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當前醫院里的X射線和γ射線相比,重離子治療對人體副作用小,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更高。目前,我們自主研制的甘肅武威重離子腫瘤治療設備正處于測試階段,預計年底可接收病人。”日前,“核”你在一起——中核集團2015核科普公眾開放周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該所黨委書記趙紅衛在同公眾座談時說。 趙紅衛介紹,重離子腫瘤治療分淺層腫瘤和深層腫瘤,對肺癌、肝癌乃至醫學界最頭疼的黑色素瘤,局部控制率在80%以上。此前,該所重離子加速器對213例腫瘤患者進行臨床試驗前期研究,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德國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四個掌握重離子治癌技術的國家。“更為關鍵的是,同樣的重離子治癌設備,國外進口的價格在10—15億元左右,而我們的只需約5億元”。 趙紅衛表示,基礎研究可以催生一大批新技術的產生,問題在于,這種重大成果在由實驗室走向市場階段,其原理樣機和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以及外觀都需要提高,這需要很高的費用而且具有一定的風險,僅靠企......閱讀全文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如何利用探針技術進行多種疾病的研究,分享給大家! 【1】J Biomed Optics:新型探針有助于黑色素瘤的早期檢測 doi:10.1117/1.JBO.23.12.125004 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皮膚癌,每年全球有超過130,000人被
基因治療方案和藥物在全球范圍內接連獲批,2017年美國接連批準了三項基因治療的上市,兩個基因治療方案和一個直接給藥型的基因治療藥物。國內也不遑多讓,12月8日至12月29日,已有多達5家企業的申報獲得受理,另有一些公司也在積極布局CAR-T免疫療法,有望在2018年申報臨床。 基因治療重返中
近期生物藥領域風起云涌,Venclexta、Atezolizumab等多個新型靶向藥物取得突破性進展。這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技術創新對于生物藥開發的重要性。筆者在近期參加一些抗體/精準醫療峰會時發現產業界和市場都在關注著靶向藥物、特別是抗體藥方向的新型藥物種類。因此我們撰寫了《抗體藥物?遇見未來
2月27日,據CCTV2財經頻道報道稱,中國有一位科學家已經研制出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即從自身的細胞里找到了抗癌的勁敵。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是這一項目的負責人,他們的工作是在人體眾多的細胞中,尋找并培養出對人類健康有益的免疫細胞。 一項針對惡性腫瘤的免疫療法有望在清華大學
一項針對惡性腫瘤的免疫療法有望在清華大學獲得突破性進展。 2015年5月初,清華大學醫學中心張明徽團隊研發的腫瘤免疫治療技術進入臨床Ⅰ期收官階段,初步的試驗結果表明,療程超過一年的患者中,70%以上得到明顯好轉。 “接受一年以上細胞治療的患者中,13例復發和轉移癌患者中有10例發生了明顯的影
基因測序服務市場增速快,預計2016年超過測序儀器市場。據Markets&Markets預測,2014-2020年上游市場中測序儀的復合增長率是15.4%。中游測序服務市場重資產、技術附加值低,將是產業鏈中增速最快的,據BCC Research預測2011-2016年復合增長率為29%。
過去十年,各個醫藥領域都轉向個體化治療,個體化治療主要通過生物標記物和配套的伴隨診斷(CDx)來劃分病人群體。生物制藥企業與成熟的體外診斷(IVD)公司合作開發伴隨診斷測試,這一模式已被證明普遍有效。然而,個體化治療的諸多驅動因素給伴隨診斷行業帶來了快速變革,促使生物制藥企業全面評估新的伴隨診斷
“直到不久前,癌癥的治療基本上還是不成功的,除了對少部分癌癥類型。而目前一個令人振奮的新的治療技術,即依賴免疫應答的免疫治療技術,對許多種不同的癌癥都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 澳大利亞悉尼Garvan醫學研究所教授,2015年美國免疫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美國免疫學會前主席(1998-2002
年來,在腫瘤研究和治療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不管是在免疫治療方面,還是不斷更新迭代的新技術都為腫瘤研究和臨床帶來了新的曙光。那么,在過去的一年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未來發展趨勢如何以及新型生物治療技術是否能成為下一個腫瘤治療的變革點呢?就這些問題,來自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姜龍博士接受
《瞭望》文章:大科學裝置漸入佳境 隨著國家投入的增長、條塊分割的打破,大科學裝置對中國原創科技能力的提升,更加令人期待 年初,從蘭州傳來喜訊: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與蘭州軍區總醫院和甘肅省腫瘤醫院合作,利用國家大科學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提供的100MeV/u的碳離子束,對淺層腫瘤病
免疫治療已成為癌癥精準醫療中的一大熱點,并已逐步發展成為繼手術、化療和放療后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模式。2019年,腫瘤免疫治療有突破有進展。值此新年之際,轉化醫學網整理了今年熱門的免疫治療研究文章,共有12篇。 01 Treg細胞重編程改善免疫治療 Mauro Di Pilato,et al.
——高創匯專訪:國家家蠶基因組重點實驗室崔紅娟教授 在得知崔教授和她的團隊最新成果在Nature 子刊《Oncogene》上發表后,高創匯新聞中心立即聯系了國家家蠶基因組重點實驗室的崔紅娟教授進行深入訪問。 模式家蠶攻堅腫瘤難題,表觀遺傳引領科研潮流 由崔紅娟教授帶領的團隊已經在學術上取
“如果科研人員是工匠,那蘭州醫用重離子加速器提供的束流就是我們治療癌癥的‘金剛鉆’。”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看來,我國自主研發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將終結腫瘤患者放射治療長期依賴國外技術設備的時代。 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治癌“利器” 1991年8月,國家批準成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
圖為蘭州重離子加速器主環隧道。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提供 走近中國大科學工程 《非誠勿擾2》中孫紅雷扮演的李香山,因腳上的“癌中之王”黑色素瘤選擇自殺。如果編劇知曉重離子治癌的功效,電影的結局可能重寫。 “對肺癌、肝癌乃至醫學界最頭疼的黑色素瘤,重離子治療的局部控制率在80%以上。今年
一項新技術或產品的問世,給人們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必然會引起擔憂,基因測序技術便是其中之一。基因測序技術被看作自疫苗問世以來疾病預防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它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遺傳相關的疾病發生率,減少出生缺陷,還可以實現對疾病預測、預防、預警以及個體化診療;但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市場卻并不讓人滿意,甚至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事件及投資建議: 第一,4月17日-4月21日,AACR 2016(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上腫瘤免疫在治療多種實體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進展:重組CD4 T 細胞攻擊 MAGE-A3 蛋白對于黑色素瘤、宮頸癌等多種轉移性實體瘤都具有顯著療效;此外,LOXO-101 在治療 NTRK 基因
中科院副秘書長譚鐵牛(前排左三)等會見出席第331次香山科學會議的美國NIH副院長 Michael Gottesman博士(前排右三)等美國科學家。 以“腫瘤納米技術與納米藥物”為主題的第331次香山科
CIK細胞殺傷腫瘤細胞電鏡照片。圖片上方的CIK細胞識別并靠近下方的癌細胞。上方的CIK細胞施放顆粒酶和穿孔素破壞癌細胞的細胞膜,直接殺傷癌細胞。 目前,手術、化療和放療是治療腫瘤的三大常規方法,但它們都給癌癥病患帶來極大的痛苦。近年,被稱為“綠色新療法”
腫瘤耐藥基因治療:化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腫瘤細胞常常會對化療藥物產生耐藥而導致患者對治療不再敏感,最終導致化療失敗甚至疾病復發。根據腫瘤細胞的耐藥特點,耐藥可分為原藥耐藥(PDR)和多藥耐藥(MDR)兩大類。原藥耐藥(PDR)是指對一種抗腫瘤藥物產生抗藥性后,對非同類
精準醫療的世界,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存在,但它走進我們每個人生活的速度之快,已大大出乎預期。 2015年1月份,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精準醫療計劃;9月份,美國國立衛生院發布了長達100多頁的《精準醫療項目集群——建立21世紀醫學研究基金會》的白皮書。精準醫療迅速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
2016年即將離去,展望2017年,大健康產業的機遇與“坑”會在哪里?記者采訪了十多位大健康產業的上市公司投資高管、投資機構投資人等,試圖把他們心中2017年大健康產業的機遇呈現出來。 多位采訪嘉賓都提及的高頻詞匯(不完全統計)有:腫瘤新藥、醫療器械、免疫治療、人工智能、醫療機器人、康復養老、
近年來生物技術領域的創新出現井噴。隨著科技部3月下發精準醫療重大科研專項申報指南,我國精準用藥與基因測序產業化標準將率先建立起來。此前,在科技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等的組織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成立,計劃于2030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多家券商研報測算,精準醫療產業涉及的產業規模上萬
當地時間2017年8月30日,美國FDA宣布諾華公司的CAR-T療法tisagenlecleucel(原CTL019)正式獲批上市,其商品名為Kymriah,用于治療25歲以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復發性或難治性患者,諾華為其定價47.5萬美元, 并可能實施“按療效付費”。至此,Kymr
盡管未來幾年面向科研應用仍是最大細分市場,但是醫療應用為最快增長點。長遠來看,藥企和CRO也有很大的受益空間。以新一代測序技術為代表的基因檢測具有高通量、高靈敏度、不需要了解遺傳背景的優點,主要臨床應用有五個領域:
惡性腫瘤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全球腫瘤的發病率正在呈現迅猛增長趨勢。《2018年全國最新癌癥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1800萬新增癌癥病例及960萬癌癥死亡病例中,我國新增病例數占380.4萬例,死亡病例數占229.6萬例。 放射治療是消滅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我國放射治療設
惡性腫瘤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全球腫瘤的發病率正在呈現迅猛增長趨勢。《2018年全國最新癌癥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1800萬新增癌癥病例及960萬癌癥死亡病例中,我國新增病例數占380.4萬例,死亡病例數占229.6萬例。 放射治療是消滅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我國放射治療設
隨著“銀齡海嘯”的到來,因營養問題導致的健康風險正進入大眾關注的視線。但遺憾的是,有望挽救營養問題于水火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產業,在中國還沒有迎來發展的春天。 “人類痛恨死亡,但最可悲的是被餓死。” 西方文學奠基人、盲眼詩人荷馬的這句話,在當下常被引用在老年病人因營養攝入不足而導致死
無錫億仁腫瘤醫院院長曾駿在接受記者采訪。高能光子加速器(LA45) “腫瘤治療是世界性難題。”近日,無錫億仁腫瘤醫院執行院長曾駿表示,隨著生存環境的改變,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 鑒于此,早在十幾年前,我國便開始關注腫瘤治療領域的各個產業鏈,并投入了大量的
今天上午,全球首例“納米槍”治療肺癌臨床試驗在上海市東方醫院進行。醫護人員通過穿刺方式,將中法兩國科學家發明的“納米槍”注射到一名老年肺癌患者的腫瘤內部。這名患者將住院觀察兩天。未來兩周內,她體內的實體腫瘤有望逐漸縮小、自然凋亡。據悉,此次治療是經東方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的臨床試驗,受試者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