式孵化出鳥類
日本靜岡大學日前宣布,該校副教授笹浪知宏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顯微授精方式孵化出了鵪鶉,這將有助于培育品質更優良的家禽。 在治療人類不孕時,顯微授精已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即在顯微鏡下將單個精子直接注射到卵細胞胞漿內從而達到授精的目的。不過,對于卵很大且受精方式與人類不同的鳥類,則迄今還沒有成功
Science:看鳥類是怎么學習唱歌的
也許斑胸草雀的叫聲有時候并不那么好聽,甚至不如寵物狗的吠聲。但是,在雄性斑胸草雀求偶的時候唱歌的聲音卻十分婉轉動聽,而且變化無窮。最近,一項研究解釋了為什么這種鳥會哼出如此多的旋律。實際上,當幼鳥跟著父親學唱歌時,會自動把之前已經學會的樂句過濾掉,這樣就能夠專注于學習不熟悉的部分。這一機制也適用
國際鳥類救援人員為鵜鶘洗去油污
身穿白色防護衣的工作人員緊緊抱住一只棕色鵜鶘,另一名工作人員一邊往它身上倒植物油,一邊揉搓。鵜鶘不時地撲騰翅膀,濺得工作人員滿身油污……(見圖,管克江攝)6月7日,記者走進路易斯安那州杰克森堡鳥類休養中心見到了這一幕。 倒植物油是幫被石油污染的
鳥類飛行能力會影響鳥蛋形狀
不同鳥類的鳥蛋形狀差異很大,為什么會這樣眾說不一。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刊發的一篇論文給出了不同以往的答案:鳥類的飛行能力是造成鳥蛋形狀差異的最主要因素。 為弄清楚鳥蛋形狀差異的根本原因,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瑪麗·卡斯維爾·斯托達德和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對49
大農場讓鳥類多樣性下降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調查了大型集約化農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結果發現,農場規模的擴大導致鳥類多樣性下降。相關論文發表于《美國農業經濟學雜志》。 “野生動物是健康農業生態系統的良好指標,我們想了解農場規模與周邊地區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
大農場讓鳥類多樣性下降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調查了大型集約化農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結果發現,農場規模的擴大導致鳥類多樣性下降。相關論文發表于《美國農業經濟學雜志》。? ? “野生動物是健康農業生態系統的良好指標,我們想了解農場規模與周邊地區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UBC食品和資源經濟學助
跨越山海,追尋鳥類萬年遺蹤
英國數量最多的鳥類,也是考古記錄中分布最廣泛的存在。在滄海桑田的萬年變遷里,它們留存有豐富的歷史譜系。從地名來源到文學意象,從餐桌上的食物到被收藏的標本,在1500年的歷史長河里,英國鳥類的進化迭代盡顯于神秘古老的文化中。《英國鳥類史》既是一部英國鳥類史,也是一部英國文化史。不同于一般的鳥類著作,曼
美國dpowerslab鳥類能量代謝研究案例
開放式呼吸計(open-flow respirometry)是測量生物能量代謝比較常用的方法,受到世界各國動物生理生態學、生物醫學等領域科學家的長久青睞。北京易科泰生態技術有限公司代理的美國Sable Systems International品牌是世界上專業的動物能量代謝測量技術公司,其產品以
研究揭示控制鳥類鳴唱節奏的基因
科學家研究了與鳥類鳴唱的韻律節奏相關的基因,認為有兩個基因可能塑造了鳥類的發聲節奏,這兩個基因也會影響人類說話。相關研究4月23日發表于《自然—通訊》。鳥類鳴唱的一些方面已經得到研究,而節奏被認為是大多數物種與生俱來的特征,在性選擇和物種識別中作用重大,但人們對鳴唱節奏的遺傳基礎所知甚少。瑞典烏普薩
余琮煜:鳥類就是恐龍的血脈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了近2000種恐龍,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消失在漫長的演化長河中,但鳥類作為恐龍血脈的延續,仍然活躍在地球上。”9月8日,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研究員余琮煜在廣州市南沙區鐵英學校舉行的南沙科普大講堂第三期上說。余琮煜作分享。廣州市南沙區科協供圖余琮煜的研究主要關注古脊椎動物領域,
余琮煜:鳥類就是恐龍的血脈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了近2000種恐龍,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消失在漫長的演化長河中,但鳥類作為恐龍血脈的延續,仍然活躍在地球上。”9月8日,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研究員余琮煜在廣州市南沙區鐵英學校舉行的南沙科普大講堂第三期上說。 余琮煜的研究主要關注古脊椎動物領域,特別是白堊紀時期恐龍的演化
人類可能已導致1500種鳥類滅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560.shtm12月19日發表于《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過去的12.6萬年里,大約1/9的鳥類已經滅絕,其中大部分滅絕可能是人類造成的。研究結果表明,鳥類滅絕的速度是之前估計的兩倍多,而且
鳥類維持更多腦細胞秘密找到了
鳥類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認知能力,有些鳥甚至表現出了高水平的智力。與同等大小的哺乳動物相比,鳥類大腦也包含更多的神經元。 那么,鳥類如何維持更多腦細胞呢?現在科學家發現,其背后的秘訣是它們的神經元需要更少的葡萄糖“燃料”。相關研究9月8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最讓我們驚訝的不是神經元本身消耗
中國濕地破壞嚴重-危及眾多鳥類生存
2月2日是第15個世界濕地日,而全國人大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著名農業專家和生態專家楊邦杰最近給國務院提交了一個報告:中國濕地全面告急! 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濕地擁有巨大的生態價值。它不僅可以補充地下水或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
能量代謝測量技術—鳥類研究案例
代謝是生命活動中所有生物化學變化的總稱,也是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征和物質基礎。通過研究鳥類的代謝能夠直接反映能量代謝的收支水平,同時也能間接反映出鳥類的生存對策和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展現鳥類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適應性關系,為更好地了解鳥類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能量代謝變化過程及生理、形態上的變化提供有效的理論支
鳥類年度大選,這里得鳥得頭籌
2022年新西蘭“年度鳥類”大賽10月31日公布評選結果,該國瀕臨滅絕的小型高山鳥類巖異鷯拔得頭籌。 “年度鳥類”大賽是新西蘭環保組織“森林與鳥類”舉辦的年度評選,旨在提高人們對新西蘭鳥類的認識。今年評選活動10月17日開始,為期兩周,吸引眾多新西蘭鳥類愛好者參與,收到超過5萬張有效選票。巖異鷯因
揭開鳥類如何實現千里遷徙之謎
科學家揭開鳥類如何實現千里遷徙之謎 科學家們宣稱,他們已經發現了鳥類如何通過地球磁場的引導,經歷數千公里的飛行找到回家之路。 科學家們發現,似乎在鳥類的羽毛下面裝配有一個類似于漫畫英雄鋼鐵俠一樣的內部導航系統,在鳥類的耳朵中有一種名為毛細胞的感覺神經元,它們負責探測聲音和重力。令奧地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