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理所在黑龍江水稻抽穗期基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水稻抽穗期 (heading date,Hd)是指水稻從播種到抽穗(開花)所經歷的時間,抽穗期是影響水稻種植和生產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決定著水稻的種植區域和產量等其他農藝性狀,黑龍江地處寒區,南北跨度大,屬北方高緯度寒地稻作區,根據積溫條件,從南到北水稻種植共分4個積溫區,越往北部,積溫越低,要求品種熟期越早,在霜凍來臨前,完成水稻成熟。但目前為止關于黑龍江地區水稻的抽穗期基因的基因型,以及不同抽穗期基因型的組合方式與水稻分布情況的關系等都未見報道。因此,研究控制黑龍江水稻抽穗期的主要基因及基因型,總結出適合不同積溫帶品種的基因型組合方式,進而人工改造不同開花基因的組合方式,來選育適合當地的水稻品種,意義重大。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卜慶云研究團隊綜合利用基因定位和關聯分析手段,通過QTL定位發現水稻Hd2是主效基因,進一步把Hd2、Hd4、Hd5、Hd1在136個黑龍江省水稻品種的基因型......閱讀全文
研究揭示水稻抽穗相關基因促進病害越冬機制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張彤和教授周國輝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水稻條紋花葉病毒(Rice stripe mosaic virus,RSMV)劫持水稻抽穗相關基因促進其介體葉蟬越冬的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學報(英文版)》。RSMV調節水稻抽穗促
學者克隆首個水稻感溫性抽穗期基因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周少川團隊與合作者在水稻感溫性遺傳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克隆了首個水稻感溫性抽穗期基因,并且發現該基因與華南早晚兼用型品種的強感溫性密切相關。相關成果發表于《作物雜志》(Crop journal)。華南早晚兼用型品種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耀祥倡導的利用典型早秈和典型
研究揭示水稻抽穗期調控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團隊研究揭示了OsTPR075-OsFTIP1/9-RFT1/Hd3a分子模塊調控水稻抽穗期的新機制,對于水稻分子遺傳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 水稻的抽穗期(開花期)是水稻從營養生長轉換到生殖生長
水稻抽穗期調控新機制被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鑒定水稻抽穗期關鍵基因 Ehd1 的調控機制,并對其作用模式進行深入解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水稻抽穗期是與季節和區域適應性相關聯的一個重要農藝性狀。
水稻抽穗期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首次發現FLZ(FCS-LIKE ZINC FINGER PROTEINS)家族基因參與調控植物開花時間,并部分揭示了OsFLZ2基因調控水稻抽穗期的分子機制,為后續培育不同抽穗期的水稻新品種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發表于Development。 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農
水稻抽穗期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首次發現FLZ(FCS-LIKE ZINC FINGER PROTEINS)家族基因參與調控植物開花時間,并部分揭示了OsFLZ2基因調控水稻抽穗期的分子機制,為后續培育不同抽穗期的水稻新品種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發表于Development。 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
科學家揭示水稻抽穗期調控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鑒定出一個新的水稻抽穗期微效調控因子,并對其作用模式進行了深入解析。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分子植物》。 抽穗期是水稻重要的農藝性狀之一,決定著水稻的季節、區域適應性以及產量。適宜的抽穗期是水稻穩產高產的保障。因此,深入認識水稻抽穗的分子機理,
東北地理所在黑龍江水稻抽穗期基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水稻抽穗期 (heading date,Hd)是指水稻從播種到抽穗(開花)所經歷的時間,抽穗期是影響水稻種植和生產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決定著水稻的種植區域和產量等其他農藝性狀,黑龍江地處寒區,南北跨度大,屬北方高緯度寒地稻作區,根據積溫條件,從南到北水稻種植共分4個積溫區,越往北部,積溫越低,
在bZIP71調控水稻抽穗期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水稻抽穗期是決定水稻種植區域和適應性的一個重要農藝性狀。調控水稻抽穗期基因關系網絡復雜,目前普遍認為在水稻中存在2條相對保守的調控途徑:(Hd1-Hd3a/RFT1)和(Ghd7-Ehd1-Hd3a/RFT1)。Ehd1(Early heading date 1)作為開花關鍵因子,直接促進下游成
研究揭示水稻開花分子調控新機制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賈桂芳團隊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發表了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RNA結合蛋白通過m6A途徑介導的相分離過程調控水稻抽穗期的機制。南京農業大學供圖水稻抽穗期是決定品種地區和季節適應性的關鍵性狀,影響水稻的產量和
日發現水稻體內花期控制機制
作物開花的早晚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作物最終的收獲量。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水稻體內存在一種控制機制,可以提早或推遲花期。 水稻屬于短日照植物,即在每天日照10小時左右的短日照條件下,會早早抽穗開花。若每天日照13至14個小時或更長,水稻就難以抽穗,也就意味著難以有收成。 日
我國科學家發現水稻高產基因
記者22日了解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周文彬研究員團隊在水稻中研究發現了水稻高產基因OsDREB1C。 北京時間7月22日凌晨,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志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該研究歷時7年完成。 據介紹,基因OsDREB1C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氮素
遺傳發育所在水稻長日照開花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開花直接影響著植物能否正常的繁衍后代,并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產量。已有研究表明,開花素通過微管系統到達頂端分生組織,激活其他基因的表達,最終促使植物開花。水稻開花轉換時間(即抽穗期)決定了水稻品種在不同區域的適應能力和水稻產量。因此,對水稻抽穗期調控基因的克隆和鑒定對揭示水稻開花
我國科學家揭示水稻早熟高產新機制
水稻的生育期是決定品種種植地區與種植季節的重要農藝性狀,選育早熟高產新品種一直是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我國雜交水稻發展的早期階段,“高產不早熟、早熟不高產”即所謂“優而不早、早而不優”現象,是雜交稻品種培育上遇到的重大難題。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及其帶領的團隊從國際水稻研究所引進
劉耀光院士等專家打造水稻生物學重磅綜述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耀光院士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李家洋院士、清華大學謝道昕院士等國內20位專家共同撰寫題為“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Decades' efforts and roads ahead” 的水稻生物學研究大綜述,并在線發表于SCIE
新研究揭示雜交稻超親晚熟的主要遺傳基礎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劉耀光團隊,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郭晶心團隊研究揭示了雜交稻超親晚熟的主要遺傳基礎是聚合了來自雙親的功能型抽穗期核心基因Hd1、Ghd7、DTH8和PRR37,同時建立了分子標記輔助系統以鑒定親本這四個基因的功能類型,根據具體的育種目標,在配組之前即可
南京農業大學PNAS克隆新基因
來自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克隆出了一個水稻微效數量性狀遺傳基因座DTH2,并確定了其特征。相關論文在線發布在2月6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南京農業大學的萬建民(Jianmin Wan)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葛頌(Song
轉基因水稻推廣再起波瀾-是否比非轉基因水稻更安全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應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邀請,進行一場公開的學術講座,在提問階段突然遭到聽眾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一個中年女子在會場高喊,隨后,會場秩序大亂,這場講座中斷。 有著中國“轉基因水稻王”之稱的張啟
Science發布水稻研究重要成果:不怕洪水的水稻基因
到目前為止,植物已經進化成為可以適應各種惡劣環境。然而,雖然水對于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是大量的水會導致植物被淹沒,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每年有長達4至5個月的時間的惡劣水淹環境,這對于農作物無疑是滅頂之災。 近期來自日本東北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Ethylene-gib
水稻OsSFL1基因可調控水稻開花期
近日,生物所谷曉峰課題組在表觀遺傳調控水稻開花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發現了表觀遺傳關鍵調控因子OsSFL1具有介導組蛋白去乙酰化動態修飾的功能,進而調控水稻“適時”開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人類超過80%的食物來
新研究揭示雜交稻超親晚熟的主要遺傳基礎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劉耀光團隊,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郭晶心團隊研究揭示了雜交稻超親晚熟的主要遺傳基礎是聚合了來自雙親的功能型抽穗期核心基因Hd1、Ghd7、DTH8和PRR37,同時建立了分子標記輔助系統以鑒定親本這四個基因的功能類型,根據具體的育種目標,在配組之前即可
轉基因水稻再獲安全證書
1月5日,農業部向華中農業大學水稻團隊研發的兩種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Bt汕優63)重新頒發了生物安全證書,同時獲批的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轉基因植酸酶玉米。此舉讓轉基因主糧是否會產業化的話題重回公眾視野。7日,華中農業大學水稻團隊林擁軍教授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
我國學者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減緩綠色革命的遺傳侵蝕效應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團隊在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Using CRISPR-Cas9 to generate semi-dwarf rice lines in elite landraces" 的論文,提出了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快速減緩綠色革命帶來的遺傳侵蝕效應。
粳稻種質資源耐堿性鑒定條件和指標
種質資源庫能夠利用儀器設備控制貯藏環境,長期貯存作物種質的倉庫。又稱基因庫。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能夠保存和收集各種農作物品種種子,科學的加以貯藏,對于品種改良,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具有重要意義。程廣有等通過不同堿脅迫強度下對水稻株高、分蘗數及總綠葉數的研究指出,在pH8·6堿脅迫條件下較適
袁隆平院士PNAS發現水稻新基因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可以提高水稻產量的新基因,其有望將其應用于培育新的水稻品種。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2月4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李傳友(Chuanyou Li)研究
基因編輯水稻或能在火星生長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15日報道,火星土壤一般不適合種植植物,但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使水稻的OsSnRK1基因發生突變,經過基因編輯的水稻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發芽生長。研究人員稱,這種水稻或許能在火星上生長。阿肯色大學研究人員在分析水稻的遺傳學時,發現了一個能極大影響植物對不良土
韓斌院士:破譯水稻“基因密碼”
從率領團隊完成水稻第4號染色體的精確測序,到發現幾百個與水稻性狀有關的遺傳位點,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韓斌,通過破譯水稻“遺傳密碼”為全球育種專家提供了培育優良水稻品種的“金鑰匙”。 水稻第4號染色體的精確測序圖 1
從水稻中克隆出提高水稻抗旱抗鹽能力的基因
近日,周口師范學院唐躍輝博士帶領該校的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種與生物反應器重點實驗室植物逆境研究課題組,從水稻中克隆獲得了響應干旱和鹽脅迫的基因,該基因能夠提高水稻抗旱抗鹽的能力。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期刊《植物科學前沿》。 據悉,中國占到全球鹽漬化總面積的1/10,且呈現上升的趨勢。近年來
“超級稻”種進上海世博園中國館-5月已抽穗
5月初,(上海)市郊水稻才將開始播種。但眼下,記者走進上海農科院莊行試驗站的大棚,卻看到了一片又一片長勢喜人的水稻,其中大多植株已經抽穗。日前,200多叢蔥翠的水稻被運出奉賢區莊行鎮,“種”進了世博園中國國家館。上海世博會開幕當天,這“一片稻田”已正式接待中外游客,生動展示中國糧食
便攜式葉綠素測定儀測量水稻葉綠素變化
水稻葉綠素變化與葉片衰老緊密聯系,使用便攜式葉綠素測定儀研究發現,影響葉綠素變化的因素有高溫、強光等。品種的感光性和感溫性決定了不同生態條件下的生育期變化情況,特別是抽穗期的變化。而水稻抽穗期,決定著品種的種植范圍和季節適應性,是水稻生態適應性育種的重要目標性狀和重要檢測指標之一。水稻感光性是指水稻